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东健康,满足了港股对互联网医疗的全部想象

 大地592 2021-04-18
2021年3月29日,京东健康提交了上市后的首份业绩公告。
2020年,京东健康实现了193.8亿元的收入,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盈利7.5亿元。更值得一提的,过去一年的年活跃用户数达8980万,在线问诊量日均突破10万人次。
这份业绩首秀,显然没有让资本市场失望。截至3月31日,京东健康市值3656亿,K线图已经非常稳定。
过去半年,作为港股互联网医疗的龙头,京东健康团队的鸭梨应该不小,它几乎承载了资本对互联网医疗的全部想象,而财报是检验市值的唯一真理。
良医财经用自己的视角,带大家解读复盘,京东健康的三轮驱动,互相借力策略巧妙。
良医财经「财报解读」第01篇。

文/ 布姐

出品/ 良医财经

 

01

财报是检验市值的唯一真理
A+级的业绩首秀
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达到6.61亿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544.7亿元。行业发展空间之大,不需赘述。
作为龙头股的京东健康,发布第一份财报,关键数据如下:
  • 8980万活跃用户,比2019年增长3370万;

  • 193.8亿元营收,同比增长78.8%;

  • 非国际会计准则下的盈利7.49亿元,增长118%;

  • 日均10万在线问诊量,同比增长5倍。

来源:京东健康财报
得益于医药零售的基本面,京东健康是全行业第一家宣告盈利的企业,如今盈利面扩大,再次显示其强大的韧性和增长空间。
营收方面,相比于2019年,京东健康收入近乎翻倍,达到193.8亿元。而这种增速已经连续数年,将时间拉长看,2017-2020年其营收分别为55.53亿、81.69亿、108.42亿、193.83亿。对比2017年,收入翻了近4倍,分别增长了47.1%、32.7%、78.78%,增速始终维持在2位数以上。
最亮眼的还是用户数的增长,2020年京东健康年活跃用户数达8980万,一年净增3370万。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表示:“过去一年,京东健康相对京东集团的用户渗透率不断提升,面对京东集团4.7亿活跃用户,意味着仅这一渠道就还有大量用户可以挖掘,未来京东健康的用户还有很大增长潜力。” 
言语中透露,仅现有京东生态内,京东健康还有5倍的增量空间。
医药零售一直是京东健康的强项。
在医药健康类商品供应方面,京东健康自营业务收入达到168亿元,同比增长77.8%。截至2020年12月31 日,零售药房已经拥有超过2000万种商品(SKU),在线平台有超过1.2万家第三方商家入驻,存货周转天数也在持续下降,平台的运营能力再一次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电商板块,医药的占比比例越来越高,证明京东健康对产业链的影响越来越深。
报告期内,京东健康组建了一支超过11万名自有和外部合作医生组建的医疗团队,覆盖超过10000家医院。
2020年全年,京东健康自建的“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日均在线问诊量超10万,是2019年全年的5倍多。
此外,京东健康已开设包括心脏中心、耳鼻喉中心、中医院、呼吸中心、糖尿病中心等在內的18个专科中心。
当前,京东健康市值稳定在3500亿大关,K线相当稳定,有望继续冲高4000亿。
如果财报是检验市值的唯一真理,那这算是一份A+级答卷了。 
 

02

三轮驱动互相借力
医药供应链+医疗服务+智慧医疗
可以说,京东健康承载了资本对互联网医疗的全部想象。
良医财经来重点聊聊,京东健康的三轮驱动。
“经过六年多的耕耘,我们的发展战略图景已经明晰:致力于打造以医药及健康产品供应链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抓手、数字驱动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健康管理平台。”发布财报之际,辛利军表示。
从产品到服务到系统,京东健康的这架马车,正在通过三轮驱动,快速行驶。
第一个轮子,医药供应链。
从财报可看出,京东健康的医药零售仍然是营收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年,不少在线问诊平台为了盈利都纷纷上线了医药电商业务,为何增速还能如此之快?
这都要归功于其强大的医药供应链能力。
京东健康供应链可以大概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就是涵盖制药公司和健康产品供货商的供应链网络。其二是全国范围内的仓储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的支撑。
这种供应链能力,可以让京东健康不断拓展并丰富品类种类。财报显示,京东健康已成为药品和医疗健康产品种类最全的在线平台之一。
报告期内,京东健康与卫材中国、阿斯利康、辉瑞、诺华、百时美施贵宝(BMS)、赛诺菲、雅培等多家全球知名医药企业合作,共创用药服务全面升级,以满足用户的用药需求。
另外,京东健康通过京东物流的冷链能力和物流网络,实现了医疗展品的快速送达。去年通过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供应链能力,京东的C2M (Customer-toManufacturer)反向定制化产品依托京东的大数据分析,从用户需求出发,联合品牌进行细分品类的反向定制。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京东大药房推出的“家庭小药箱”,可以针对家庭常备用药需求,为用户提供建议用药、诊疗咨询等一站式健康服务。
京东健康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4个药品专用仓库和超过300个非药品仓库,再通过对供应链的完美把控,可以降低合作伙伴的库存成本,提高履约效率,加速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的全渠道布局覆盖中国超过300个城市,为用户提供当日达、次日达、30分钟、7*24快速送达服务。
第二个轮子,医疗服务。
我们把京东健康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和消费医疗服务放在一起。
从逻辑看,京东健康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是涵盖检测、诊断、医疗、用药及康复的综合医疗健康服务。而消费医疗服务则主要是互联网医疗的一种延伸,主要关注日常健康管理。
过去一年,京东健康日问诊数量暴增,年活跃用户攀升,与其推出的医疗服务息息相关。在京东健康平台上,大家各取所需,需要在线问诊的、需要预约HPV疫苗的、甚至需要核酸检测,种种需求都能被满足。
去年4月,上线了新冠核酸检测在线预约,成为中国第一家提供在线核酸检测的服务平台。
第三个轮子,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京东健康的技术能力和平台运营能力。
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近几年也愈演愈烈。在数字化方面,京东健康从线上、线下,To C、To B几个方面围攻。比如,线上通过技术提高自身平台的运营效率、线下帮助实体医院和医疗机构提供数智化的解决方案。
此外,利用京东集团云技术,以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软件即服务(SaaS) 的方式提供科技赋能,提高医院日常运营效率并解决医院的患者管理需求。 
京东健康专为医药零售终端打造的在线线下全渠道的数字智能管理平台——药京通,可以为医药零售终端打造在线线下全渠道的数字智能管理平台,向上精准对接上游供应链,向下则覆盖医药全场景的增值服务,全面提升药店使用系统的运营效率。
在基层健康管理,尤其是针对当前全国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程度低的特点,京东健康正大力推广符合基层诊疗场景的SaaS系统,并用云端大脑连接传统基层医疗中存在的大量信息孤岛。
三个轮子互相发力,就完成了辛利军所言的完成的闭环场景,以药为地基,以医疗服务为钢骨、以智慧医疗为外壳的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大厦建立起来。
相比其它在线服务,互联网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业务,需要同时齐备多种能力,才可能真正解决患者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京东健康互联网中医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轮驱动场景。
去年,京东健康试水探索中医在线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报告期内,京东健康上线了京东健康中医院和中医会诊中心,聘请多位知名国家级老中医提高问诊水平之外,还推出了中药饮片在线服务平台。为该平台通过制定中药业务管理标准,包括中药材产地及质量管控机制、中药饮片全检机制、智慧煎药中心五大管控标准、供应链全程溯源体系、红线机制等内容,来规范中药饮片备货及销售的流程。 
这一做法背后,不仅能帮助京东健康提升专业医疗服务能力, 更能深度打通中医产业。未来可反哺医药零售的品类,亦可在提供日常健康管理时,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在过程中,三个轮子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统一的方向。这个优势,是其它公司很难比拟的。
 

03

互联网医疗没有新故事
本质还需要技术驱动
人、事、钱,这是决定任何一家公司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
从人看,刘强东钦点的辛利军上任以后,秉承着刘强东的战略思路,带领了京东健康走向二级市场。
刘强东曾在演讲中说过:如果哪个行业很完美,京东从来不碰,如果一个行业你发现太糟糕了,这就意味着巨大的可能性,京东一定会进去,用自己的商业模式解决问题,最后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京东物流是,京东健康亦是如此。
抓住了大健康领域的需求很早,但真正将团队落地,京东花了整整6年时间。
夯实了前期的准备,从2017年独立开始,京东健康开始了加速期。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事好、人对,京东健康已经基本了成功的先决条件。
可以说确定了事和人,就确定了未来,赚钱仅仅是这个过程产生的必然结果。更何况,京东健康背靠京东集团,在基因上有科技的属性,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赋能,京东健康开启了新一轮的奔跑。 
上市后,京东健康始终在一件事上较劲,就是技术。无论是供应链能力,还是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无论是数智化供应链、互联网医院还是智慧医疗,都逃不开技术的投入。 
2020年,京东健康研发开支由2019年的人民币3.4亿元增加至6.1亿元,增速达到80.1%。
财报中,京东健康指出,研发投入主要用于行业专业知识的顶尖研发人才使得研发员工总数增加。财报中提到,目前,京东健康研发人员共440名,占比21%。较以往,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的投入都进一步提升。
疫情的影响,让“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互联网医疗行业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大健康产业可升级改造的环节不少,垂直细分领域仍存巨大发展空间。
“新常态下,新兴技术的普及,正在逐渐变革医疗健康服务的新场景、新渠道和新模式。” 辛利军在2020京东健康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
别被电商的外表迷惑,京东健康本质还是一家科技公司。
 

04

良医财经的思考
医疗服务什么时候能超过电商?
对于这个敏感话题,也不必回避。 
从财报看,医药和健康产品的销售仍然是营收主力军,医疗服务所带来的的收入较去年有所提升,前景也非常广阔,但对于业绩的帮助尚未完全显现出来。
在健康管理行业曙光真正的到来之前,保持财务健康是所有互联网医疗公司活下去的关键,电商对整个行业功不可没。 
互联网医疗服务,何时才能真正成为营收的大头?这不仅仅是京东健康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全行业要思考探索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坑需要去填,比如:在线服务的需求何去何从?互联网医疗能否均衡需求?谁是最后的支付端?
在线问诊的需求暴涨,是通过疫情的带动。一些慢性病以及小病小痛只能在线上完成问诊。伴随着疫情的好转,这种需求能否成立,仍然存疑。互联网另一端的医生资质如何保证?治疗效果如何评判?
虽然互联网医疗的出发姿势是为了解决医疗条件的不均衡,但是在不均衡的地方,互联网医疗能深度渗透吗?
谁来支付?在线问诊的支付方是患者,患者会愿意买单吗?
“大健康产业的数智化转型不是局限于某个环节、某项技术,而是应站在产业链全局视角,从健康管理全流程出发,推动各环节、各场景的技术创新。”辛利军说。如此之大的工程,需要市场给予更多的时间。 
当然,也许会比想象中快。

♡ 「良医财经」用心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