分享

突厥和华夏:华夷之辩和华夏兴衰(上)(深度精彩好文 必读)

 金色年华554 2021-04-17

华夏民族的顶峰,当然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代,经历暴秦吞并六国而一统,是为一巨变,加上汉武帝专制加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汉民族的活力逐步丧失,也不可避免走向衰微。然而,之后一千多年的曲折历史演进,汉民族却仍然总体占据上风,直到两宋,汉人才真正饱受从契丹辽国、女真金国直到“上帝之鞭”蒙古帝国的毁灭性碾压,以至于整体性亡国。按照吕思勉先生的说法,唐宋以前,是华夏为大,唐宋以降,乃蛮夷为大。为何会出现如此戏剧性而影响极为深远的历史转折?这一切,都要从初唐太宗朝“贞观盛世”时代说起。

公元638年(太宗贞观十年),唐京兆长安,京师城内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为患中夏已久的西突厥汗国被彻底消灭,其可汗颉利也被专门押送至长安。唐天子亲御皇家酒楼延喜楼受俘。突厥民族(Turks)是兴起于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中期,是秦汉匈奴民族的一只别种,起初是其统治民族柔然人(东欧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的铁匠和苦力,后来柔然衰落,突厥民族在其第一代雄祖车鼻可汗的统领下消灭了柔然势力,迫使其残余势力西迁;其后突厥民族不断扩张,在公元6世纪末达到全盛,其名义的活动范围东尽日本海和朝鲜半岛,西极中亚的咸海,“幅员万里,拥控弦之士二十万”(宋.欧阳修 宋祁等《新唐书.夷狄列传之二》)。

突厥人还很善于投机和搞国际关系,对于当时的中国,突厥唆使鲜卑族的北魏分裂后的东/西魏以及后来的北周/齐连年厮杀,并充当其中的调停者和保护国,并通过大量贩卖马匹牟利。突厥汗国第二任可汗沙躰可汗就曾无不得意地称:“吾在南二儿何其恭顺邪!”(唐 褚遂良 许敬宗等 《北史》)。而在东边,当时契丹辽国、女真金国以及蒙元民族的祖先契丹/奚、靺鞨的大部分(女真/满洲人的直系祖先,先秦称之为肃慎,汉魏娄邑,隋唐靺鞨,五代-北宋后改称为女真,民风刚健,俗称“三人成虎,满万无敌”,在突厥全盛时期大部分归顺突厥汗国,少数臣服于朝鲜人的祖先高句丽王国)以及室韦(其中的蒙兀室韦是蒙古民族的直系祖先,隋唐之际尚在东北靠内蒙古的边缘地带过着半渔猎半游牧生活方式,战斗力尚不狠强悍)都是突厥汗国的臣民。而在西边,突厥可汗敏锐地洞察到毗邻的波斯萨珊王朝(秦汉以来所称的安息国,今新疆西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大部以及伊朗全境,国力一度强盛,成为西部古罗马共和国到后来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劲敌)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深刻矛盾,故遣使往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游说当时的东罗马皇帝希拉克一世和元老院权贵们和突厥结盟,一起进攻萨珊波斯帝国,得到了采纳。果然,三十年内,拜占庭和萨珊波斯战事不断,让新兴的阿拉伯人在“先知”默罕默德的率领下,夺去了拜占庭帝国当时最富裕的行省叙利亚黎巴嫩等地,并将其全面伊斯兰化。而萨珊波斯和东罗马都两败俱伤,突厥汗国乘机夺取了萨珊波斯东部的大量领土,其边境一度延伸到撒麻耳干和阿姆河流域,称为隋唐之际名副其实的欧亚霸主,对华夏民族也构成了巨大威胁。而讽刺的是,今日突厥民族一部的塞尔柱突厥人(隋唐以来史书又称之为“突骑施”(和土耳其人的发音Turkish相同)的后代土耳其人还念念不忘其祖辈的“丰功伟绩”,如现任总统埃尔多安仍在做着“泛突厥主义”的大梦,公然宣称土耳其民族的实际领土应该从中世纪奥斯曼帝国征服的北非红海到南欧巴尔干一直延伸到中国长城脚下,真是历史的笑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那么,突厥民族的最终兴衰,对华夏逐渐受制于蛮夷有何重要影响呢?请听下回精彩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