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ricasti M15,聪明音响迷的最佳选择

 yanyahoo 2021-04-18

图片

规格:

Bricasti M15

类型

立体晶体后级

推出时间

2016

每声道输出

125瓦(8奥姆)、250瓦(4奥姆)、500瓦(2奥姆)

带宽

10Hz-150kHz-0.5dB

增益

27dB

THD

小于0.005%满功率全频段状态下

输入阻抗

100k奥姆(非平衡)、200k奥姆(平衡)

讯噪比

大于85dB满功率输出

外观体积(WHD

17×10.5×18英吋

净重

90

  Bricasti成立于2004年,成立的原因其实是2003MadrigalHarman集团并购,连带使得Madrigal旗下的Mark LevinsonLexicon大缩编大改组。Mark Levinson改组之后,到目前仍然持续蓬勃发展,而Lexicon有一段时期跨入家用音响领域,推出许多旗舰级机种,包括著名的MC-12Digital Controller。这部处理前级是当年玩环绕声道的旗舰,我也有一部。可惜后来因为无法升级而变成骨董,至今我都还留下来当纪念。Lexicon也至今仍然持续推出专业与AV产品,去年甚至推出外观像漏斗状的主动式喇叭,显然活力不减。

开枝散叶

  当年的大改组大缩编,让许多公司内部的工程人员流落到外面,他们为了生计,当然就自组公司,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其中在MarkLevinson担任营销要员的BrianZolnerDSP韧体工程师Casey Dowdell就共同创立了Bricasti,品牌名字就是取二人名字组合而成。

  如果只有他们二人,恐怕还无法成大事,必须还要有懂得扩大机、数字的设计人才。不过这也不难,因为他们的前同事在这方面的实力都很强,于是他们就找到AeVeeLabs来合作设计扩大机与数字器材。AeVeeLabs的领头人是BobGorry,他在Madrigal也待了好几年。康涅狄格大学毕业后又进入耶鲁大学攻读DSP与音响,拿到学位后进入几家公司历练,1997年到2003年在Madrigal担任总工程师,Mark Levinson那部著名的No 40 Media Console就是他负责设计的。2003年离开Madrigal之后就自己创立AeVee Labs

  Brian Zolner早在1970年代就进入录音工业,自己还开过录音室,录制过许多唱片,他也是乐手,能够演奏几种乐器。1980年代他就进入Lexicon工作,后来进入Mark Levinson,没想到2003年公司就改组,只好自己出来创业。

  Bricasti创业之初还是不脱录音室专业领域,第一部推出的是M7数位残响器(2007年)。没想到这部残响器效果非常好,有人建议他们应该推出家用的DAC,于是他们试作一部,送去给Stereophile杂志试听。杂志主笔、也是录音师的John Marks听了之后大力怂恿他们要推出数字模拟转换器,那就是他们第一部家用音响M1数字模拟转换器。

图片

M15的外观是朴素的黑白二色基底,面板上只有二个小按钮与型号、厂牌,不过以每声道125瓦的扩大机而言,其机箱是相当大的。  

典雅朴素

  Bricasti目前推出的器材并不多,录音室专业用的我就不说了,家用器材包括M1 DAC2011年)、M28单声道后级(2014年)、M15立体后级(2016年)、M12 Source Controller(前级、串流、DAC2016年)、M5 Network Player2017年)、M21 DAC2018年)、M3 DAC2019年),以及M25立体后级(2019年)。我很好奇为何Bricasti的型号前面都是M,难道是对MadrigalMark Levinson念念不忘吗?

  Bricasti产品的外观设计典雅,黑色面板搭配白色旋钮,显得朴实耐看,又不失科技味。老实说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具有Mark Levinson的味道。我不是说Bricasti的外观模仿Mark Levinson,因为形状外观并不像,但那种色调,以及精细的作工感觉真的就是有那种味道。我查过Bricasti的制造工厂在麻州Shirley,这会不会跟我去采访过的Mark Levinson工厂是同一个地方?

图片

M15的背板上用的是自家开发的喇叭线端子,那是以铜块铣出来的。背板上有XLRRCA输入各一组。

专业与家用兼顾

  M15有二种版本,一种是家用版,另一种则是专业版。家用版比专业版贵大约3,000美元。这二者有何不同呢?专业版面板上可以看到四个大螺丝,而且面板是平的;家用版面板上没有螺丝,而且中央是凹下的。再者,家用版左右二侧的散热片有加上挡板,不会刮伤用家,而专业版的散热片是外露的。至于内部则完全一样。差3,000美元就只差在外观上,可见机箱成本昂贵。

  在M15之后,Bricasti又推出M25立体后级,那部后级的输出功率是每声道150瓦,机身净重90磅。而M15呢?外观看起来完全一样,输出功率是125瓦,机身净重也是90磅。老实说,这样的细微差异让我想不透到底原厂的意图是什么?音响迷是要买M25好呢?还是M15?输出功率只差25瓦,耳朵听得出来吗?何况外观重量体积完全一样。我猜很多人可能会选M15吧,因为价格比较便宜啊!

图片

这是M15的增益调整钮,刻意做得很小,而且要用小平口螺丝起子,显然就是不想让用家经常去变动。

箱体坚固无比

  闲话表过,让我们专心来看M15吧!以每声道125瓦的立体后级而言,M15的体积相当大。面板上只有一大一小圆按钮,大的是Power,小的是Standby。开机时先按Power,此时小红灯闪烁,接着再单击Standby,小红灯会闪得更快,此时是在Standby状态,最后再按一次Standby,小红灯持续亮着不闪烁,这就完成开机。总之小红灯亮着不闪烁才是真正接通。面板上除了印上型号与BricastiDesign字样之外没有其他。

  M15的面板与背板特别厚,都是以20mm厚度的铝合金去削切出凹处,显得很健壮。而四个角的铝合金我猜也是20mm厚,这样的设计强固了箱体的刚性。更特殊的是箱体的每个接合处都是「无缝」的,这种紧密的结合让M15的箱体就好像是整块铝块挖出来一般,非常牢固,抗震能力很强。其实,M15连底下那四个脚座都是抗震设计的,而且制作精细,真的是对抗振下足功夫。

  M15的散热片设计也与众不同,别人的散热片不是藏在箱体中,就是放在外面。藏在箱体中怕散热不良,放在外面视觉上又好像张牙舞爪,甚至还会刮伤用家。M15的设计是取二者之长,散热片放在左右二侧,但是加上了挡住散热片的「挡板」,如此一来散热片能够有效散热,但因为有了挡板,所以散热片又变成是隐藏式,可说是巧妙的设计。

  或许您会担心,加了一块挡板,不会增加箱体震动的可能性吗?M15的箱体设计师当然也想到了,所以这块挡板有三条凸起的地方与散热片紧密接触,其他地方挡板跟散热片是没有接触的,二者之间还留有很大的空间。何况这块挡板很厚,用手指敲起来声音很死,阻尼很强。

图片

M15采全平衡架构,输入级与电压增益级在同一块线路板上,这二块线路板很特别,是高高架空在机箱中,避免机箱的震动传入。

增益可调

  来到背板,可以看到XLRRCA输入端各一组,还有喇叭线接端一组,喇叭线端子是他们自己设计的,以铜车制而成再镀金。这种喇叭线端子很好施力,不过体积稍微小了些,如果能够做得更大些就更好,转起来手指比较不会痛。

  此外,背板上还有二个触发开关插孔,以及一个小小的平口螺丝旋钮,这个Trim旋钮就是增益调整钮,分为四段0dB6dB12dB18dB可调。为何调整增益的旋钮要用那么小的螺丝呢?就是不想让您动不动就调啊!这是让用家在搭配不同的讯源时,可能因为讯源的输出大小不同所做的补偿。

  奇怪?为何不说是为搭配不同前级而设呢?其实Bricasti的产品中根本就没有纯前级,他家的产品都称为SourceController,从这个名词中就可以窥知这不仅是个前级而已,还是讯源。没错,可以是DAC、可以是USB DAC,还有模拟输入,这已经不是传统前级,其实这也是时下的流行作法。

  M15的顶盖很厚,而且非常精密,跟面板、背板之间的缝隙可说是半根头发也容不下,肉眼根本看不到缝隙,把八个大螺丝卸掉之后,我还在伤脑筋要怎么把顶盖掀起来,因为前后左右都没缝啊!不小心推一下顶盖,才发现顶盖整块会移动,只要推一下露出空隙,就可以轻易把顶盖掀起来。老实说,这家机箱制造厂真是够精密啊!

图片

图片

在二片线路板底下就是庞大的电源供应线路,共有16个滤波电容、一个大型变压器,以及其他相关电源供应线路。

全平衡架构

  移开顶盖,先看到的是二片大片线路板,那是M15的输入级与电压增益级,左右声道各一片,上面几乎都是穿孔组件,而且还有各级稳压线路,可见Bricasti的设计还是走传统音响路线,不使用表面黏着组件。再来可以看到这二片线路板底下有16个滤波电容,一个电源变压器,以其其他电源供应线路。简单的说,那二片电压增益级线路板是架空在机箱里面的,以金属横梁撑起,跟机箱的接触只有一点点,这样的作法是要避免外界的震动透过机箱传导到线路板上。

  而在左右二侧,可以看到每声道各有二块紫色厚金属板压着功率晶体,与散热片连接,这就是功率输出级。M15每声道使用24个双极功率晶体,用这么多功率晶体只做了125瓦,显然每个功率晶体的余裕留很多,让扩大机的推力能够在最需要时毫不脚软。

特别关注反电动势

  有意思的是,我注意到M15那二块电压增益级线路板上面竟然标示M28,显然单声道扩大机跟立体扩大机的线路设计是一样的,所以线路板才能互用,差别应该只在于电源供应的大小,以及功率输出级所采用的功率晶体多寡吧?M15内部与M28一样,采用全平衡架构,而且对喇叭回输的反电动势有特别的关注,从功率输出级分为每声道各二块就可以看出连输出级都是平衡架构。这样的作法使得M15的失真极低、讯噪比的表现也很好。除此之外,Bricasti并没有特别宣传他家有什么秘方,即使是在宣传上也不脱专业领域惯有的朴实。

  聆听M15的场地在我家开放式大空间,搭配的前级是BricastiM12 Dual Mono Source Controller,由于M12本身就有DAC,所以我只用emmLabsTSDX SE CD转盘。至于搭配的喇叭有MartenParker QuintetDynamiKKs!Monitor 10.15,以及AERMomentum。聆听期间,我也曾以WeissDAC 502直入M15,听听看跟整套西装搭配到底有何不同?

一套西装最搭

  先说WeissDAC 502直入M15的听感。与搭配M12相比,Weiss DAC 502M比较软性、比较柔,这样的个性使得M15听起来更柔软更宽松,不过英雄气概也少了些。反之,搭配自家M12时,声音听起来更宽广,更有劲,更弹跳。虽然二者的音质都很美,声音也都能够让我满意,不过认真到底还是搭配M12的声音更上层楼。所以最后的定稿是以搭配M12为准。

  而在搭配喇叭方面,虽然DynamiKKs!Monitor 10.15Bricasti是同家代理商,不过这二者的搭配表现却不如AER MomentumMarten Parker Quintet,高频段比起后二对喇叭要突出些,低频段的软质弹性又不如后二对喇叭,中频段则是相当突出。到底为什么会这样?老实说我不知道,器材之间的搭配唯有真的接起来听才会知道结果,虽然听得出结果,但为何会这样也是莫衷一是,这也就是器材搭配难以捉摸之处。

  至于AERMomentumMartenParker Quintet二者之间,最后我选Marten。理由是搭配Marten时音场听起来更宽广,整体声音在宽松之余还带着爽朗,而且甜度特别高,光泽特别好。至于M15125瓦推力够不够用?非常够,这三对喇叭二对灵敏度95dB,一对灵敏度93dBM15推起来胜任愉快。

图片

M15的功率输出级也是平衡架构,那块紫色金属板压着功率晶体,在散热片上。每声道用了24个双极功率晶体。

音质好

  我第一个要说的是M15的音质表现。M15虽然不是百万售价以上的扩大机,但音质表现可以直追那些超高价机种。什么是好的音质?这就像您穿上一件幼羊驼毛(BabyAlpaca)所织的衣服,那种轻、那种柔、那种保暖的能力马上就能让您感受到这件毛衣的质非常好。也好像您咬一口苹果或番石榴,马上就能感受到是不是好吃,那就是果肉的质。或者说您吃一口生鱼片,也马上能感受到肉质好不好?鲜度够不够?这些都是本质的好,而非加料加工的好。M15的音质听起来会让人很喜欢,很愉悦,不偏软也不偏硬,也可说是软中带硬,音乐听起来有甜味,有光泽,有水分,有活力,有弹性,而且爽朗。

  例如我听瑞鸣唱片那张「永恒的魅力」钢琴五重奏时,马上就感受到M15把那五件乐器的美质都提升了。其实这样说是错的,应该说M15将录音中乐器的美质提升到更接近原始自然的程度。又例如我听菁英艺术家三重奏团的「隽永福尔摩沙」时,内中的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音质音色的表现让人听起来更舒服,更好听,事实上这也是因为音质提升,和声更美所致。

  而听王羽佳与GautierCapucon所演奏的法朗克、肖邦「大提琴奏鸣曲」时,同样的大提琴的音质美得让人感动,琴音的鼻音不会太浓,但木头味很美,而且细微的波动很迷人。而钢琴所发出的光泽与甜味更是让人好像吃到好吃的料理,会一直想听下去。

宽松爽朗

  我第二个要说的是M15的声音具有宽松又爽朗的特质,这种特质在听大型音乐时更为明显。例如我听「JohnWilliams in Vienna」时,管弦乐不是紧绷的,而是宽松的。请注意,宽松并非松垮垮,宽松是有凝聚力的,是有活力的,而松垮是没有活力没有凝聚力的,二者的听感完全不同。M15把低音弦乐部唱得很厚又很有弹性,而且是大片大片的,不是挤在一起的。而当鼓声响起时,我可以感受到击鼓的速度感,但又同时享受到宽广的鼓声震波袭来。此外,因为管弦乐团的层次感很好,这也拉大了管弦乐的音乐规模感,让音乐听起来更宽松,而且爽朗。

  我再举一例,当我听RCA那张Gibson指挥柯芬园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古诺浮士德芭蕾音乐」、比才」卡门」组曲时,M15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音乐变得宽松又爽朗,音乐的层次变得更清楚,低音弦乐部变得更清晰,而且管弦乐听起来不会太柔,好像被M15灌入真气,就算音乐本来是柔的,但也加上了跃动感。

  M15的宽松爽朗并非只表现在听古典音乐,听流行音乐也是一样。当我听韩剧「春夜」中的「Spring Waltz」时M15所呈现的高、中、低音都很宽松,而且形体庞大,堂音、空间感、乐器尾音非常清楚,但又很清爽。听同是「春夜」的「SpringRain」时,宽松庞大又清晰清爽,清晰又没有侵略性,耳朵听久不会累。声音甜,光泽足。另一首「NoDirection」也是一样,音乐充满劲道与弹性,无论是女歌手或伴奏乐器都是那么的爽朗宽松,使得声音听起来不会纠在一起。在宽松与爽朗特质的加持下,即使再激烈再强劲的流行歌曲听起起来也不会刺耳,也不会让人烦躁。

图片

布拉姆斯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可说是首首精品,而且旋律优美。他的钢琴三重奏(MaiaJoao Pires、王健、AugustinDumay)尤其值得细细品尝。这张DG版本由葡萄牙女钢琴家与华裔大提琴家、法国小提琴家合作,不仅诠释动人,录音效果也非常好,值得收藏。(DG出版)

堂音特别清楚

  我第三个要说的是M15的堂音特别清楚,乐器尾音长,这种特质使得空间感特别真实。什么是空间感?就是录音场所容积大小的感觉。一般如果是在音乐厅中录音,呈现的是自然的空间感;如果是在吸音强烈的小录音室录音,录音师就会利用各种效果器材炮制出类似自然的空间感。无论是自然的或人工的空间感,那都是很细微的声音,比乐器发出的最小声音还要细微,或许我们可以说那就像是空气在流动的声音,或者是录音现场的極低背景噪音。想要听到很真实的空间感,器材的细节表现能力一定要很强,M15就是如此。

  例如我听帕尔曼与阿格丽姬演奏的舒曼、巴哈、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时,舒曼那首(前三轨)是现场演奏录音,此时M15呈现出非常清楚的现场细微杂音,而且可以听到那些细微杂音的细节。而从第四首以后是在录音室录音的,每首一开始时都会出现更细微的杂音,我相信许多人从来没听到此处有那么细微的杂音。我猜如果不是录音器材本身的细微杂音,就是录音是很低的环境背景噪音(通常是空调),总之M15都可以将让这些细微的声音浮现出来,真的厉害。

健壮饱满

  我第四个要说的是M15的乐器与人声不会瘦小,而是健壮饱满那种。有时候,健壮饱满如果加上硬调,那就变得难听。就好像一颗番石榴很大颗,但如果果肉太硬,不够爽脆,吃起来口感就不好,不会让人想要一口一口咬下去。而M15乐器人声健壮饱满是加进了适当的软质与爽脆,这种特质使得人声与乐器变得更加真实,例如M15Accuphase第五张测试片时,从一开始的「奥林匹克主题曲」管乐就可以听出健壮饱满的美感,接下来无论是小提琴与钢琴、或弦乐四重奏、或声乐都是饱满健壮有立体感的声音,不是如纸片般单薄。

  我第五个要说的是M15的透明度很高,但不是白热刺耳的那种透明感,而是温柔的透明感。或者说,像是雨过天青的那种透明感,或清晨的透明感。这种温柔的透明感无所不在,任何音乐中都有。老实说,透明感跟空间感就好像是孪生兄弟,透明感高,空间感就好很好;音乐背景听起来也会觉很沉静。

音乐活生感佳

  我第六个要说的是M15的音乐活生感很好,各种音乐听起来都带有鲜活的感觉。例如我听舒伯特钢琴三重奏(鲁宾斯坦、海飞兹、Feuermann)时,无论是钢琴、小提琴或大提琴听起来都是鲜活甜润,好像音乐会跳舞。听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MaiaJoao Pires、王健、AugustinDumay)时,音乐又是那么鲜活,大提琴鲜活,钢琴鲜活,小提琴鲜活,而且三种乐器的音质都非常好。钢琴音粒一颗颗圆滚滚,低音键低沉爽脆;小提琴细致中擦弦质感又很真实;大提琴宽松木头味又足。

一步到位

  M15还有没有其他让我喜欢之处?当然有!例如它的瞬时反应就很快,而且不是会有侵略性那种粗暴的快,而是轻松的快,扎实的快。这种「快」在听声乐时特别明显。当女声乐家一开声就马上达到标准的音高,那种快速达到定位的感觉听起来就很过瘾。这种快在我听Orfeo那套40周年「Legendary Voices」时,到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快」。其实,在我听来,M15是没有缺点的,各种表现都很好,如果要逐项细说,写起来会很累人,您看了也一定会很累,干脆到此为止,让您意犹未尽。

聪明选择

  Bricasti M15立体后级真的是一部各方面表现都很棒的立体后级,以它美国的订价来跟许多扩大机相比,M15绝对称得上是超值,而且这个「值」是「绝对值」并非相对值。此外,M15还有一处让人更有信心,那就是他们也生产专业用机型。专业产品的要求是中性、失真低、耐用。把这三种特性加上超值红利,BricastiM15可说是聪明音响迷的最佳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