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治理的难点在乡村定位

 无知一熊 2021-04-17
乡村治理成为民族复兴的拦路虎。民族复兴仅有城市经济兴旺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必须拿下乡村治理这个拦路虎,振兴乡村,只有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方有民族复兴。
乡村治理为何成为民族复兴的拦路虎呢?这是乡村的特殊性决定的。
首先,乡村是个简单的复杂系统。乡村的简单在于其宗族伦理关系,在于乡村的差序关系,在于职业分立的生产关系;这种简单关系维持了乡村的纯洁性和稳定性,也维持了乡村的悠闲自得生活。可是,乡村又是个复杂系统,每个宗族都有其独特的自组织,有其独特的生存发展逻辑,尤其独特的利益诉求,正所谓百姓百条心,让乡村貌似一盘散沙。统一百姓心是一个棘手的组织、思想、利益和公平正义问题。
其次,乡村不能成为自由市场而又不得不与外部大市场对接。乡村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不能市场化,这是消除流民的需要,也是基本保障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是乡土社会的基础。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可以讲,还地于民的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保障。中国乡村人多地少,土地不能自由买卖,不能市场化,但问题是搞活乡村经济又不得不引入市场,而且,乡村经济还必须适应外部市场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做大做强乡村经济。
第三,乡村主要产业是农林业而又不得不走以工商稳农兴农的道路。粮食安全对一个14亿人口大国而言,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要确保14亿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农业兴则国家兴,农业强则国家强,乡村永远不能弱化农业主业,国策是确保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不少于15.46亿亩。然而,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发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定制农业等虽然对农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农业产量的天花板是客观存在的限制,必须从农业之外寻找乡村的富裕之路。这条乡村富裕之路就是引进工商产业,工商稳农,工商兴农。
基于上述种种矛盾,乡村治理必须先给乡村定位,于矛盾中选择最有利于乡村发展的方向。建设包容伦理关系的新型乡村社会,这是一个基于新型乡村社会保障的三治并举的开放、伦理、和谐社会。建设既有市场经济又有计划经济的混合型乡村经济体系;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县级产业园,引入工商资本,融入城市与区域产业链,完善工商资本与乡村之间的利益分配,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的计划性,建设包容家庭小农业的集体“大”农业,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比,解决农业内卷问题,释放农业劳动力并引导转入县级产业园就地就近就业。建设美丽村庄和乡城,规划村庄的居住区、生产区和生态涵养区,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生活、生产和生态保护分离,让村庄和乡城留住乡亲、乡情、乡念和乡土文化烙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