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hybty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玄奘唯识学的理论定位与基本架构
2021-04-18 | 阅:  转:  |  分享 
  
“”“”玄奘唯識學的理論定位與基本架構一、玄奘唯識學的理論定位1、《成唯識論》的糅譯世親《唯識三十頌》及十大論師釋(親勝、火辨
、難陀、德慧、安慧、淨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共四千五百頌。顯慶四年(659),在窺基(632-682)的提議和協助下,玄
奘糅譯為《成唯識論》十卷。2、唯識學的第三期發展第一期:《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解深密經》第二期:彌勒論(《大乘莊嚴經論》
、《辯中邊論》等)、《攝大乘論》、安慧《三十釋》第三期:《成唯識論》3、復古與創新並存復古:(1)回歸《本地分》,如種子本有
、五種姓。(2)菩提(智)與真如(理)的關係(性覺與性寂)。——阿毗達磨(道諦與滅諦)。創新:唯識古學與唯識今學(無相唯識與有
相唯識)(1)經量部的“帶相說”與“所緣緣”的重新界定——相分(與量論的關係)(2)經量部“自證”理論的導入——四分說二、
玄奘唯識學的基本架構1、八識(1)阿賴耶識(現行識):三相(異熟識、一切種識、阿賴耶識)。所緣(種子、根身、器界)。心所(五遍
行)。性質(無覆無記)。(2)末那識(恒審思量):所緣(賴耶見分)。心所(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根本煩惱、五遍行、八大隨煩惱及
“慧”)。性質(有覆無記)(3)前五識與第六意識:五俱意識與獨頭意識(獨散意識、定中意識、夢中意識)2、種習(1)種子六義:
剎那滅、果俱有、恒隨轉、性決定、待眾緣、引自果。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2)名言種(等流習氣)與業種(異熟習氣)(3)本有與
新熏3、識變(1)所緣緣的成立。疎所緣緣與親所緣緣。(2)變帶與挾帶(3)自證理論與四分說(4)三能變。因能變與果能變
(5)因緣變與分別變。三類境(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4、三性(1)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情、事、理門——《瑜伽》)(2)依他起性(假實、有漏無漏)。遍計所執性(能遍計:六、七識。所遍計:依他起之境相。——結果:遍計所
執性)。圓成實性(我、法二空所顯之真如,空性非空。)(3)三無性:相無性、生無性(非自然生)、勝義無性(無所計之我、法性)5、
轉依(1)依:持種依(阿賴耶識)與迷悟依(真如)。能(轉識成智),所(真如離染)。所生得(大菩提:四智相應心品),所顯得(大涅槃
)。(2)無漏種子與五種姓(理佛性與行佛性)(3)五法攝大覺地(能所、性相、無為有為)“”“”
献花(0)
+1
(本文系hybty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