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尹金辉随笔《习惯与礼数​》

 黄石新东西 2021-04-18

习惯与礼数


读叶圣陶先生《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文,感触良多,遂撰此文。叶老说的是哪两种习惯呢?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指的是: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做事丢三落四,有头无尾等。另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意思是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或喉间一口痰涌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若有人在那里做事看书,被你砰的一声心思绪扰乱了,妨害着他们了。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生活细节,一般被认为是不懂礼数或礼数不周,似乎司空见惯。然而又都是做人最起码习惯,从小的方面讲,能观照一个人的教养和修为,从大的方面讲,反映的是国民素质与文明程度。
时下,在年轻人身上不应该养成的习惯远不止这些,诸如:公共场所乱扔果皮、纸屑、烟蒂,大声喧哗,自顾自的播放“抖音”,随意打断人家讲话,公交车上翘着二郎腿,看到老弱病残站在面前视而不见等等。
这些习惯养成的病根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尊重他人爱护他人。自古以来,凡是妨碍损害他人的习惯历来为人们所痛恨。要想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尊重,职场上左右逢源,事业上得心应手,切记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不论是那种习惯,不是生下来就有或一会儿就有的,都是通过较长时间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要杜绝不应该养成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幼儿开始教育引导,使他们从小就懂得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社会交往应该遵行的传统美德、人情往来的礼数,并督促他们时时刻刻保持警醒,随时随地以传统美德约束自己的言行。
礼数包括礼貌和礼节。礼貌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语言行为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节是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是人对人表示尊重的各种形式,包括动作形式和语言形式;礼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用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
礼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诗·小雅·楚茨》云:“献酬交错,礼仪卒度”;《史记·礼书》云:“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邦,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春秋时代起,中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夏”有意思是高雅,“华”的意思是美丽而有光彩。因此,“华夏”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古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决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要求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各环节全面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这对于改变传统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提高全民尤其是少年传统美德修养和精神文明素质是一剂及时的灵丹妙药。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几千年来贯穿于华夏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首先应注重少年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教育。
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就是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内涵及意义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进而体认到自己身上不良习惯的错误所在,危害所在,应该遵行的准则规范,以提高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和遵学传统美德的自觉性,从而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清除不良习惯,提高道德素养。
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少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家教家风,严于律己,用言传身教影响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受到良好家教家风的滋养,熏陶成性,从而养成能以礼自持,言之有礼,行之以礼的习惯自觉。
现代青少年中,不讲礼数或礼数不周存在着普遍性,这样界定也许有失偏颇,但足以引起高度重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由此可见,开展青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尤为重要。只有把一代又一代青少年都培养造就成品学兼优,有家国情怀,遵礼奉公,并能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精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才顺利实现。

尹金辉,湖北省大冶市人,黄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退休干部,现为黄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西塞山诗社、竹韵汉诗协会、诗海选粹格律诗社会员。有作品载《中国乡村》《长江丛刊》《牡丹》《中国诗歌精选》《黄石日报》《东楚晚报》《黄石文学》《新东西》等报刊和微刊。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