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北之国境,探寻呼伦贝尔大兴安岭隐秘故事(十六)
阳光里的恩和
p1

p2

p3
p4
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沿着额尔古纳河,中俄边境线旁,有着一个个俄罗斯民族乡。历史上,中俄边界的俄罗斯人在额尔古纳河岸与“闯关东”的移民“始而相交以为友,继而相爱以为婚”。他们的后裔繁衍至今,已是第四代、第五代。现在,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占当地总人口40%以上。
这样的俄罗斯民族乡以室韦、恩和、临江、太平等著名,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希望体验着一种特殊的俄罗斯风情。但结合博友介绍及此行的体会,建议选择一个恩和足以代表和满足了。
远远地,一座座木刻楞矗立在明媚的阳光里。
第一眼望去,恩和似乎与我的期待有所差距。因为它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它很像新疆喀纳斯的图瓦人家,所以新奇感打了折扣。破旧的木刻楞,那种被风雨岁月浸透的黑色,与脚下黑乎乎的土地一堆堆牛粪很是搭调。我曾进入到图瓦人家里,几乎家家都是内外一致的陈旧破败(当然,那是10年前的情景了,相信现在会有改善的)。
p5
怀着这样的忐忑进入村里。但很快,我就被一片片明艳艳的色彩抹去了心里的雾霾。
愈往村里去,两侧的房屋便愈来愈整齐簇新了。不少人家正在盖新房做家庭旅馆。后来得知,那些破旧的木刻楞现在已少有人住了。不少是给牲口住或用来堆放杂物用了。
也许有人会拿原生态说事,但我觉得,落后和破败不等同于原生态。不想赘述。只想说,恩和现在的发展变化走的是对的。
p6

p7

p8
p9
p10

(关于家庭旅馆的故事将在下一篇专门呈现。)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恩和的独特魅力和妙处绝对是需要住下来沉进去慢慢体验的。
不知是我们运气好还是太阳对恩和特别慷慨恩惠,整个恩和被烘烤的热烘烘暖洋洋的,没有一丝风。特别中午,身上棉衣再也穿不住了——恨不能只穿件单衣呢。难以想像夜里和清晨都是零下的气温。奇怪这里既不像它南边满洲里那么冷;也不像拉布大林:早上晴空万里,一到下午4点就阴天了。恩和,一整天都沐浴在阳光里!
恩和的两天,心情是那么愉悦,暖暖的。
都在一个地球上,都在同一个太阳下。但平日里我们的阳光怎么就没有恩和这般纯粹、通透和温暖呢?
都市里,我们的一切都被污染了,包括我们的心。
那就在恩和的阳光下,好好晒晒我们的心吧。
p19
(与那些奢华雄伟的教堂相比,恩和的小教堂更具平和与亲切。很想进去看看,可惜那天不开放。)
p20
(夕阳光辉里的教堂更平添了一份天堂般的神圣与光明)
p21

p22
(俄罗斯民俗馆。可惜也关门。这个季节游人不多了。)
p23

p24
(俄罗斯纪念品商店和租自行车的。没有什么游人,它们便也可以懒懒地晒个太阳了。)
p25
(恩和邮局)
p26
(列巴房主人外出了。只能拍个外观。)
p27
(劳作的老妈妈)
恩和不大。景点也不多。来到这里,主要体验一种难以言说的风情,以及那一个个木刻愣家庭里的故事。基本懒懒散散一天就溜达完了。于是村后的木桥以及桥下流淌的哈乌尔河边,便成了游客们散步聚集的地方了。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太阳不在河的东边便在西边。光影变化的河水以及浓郁的田园风光,让摄驴们流连忘返。
夕阳下的哈乌尔河——
p28

p29

p30
p31
p32
请注意一只狗狗正在过河——
p33

p34
p35
p36
p37
p38

朝阳下的哈乌尔河 ——
p39

p40
p41
p42
p43

p44

p45

村外山坡上有一些散乱的小建筑看不真切——
p46

近了,发现原来竟然是一片墓地——
p47

山顶上那个“小亭子 ”——
p48

应该是祭奠和祈祷用的吧——
p49

死亡,在这里,居然也可以这样诗意、美丽而温暖。
俯瞰恩和——
p50

p51

p52

p53

在恩和的阳光里,我接到了博友其莫额得(其莫额德http://blog.sina.com.cn/u/1462707967)的问候电话。
其实,与其莫额得交流并不多。感觉上是个草原汉子,不太屑于婆婆妈妈。是草原的情结让我比较关注他。我也是常常远远地看,亦不太评论说话。没想到,他看到我即将北行的博文后,立即发纸条我,告知了他的手机和真实姓名,让我路上有困难可以找他。因为一路还较顺利,加之不想麻烦别人和个性深处的内向,所以我没有打算电话他。没有想到,他直接电话过来询问一路的情况。我们电话里一见如故,聊了很久。我这才知道,其实他是北京的。因为热爱呼伦贝尔,每年都要过来好几次。我想他的心、他的魂早已交给这片大草原了。
其莫额得电话刚挂,博友程朝贵(咕噜咔嚓的行摄空间http://blog.sina.com.cn/u/1805207637)的短信便到了。同样也是草原,我与朝贵成为博友。但也是一样淡淡地交流着。这次得知我自驾呼伦贝尔的计划,朝贵也是立即纸条我,表达了与其莫额得一样的关心美意。同时,朝贵也正有一个壮举:骑行呼伦贝尔,直至漠河。约3000公里。单人单骑。我们相约若可能在漠河碰面。虽然种种原因我们擦肩而过,但一路短信电话联系不断,互相关心和提醒 ,在漫长而孤寂的旅途中,仿佛有个朋友一直相伴在你身边。虽未谋面,却仿佛神交已久!是呼伦贝尔,是大兴安岭,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也是一段奇特的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