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

 小园幽径 2021-04-17

燕国--今北京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霸国--发现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霸国历史可能贯穿整个西周并延续至春秋初期,霸国的最高统治者为:霸伯。

    呦呦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此次展览使用呦呦鹿鸣指的是宴请宾客的礼仪。
   礼:在西周时就有了比较完善的制度。礼以婚礼为根本,丧礼、祭礼最为隆重,而和谐融洽体现于宴礼。这些日常礼仪,是霸国人处世的根本行为准则,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都被规范其中,使人在司空见惯的仪式接受礼的熏陶,从而使社会和洽,如呦呦鹿鸣般祥和、友睦。也是这次展览的四个主题。

   在古代,结婚是表示两个国家友好:“昏(同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在2007年5月,在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发现了一个墓葬群,霸国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其中在一号墓发现的一件青铜器上有铭文“燕候旨作姑妹宝尊彝”,表明燕候旨小姑姑的器物在山西被发现,那么,她是谁呢?青铜器的铭文会给外贸娓娓道出霸国君主霸伯及其诸侯的秘密。

 图片图片
                       “霸中”簋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器内底和盖内均有铭文“霸中作旅彝”
  “霸”就是霸伯的国族名,这里的“伯”应为嫡庶排位,不是爵位。“霸中”“中”就是“仲”,兄弟排行第二。也可能这个国家太小了,所以被传统的史料遗漏了。
图片图片
                     霸伯罍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盛酒器。器口内壁有铭文“霸伯作宝尊”。“霸”就是霸伯的国族名,“霸伯”为“霸”国的国君。带“霸”字铭文的青铜器不仅见于以往的古文字著作中,如《殷周金文集成》中著录有“霸姞作宝尊彝”鼎和簋,而且也见于过去发掘的墓地中,如在山西省曲沃县西周晋国曲村墓地就出土了一件“霸伯作宝尊彝”铜簋。


图片

         夔凤纹形足鼎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4年)



图片

                涡纹圈足簋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一个把手,想象力丰富,图案繁缛,做工精细。一条龙嘴里闲着枭一类的鸟,下面好像是只大象。这是现代人如何也不会想象出来的!


图片

             克盉  西周早期(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期)
   西周时候盉的用途,专家们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是酒器,有的认为是盥洗用具,与盘配合使用。
  该件西周克盉1986年于北京琉璃河M1193号墓出土。器型为侈口方唇,直颈,管状流,兽首鋬,鼓腹分裆,柱足。盖缘和颈饰鸟纹,以雷纹为地,盖内器口内侧同铭43字,记周王褒扬太保,令克侯于堰的始封历史。根据金文引证,该器作者“克”应该是第一代燕侯,年代应为西周成王时期。

图片
    在入葬前,都会举行一个祭奠活动,于墓主人身下的腰坑里殉狗就是其中一种形式。腰坑是商文化的一种习俗。霸国通常会用大狗来殉葬。


图片

                 铜豆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内壁底有“霸伯作太庙宝尊彝”铭文。
   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铜豆在商代少见。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如铸客豆。有盖的豆,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图片

     铜人顶盘(灯)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这件铜人形灯,与战国时期的豆形灯形态如出一辙,应当是战国灯具的源头。据考古资料所看,此灯很可能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灯。



图片

                     晋候铜人
   这件传世的晋候铜人形制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铜人顶盘极其相似。敞膝盖上有一篇21个字的铭文,大意是:在五月的一天,南边的淮夷戎族部落来讨伐格国(即霸国),晋候和淮夷进行了搏战以救援霸国,俘获了淮夷的君主,晋国为颂扬周王的美德铸造了此件器物。霸国当时是一个小国,晋国是大国,可能是晋南地区的方伯,在向周王纳贡和对抗外敌入侵方面具有组织救助职责。

图片



图片

            湖北省荆门市包山大冢出土漆奁所绘周代婚礼图
   根据《仪礼》记载,周代士人娶妻,需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主要礼节。称为“六礼”
   此漆画由树木分隔为四个独立的场景。正好反映了周代婚礼的六项程序:图一为纳采、问名之礼,图二为纳吉、纳征。请期之礼,图三为男女相会之礼,图四为亲迎之礼。虽然漆奁出土于楚国墓葬,但《礼记》中说婚礼是礼的根本,周代贵族大体都遵守。图片

          “燕侯旨”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卣,音酉。盛酒器。在最大的一件带盖青铜卣内,放置着一套酒器共七件,分别是斗一件、单耳罐一件、大小不同的觯五件。青铜卣的盖内面和器底内面都铸有一篇铭文,内容是“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姑妹”是小姑姑的意思。这是燕侯旨给他的小姑姑燕国公主制作的器物。

图片

图片
                                     卣内的酒器组合


图片

图片

         玉项饰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一组8件,包括6件马蹄形器和2件素面璜。出土时位于死者颈部。

图片

  三联璜玉组佩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一组82件,由3件玉璜、1件玉堵头和绿松石及玛瑙管组成



图片

          二联璜组玉佩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此组玉佩共40件,包括玉堵头1件,大小相同的玉璜2件,小蚕蛹11件。其余红玛瑙和绿松石管。组佩即《诗经》所咏杂佩。西周时期,组玉佩在服制和礼制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有礼玉的性质,又有装饰功能,随着结构的复杂和制度化,逐渐成为权贵身份的象征。《诗经》中有“佩玉将将”,是说玉器相撞发出声音,既是身份象征也时刻提醒自己恪守礼制。

图片

               玉串饰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组21件,有玉虎1件、玉鱼6件、玉兔1件、玉牛2件、玉蝉2件和玉蚕蛹9件。寓意羽化上天啊。



图片

                  玉头饰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组9件,包括5件造型各异的扁平状玉鱼,2只凤鸟形玉饰和2件小蚕蛹。



图片

                   玉戈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图片
         玉柄形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祭祀——国之大事

 霸伯把报答祖先父母之恩德、感谢天地自然之恩惠作为祭祀的目的,并将之与战争一起列为国家的大事,这不仅成为了霸国人遵守的道德准则,而且上升为国家制度。
                   图片

                             兽面纹方鼎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图片



图片

          凤鸟纹尊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盛酒器。器内底壁有铭文四字。



图片

              圆涡纹罍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大型盛酒器,又可盛水。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罍起源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和春秋。



图片
                         丧葬——事死如生
   霸国的丧葬观念正如《荀子·礼论》中所说将“事死如生”作为丧葬的原则,对待死者如他活着之时,“事”为侍奉、供奉之意,表达了霸国人对生命的敬畏。

图片

                               凤鸟纹盆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这两件青铜盆的内底面各有一篇相同的铭文,内容为这两件器物是倗伯作的。倗国国君制作的器物出现在霸国墓地,这可能是霸伯生前倗伯致送的礼物,但更可能是霸伯死后倗伯赠送的“賵赙”(fengfu四声)之礼,也就是助丧的礼器,说明™之间有着有好的往来。
图片内底铭文

图片
                          河南省汉阳东汉画像石《鹿车·升仙图》

    祥瑞、升仙、辟邪的观念由来已久,尤其是在汉代这种观念表现得比较突出。从南阳汉代画像上刻画的内容看,无论是早期的作品,或是中晚期作品,其追求羽化升仙、辟邪祥瑞的画面贯穿始末。
图片

                   四川省新津崖墓出土东汉石函所绘之鹿


图片

           玉覆面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由1件璜、1件虎、1件龙、4件蚕蛹和1件鱼组成。根据丧葬礼仪,在先秦的丧葬仪式中,要用布帛来包裹死者的头脸部位。古人认为玉可以防止灵魂出窍,保证尸体不腐烂。西周时期这种特殊的丧葬用玉--玉覆面便出现了。这种奢华的丧葬品仅出现于贵族墓葬中。

   玉覆面在西周已相当流行。格式并非一成不变,但由于眼睛在人的五官中最为重要,所以不论怎样简化,眼玉是不能去掉的,玉覆面学名“瞑目”就是由此而来的。

图片

         陶三足罐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盛水或酒



图片                           漆木牲尊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盛酒器


图片

                  铜双龙钺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宴饮——明君臣长幼相尊之义

     宴饮是霸国人在闲暇时举行的礼仪活动。宴礼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参加人员都正襟危坐,遵守“礼荐而不食,爵盈而不饮”的礼节,整个宴席只是一个虚设。这种宴饮仪式主要为了体现尊贤和养老,尊贤是治国之本,养老为安邦之本。宴饮过程安乐而有秩序,宾客尊卑分明,礼数高低有别,宴饮之人快乐而不放肆,无论长幼都得到惠泽,没有人被遗忘。霸伯做到了正身安国,才有霸国君臣的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图片

                        四川省成都曾家包东汉墓养老图
   此图描绘了一位老人手扶鸠杖于树旁席地而坐,房内走出一人为老者捧送食物。《后汉书》中说鸠为不噎之鸟,为祝老人不噎之意。

图片

     玉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鹿,温顺又祥和,它美好的秉性体现了霸国君臣之间互敬互融的情状。

图片
                      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东汉墓《宴饮乐舞图》


图片
    霸伯制定出完整而森严的礼制,以维护其统治秩序。在礼仪活动中青铜器具有特殊的意义,也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
   霸伯墓葬中发现了24件青铜鼎和9件青铜簋,其中有方形的鼎2件--1件是方角方鼎,1件是圆角方鼎。随葬方鼎的墓葬都是级别较高的贵族墓葬,一般的贵族是不能随葬方鼎的。“贵贱有等”、“上下有则”,是霸国等级制度的反映。

图片

             龙纹高圈足簋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图片

                四足盉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霸国贵族宴饮的礼仪较多,比如他们吃饭时分餐制;酒具在宴饮的过程中要多次洗涤;由于吃饭不用筷子,而用手抓来吃,因此在宴饮前后需要净手,净手时要一人一注水,一人承盘接水。
   商周时期的墓葬中,盉与盘是一套器物,有盉必有盘。盉最早是同来调酒的,后来也用来注水。西周晚期的匜代替了盉,功能相似。

图片

                 方座铃簋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图片

                   鸟形盉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盖内有铭文8行51字,自名为盉。对于鸟形盉铭文的释读目前尚不统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教授释读如下:乞亲自乘有车蔽的传车前往各地,重复所立誓言,说:“我已立誓要上合君命,假如我违反誓辞,便应该遭到流弃,使君命仍得执行。”乞因此铸造盘盉,传于子孙使用。
    鸟形盉为商周时期青铜器增加了一种新器形。盉多与盘配套用于祭祀或宴饮活动中浇水洗手,这座墓里恰好出土了一件铜盘与这件鸟形盉相配,可惜已残。


图片

图片

    在朝廷中以官位大小为序。而民间不然,是以年齿为序,少不越长。宴饮中有尊老、敬老的规定。六十以上的老人方可坐着饮酒。在饮食上对老人有所优礼,五十岁的人可以吃细粮,六十岁的人每餐应该有两个好菜,八十岁的人应该常吃美食,九十岁的人饮食都在在寝室。餐具的使用也是按照年龄配设不等的豆数:六十岁者三豆,七十岁者四豆,八十岁者五豆,九十岁者六豆。豆内所盛,是奉养老人的食物。豆数不同,则所受到的奉养也不同。
   除家庭之外,老人必须得到国家的关心,霸国设立养老机构让老人颐养天年。在宴饮中懂得了尊长养老的道理,回家就会有孝悌的行动。在家懂得孝悌,出外懂得尊长养老,就能形成良好的风教。有了良好的风教,国家也安定了。哪像我们现代人,长有无序,把规矩忘得一干二净。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图片

古代艺术

审美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层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