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嫁”给诗词的人,活得有多美?

 激扬文字 2021-04-17

一生浸染在诗词里的女人,是什么样子的?

看看 96 岁的叶嘉莹先生,便知道了。

主持人董卿曾评价她是 ' 白发的先生 ',是 ' 诗词的女儿 ',也是 ' 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 '。

她是一位' 穿裙子的中国士大夫 '。

2017 年,曾以 93 岁高龄登上《朗读者》舞台的叶嘉莹,言谈优雅,思维清晰,举手投足间,都是温润的学者气质。

叶先生出生于诗礼之家,从小便饱受古典诗词的滋养,她说,' 诗词于我,是寄托,是理想,是责任。'

母亲不幸病逝,17 岁的她字字泣血: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被迫去国离乡,她无比惆怅:

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1979 年,终于如愿归国讲学,她写道: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一生命途多舛,她也释然: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叶嘉莹先生的书院式居所 ' 迦陵学社 '

耄耋之年,她先后捐出了3568 万元,设立南开大学 ' 迦陵基金 ',支持中国古典文化研究。

一生历尽苦难,但内心无比充盈。

她诠释着诗歌回馈给人的,是一种怎样丰厚的生命力量。

人们常形容叶嘉莹,'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然而诗词带给人的,从来不只是外在气质的塑造,更饱含着历练人心的智慧与哲思。

读睡君也认识这样一位 '诗词女神 '。

大学讲台上,她是风靡校园的古典文学教授,在偏重理工科的中南大学,她的诗词选修课仍是一席难求;

诗词舞台上,她是《百家讲坛》《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等大型诗词文化类节目的常驻嘉宾,所讲生动渊博,所评鞭辟入里。

在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结束之际,她更是脱口而出'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深情寄语每一个爱词人。

而她本人温婉娴静的气质,知性大方的言谈,更是圈粉无数。

▲杨雨

有人说她是气质如兰的 ' 古典女神 ',也有人说她是风靡校园的 ' 美女教授 '。

她是杨雨,兼具气质与才情的翩翩佳人。

从《百家讲坛》到《中国诗词大会》

她是有林下风致的 ' 国民诗词女神 '

妆容素雅,盘发利落,大方得体的衣着,不疾不徐的恬淡,是杨雨给人的初印象。

10 年前,她第一次在电视台讲《酒色财气话易安》,把离大众很远的古代才女李清照,还原成了接地气的邻家女人。

结果视频不到三天,就超过了40 万的点击率,让她一炮而红。

随后她受邀在《百家讲坛》开讲古诗词,带人们了解侠骨柔情的陆游,也认识那位自称 ' 人间惆怅客 ' 的纳兰性德……

她的讲述中,回归诗词本身,严谨细腻,以情动人,也被网友亲切地称呼 ' 洋芋 ' 老师。

如果你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当杨雨在 ' 身临其境 ' 题目中,带领大家走进苏州博物馆,你会为江南美景而陶醉,也会为眼前这位温婉知性的女子吸引,仿佛自己也随着步入一幅美妙的水墨画卷。

真正的美,绝非肤浅的表相,长期浸润在诗词里的女人,总是自带一种温柔的气场,让人移不开目光。

正如杨雨教授,优雅动人,有林下风致。

在她看来:

诗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

诗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展翅飞翔;

诗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

有诗词装扮,是一个女人的生命化妆术。

从 ' 山村丫头 ' 到古典文学教授

读诗 30 年,她以诗词塑心

' 杨柳依依 ' 的杨,' 和雨和烟两不胜 ' 的雨,似乎就如名字里蕴含的诗意一般,杨雨教授的一生,注定与诗词分不开。

上世界 70 年代,杨雨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的小村子里。

' 在单调的蓝布衫和褐黄的土地里,诗词给了我起初关于美的体验。'

▲中间是小杨雨

很小的时候,读到'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感叹于诗词中语言文字本身那种纯粹的美,让她发觉诗词中,有另一个更大的世界。

同时,诗词给她的,还有相当的文学积淀,自小她的作文拿奖无数,还被老师和同学称为 ' 小诗人 '。

再到后来的语言、历史、哲学、文学,从博士到教授,诗词在不断引导她人生的方向,也成了她毕生追求的志业。

▲求学时期的杨雨

除了学术专著,杨雨教授还出版了《问世间情是何物》《诗词中的人间冷暖》等20 多部诗词著作。

她解读的古诗词,没有生涩名词,不古板、不堆叠、接地气。

而她尤擅以细腻独特的女性视角,带你体验古典辞赋之美。

跨越千年,有万种诗意。

不程式化、不标签化的诗词解读

给你诗歌中的生命力量和新的文学启蒙

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需要读古典诗词?

因为饱读诗书的人,都有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他们不鸣则已,一开口就让人惊艳不已,而且让人久处不厌,闲谈不烦。

▲杨雨在《百家讲坛》

不仅如此,从杨雨教授的成长经历来看,读诗,真的可以改变气质。

' 在文盲遍地走的年代,唐诗宋词给了我关于文化之美的文学启蒙 ',她这样说道。

但古诗词,作为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启蒙读物,我们都读过也背过很多,为什么很少人可以像她一样,把诗词中的美,内化为自己的涵养和气质呢?

归根结底,与我们对诗词的理解有关。

回想一下,幼年的应试教育,多是要求孩子背书、摘录好词好句,导致一看到古典诗词就抵触;

长大之后,待我们可以感受诗词美感的时候,却很少有精力去探究诗词背后的深意和作者的语境与人生。

而杨雨 30 年品读诗词的过程中,她把每一位诗人都当成是远方的朋友,尽力去还原诗人的处境,揣摩他们的个性、心理。

于是,他们的情绪、思索便渐渐融入了她的人生。

▲李清照和纳兰容若小像

在她的解读中,你总能发现那些被 ' 标签化 ' 的诗人还有另一面:

李白不是放浪形骸的情场浪子,而是一位阳光暖男?

' 青梅竹马 ' 都与他有关,你可以听他谈谈爱情;

杜甫不是苦大仇深的忧郁王子,而是隐藏的情商高手?

跟他可以学到亲情、友情的经营之道;

驰骋疆场的豪放诗人辛弃疾,还是一位模范丈夫、模范父亲?

你会看到他以细腻笔触,述尽了相思之苦;

悲悲切切的李清照,竟然是 ' 驭夫达人 '?

或许你可以跟她学些经营婚姻之法……

他们的人生,就这样鲜活丰满地抵达每一位爱诗之人的面前。

力透纸背,酣畅淋漓。

从诗词之美,到家国命运,一听就停不下来。

人们常向往着诗和远方,但杨雨却说,' 诗词不在远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学习古典诗词,是我们审美教育的一部分。

▲杨雨和她的学生们

这也是为什么在以理工科见长的中南大学里,杨雨的古典文学课程也一席难求

每次开放选课系统,她的课程名额都会被很快抢完。有拼网速失败的学生感叹:选了四次都没选上,上杨老师的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啊?!

课程受到这么多人喜欢,于是我们邀请杨雨老师,为你带来这堂美妙的《杨雨品赏古诗词》

这是一门适合一家人反复学习的诗词课,无论你是 20 岁、30 岁、40 岁……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并化为己用。

中南大学知性女教授,气质女人必修课

《中国诗词大会》导师,精心打磨

40 堂精致音频,覆盖诗词超 100 首

5 大模块,涵养智慧

诗词 + 诗人全面解读

大人、孩子可反复回听

只要 99 元!!!

从现在开始,修炼女人的高层次气质

点击下方按钮,立即订阅课程

#   超值古典诗词大课   #

更新节奏 + 随时有效:已全部更新完毕。

已购课程,即可随时学习课程,一直有效,不限时间和次数哦。

碎片化时间+随时可听:每节音频半小时,在任何碎片化时间都能点开收听,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听完 40 篇诗词芳华录。

点击下方按钮,立即订阅课程

你值得拥有它的 5 个理由

杨雨老师深耕唐宋词20 年,从5 万余首诗词中,精选 40 首经典之作,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到清词,都有涵盖。

每讲一首,会另外延伸讲解 2-3 首,覆盖诗词超过 100 首。让大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去阅读和理解更多经典诗作,真正做到 ' 腹有诗书 '。

在灿若星河的中华诗词库中,真正能被人久久传颂的,必定超越了诗人个人化的情感和时空,能够古今相通,引发共鸣

这是诗人们哀乐悲欢,而我们也能在诗词中找到情感的知音,让自己更开阔豁达。

我们读诗,大多数会止步于感受意境,却难懂其中韵味。

在这里,听诗词的朗读和鉴赏,感受声韵里的古典意境美

提炼诗词中对现代人有帮助的人文知识和人生哲思,可以启发生活,涵养智慧。

气质篇:一个女人,如何在你的 30 岁、40 岁、50 岁依然活出美感?

婚恋篇:如何拥有稳定和谐的爱情?

情商篇:如何处理夫妻、亲子关系,越来越亲密?

……

杨雨老师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学,她还精通法语、英语等多门语言,对西方文化有深入涉猎。

她将以中西合璧的方式,带你换个角度品味诗词文化,涨知识、增见闻,给你难得的开阔体验。

跟杨雨品读诗词,你在读些什么?

王小波曾写:'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当你经历挫折,苏轼教你豁达;

当你背井离乡,李商隐的诗词给你慰藉;

当你身不由己,也能从半生雍容、半生深愁的李煜身上读到寂寥之美的陪伴;

……

学习诗词,让我们在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培养了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

▲杜甫和苏东坡小像

而且要知道,能留名千古的诗人,不只是当时代的文学家,他们同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

在这绵长的情感表达之外,更是透着为人处事的智慧,也是我们可以获取力量的源泉。

用 40 篇诗词芳华录,作为告白更好的自己的礼物,遇见一个更美丽、有品味、有才情和灵气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