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川西高原情缘深深因由有几:觉得自己前世一定是川西西藏的;憧憬嘉绒与康巴西藏的大美风光;令人大感酣畅淋漓的高亢藏歌...。 久闻川西高原的炉霍县民居很有特色,终于成行...。早年旅行川西高原,才行至新都桥和塔公寺,就被沿途风光之美惊愕,并为家乡的丰饶美丽而荣耀。生命岂能等待?必须赶紧把四川美景“扫荡一遍”,以对得起“四川人”之称......。
(上图--美丽的炉霍乡景“自网)。
炉霍的地标--寿灵寺,半山腰上三座金光闪闪的经堂,老远即见,若是晴天,层层叠叠的炉霍民居簇拥的著名寺院,煞是庄严,美如画卷...。
寿灵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位于炉霍县城鲜水河北岸山腰上,是霍尔十三寺之一。
特色的高原小城--四川甘孜州炉霍县,鲜水河西北向穿流全县,水能资源丰富。  寿灵寺四周是落错有致的民居。与其他藏居不同,炉霍系红色木楞房,每家窗户式样变化不大。
 站在寿灵寺观景台远眺四野,炉霍,好一座原生态藏域风情浓郁的美丽山城。  寿灵寺路上的转经筒长廊
 “很炉霍”的田园风光!炉霍民居称为“崩科”(又叫崩康),它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美学特征。  一片红色基调的民居--炉霍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崩科”式民居,亦是高原小城炉霍的名片。炉霍县内平均海拔 3860米。  炉霍民居
“ 崩科,藏语之意是“木头搭建的房屋”,它传承了炉霍人传统而简单温馨的生活方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炉霍,道孚相继发生地震,震后人们发现:只有这种崩科式”相对受损较小,于是,再建新居皆以此为模板,在旧式崩科”做些改进,并附以彩绘,更强调对比色的视觉美感。
 数万人口的炉霍, 县城街上只见藏民藏语,让人置身于原滋原味的藏地小城。  县城一隅,左边系炉霍县博物馆(周一,又吃闭门羹)。右端是县城的书城。  因地处高原,为保暖,避风以及争取良好日照,常常面向河谷择居,背依高山,利用其间的阶地or平坝进行农牧生产。  崩科”--炉霍民居构建,是在半圆木上下做一些连接 榫,以保证其整体性。它外观呈波形曲线,造型特别,美感性强,给人以清新,厚重之感。  崩科式建筑”的木壁厚实,可达到保暖目的,如同俄式木楞屋,散发温暖与厚重之美。  炉霍民居由主楼,庭院与其它功能用房组成,布局井然有序,尺度亲切宜人。
崩科”的建设形制,平面布局,功能结构等,都相当具有藏式民居的代表性。
 “崩科”是建筑学上的 井干式建筑。其基本造型为:除支撑系统为圆木立柱与横梁外,其余维护结构均系将原木对剖,横向平置,圆弧朝外,平面向内,以一个开间为一个组合,转交交界处做成凹形 榫 ,搭接咬合而成。层层重叠,直至达到所需层高的高度为止。崩科式建筑外观整体上多呈"L”形。
炉霍民居多是沿鲜水河两岸分布。公路蜿蜒河边,端的是穿行在民居建筑构成的风光画廊中。 崩科式建筑主楼基本为两层,少数为三层,为家庭主要活动空间。主楼一层大都用于牲畜圈,而今新建的炉霍民居兼有“藏家乐”,以接待游客。(厕所独立于主楼之外了)。
美丽炉霍--如诗如画的高原田园风光!
雪域俄色茶产于青藏高原的四川甘孜州炉霍县霍尔章谷地区,是生长在海拔3000米--3800米之间的野生俄色树的一年生嫩芽,经现代工艺加工精制而成的雪域天然绿色的药食两用健康饮品。而今,俄色茶在上海,深圳,丽江等地先后开设了七个雪域俄色茶专卖店,俄色茶产业正在兴旺发展...。 炉霍特产有哈?川乌(仅仅四川才产的一种地道中药材),青稞酒,牦牛肉,俄色茶。
谢谢捧场!
扎西德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