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北京电报大楼

 木香草堂 2021-04-18

历史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之北京电报大楼】骑着绿皮摩托,穿梭在四九城纵横交错的胡同里,隔着当街老远扯着嗓子喊上一声“有电报”,这是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北京城里常见的光景。西城区西长安街11号,北京电报大楼是电报的源头。这里成为人们传递国家大事、与外界沟通信息的重要场所。随着电话的普及,电报业务逐渐萎缩。2017年6月15日,陪伴了北京人59年的电报大楼一层营业厅正式停业,北京唯一的电报业务窗口搬至复兴门内大街。“电报大楼”这栋楼,从此告别了“电报”。幸而,钟声还在。(来源:@北京西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文旅北京

59年北京电报大楼停业 电报时代终成回忆

毛主席对通信的语录“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这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呢!” 北京电信局开始申请建设北京电报大楼是1952年。转年,选定西单北大街作为楼址并开挖地基(现西单电话局局址)。但很快因城市规划变更而停顿下来。直到1955年3月市规划局才重新确定在西长安街北侧建设,原邮电部重颁工号“005工程“。

同年10月,邮电部批示:建筑地址适中,便于利用市话网和地下电缆管道以构成电报通信网和敷设遥控联络线,既节省建设投资又有利于今后发展。11月,北京电信局成立“005工程处”负责工程建设,设计则由建筑工程部北京工程设计院担任,同时聘请苏联专家技术指导,电报大楼于1956年4月21日开工,1958年9月21竣工,从开工到正式投入使用历时两年五个月。

主要通信设备由当时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塔钟及相关部分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得到了当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专家的帮助。电报大楼启用时,当时的邮电部长朱学范亲临剪彩。

电报大楼营业厅昨天正式关门(2017年6月15日),易主为中宣部对外发布厅。电报大楼是中国第一座最新式的电报大楼,是当时全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其造型气势恢宏,是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钟声曾是新中国、新北京的重要标志,其营业厅曾为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 承载着多少电信人情感的营业厅将与我们说再见了!

电传机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公众号

老电报 资料图

不舍的老职工

站好最后一班岗的四名工作人员

见证电报大楼营业厅终结的最后一名顾客

消隐在花丛中(记住这个时间2017年6月15日)

结语

作为新中国通信事业发展重要基础设施的代表,50多年来北京电报大楼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北京电报局”到“北京电信”,又到“中国网通”,再到现在的“中国联通”,电报大楼一层营业厅正上方的标识变化也见证了中国通信业的多次改革重组历史。如今,大楼易主,对于大楼的记忆将永远印在我们的心中。

再见了,我们的电报大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