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外科学——皮炎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1-04-18
图片
1、患者,男, 32 岁,头面部有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细数。治疗首选的方剂是
A、八珍汤
B、参苓白术散
C、四物消风饮
D、消风散合当归饮子
E、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

2、治疗气滞血瘀型油风,首选
A、八珍汤
B、龙胆泻肝汤
C、桃红四物汤
D、通窍活血汤
E、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

3、患者,女,40岁,慢性肾病,病程日久,平素头发焦黄,发病时呈大片均匀脱落;伴头昏,耳鸣,目眩,腰膝酸软;舌质淡,舌苔薄,脉细。治疗宜选用
A、八珍汤
B、大补阴丸
C、通窍活血汤
D、六味地黄汤
E、七宝美髯丹

4、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古代称为滴脓疮、天疱疮,这种疾病是
A、湿疮
B、疥疮
C、油风
D、黄水疮
E、白疕

5、治疗虫咬皮炎热毒蕴结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五味消毒饮合清营汤
B、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C、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
D、仙方活命饮合清营汤
E、银翘散合消风散

图片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白屑风-风热血燥证-证候:多发于头面部,为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痛痒,头屑多,毛发干枯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质偏红,舌苔薄白或黄,脉细数;方药:消风散合当归饮子加减。

2、【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油风气滞血瘀证-证候:病程较长,头发脱落前先有头痛或胸胁疼痛等症;伴夜多噩梦,烦热难眠;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舌苔薄,脉沉细;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油风肝肾不足证-证候:病程日久,平素头发焦黄或花白,发病时呈大片均匀脱落,甚或全身毛发脱落;伴头昏,耳鸣,目眩,腰膝酸软;舌质淡,舌苔薄,脉细;方药:七宝美髯丹加减。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黄水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滴脓疮、天疱疮等,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

5、【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虫咬皮炎热毒蕴结证-证候:皮疹较多,成片红肿,水疱较大,瘀斑明显,皮疹附近臖核肿大;伴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舌红,苔黄、脉数;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

图片

细目六 白屑风


要点一 白屑风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

是因皮肤油腻,出现红斑,覆有鳞屑而得名,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

2.特点

头发、皮肤多脂发亮,油腻,瘙痒,出现红斑白屑,脱而复生。以青壮年为多,乳儿期亦有发生。

要点二 白屑风的辨证论治


根据本病皮疹干性与湿性的临床特点,干者以养血润燥为主,湿性者以清热祛湿为主,内外治相结合。

1.风热血燥证

证候:多发于头面部,为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痛痒,头屑多,毛发干枯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质偏红,舌苔薄白或黄,脉细数。

治法:祛风清热,养血润燥。

方药:消风散合当归饮子加减。

2.肠胃湿热证

证候: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甚至糜烂、渗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健脾除湿,清热止痒。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茵陈蒿汤。

细目七 油风


要点一 油风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

油风是一种头发突然发生斑块状脱落的慢性皮肤病。因头发脱落之处头皮光亮而得名,又称鬼舐头、鬼剃头。相当于西医的斑秃。

2.特点

突然发生斑片状脱发,脱发区皮肤变薄,多无自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

要点二 油风的辨证论治


本病实证以清以通为主,血热清则血循其经,血瘀祛则新血易生;虚证以补摄为要,精血得补则毛发易生。选用适当的外治或其他疗法能促进毛发生长。

1.血热风燥证

证候:突然脱发成片,偶有头皮瘙痒,或伴头部烘热;心烦易怒,急躁不安;舌质红,舌苔薄,脉弦。

治法:凉血息风,养阴护发。

方药: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2.气滞血瘀证

证候:病程较长,头发脱落前先有头痛或胸胁疼痛等症;伴夜多噩梦,烦热难眠;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舌苔薄,脉沉细。

治法:通窍活血,祛瘀生发。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3.气血两虚证

证候:多在病后或产后头发呈斑块状脱落,并呈渐进性加重,范围由小而大,毛发稀疏枯槁,触摸易脱;伴唇白,心悸,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4.肝肾不足证

证候:病程日久,平素头发焦黄或花白,发病时呈大片均匀脱落,甚或全身毛发脱落;伴头昏,耳鸣,目眩,腰膝酸软;舌质淡,舌苔薄,脉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七宝美髯丹加减。

细目八 黄水疮


要点一 黄水疮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

黄水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滴脓疮、天疱疮等。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

2.特点

皮损主要表现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要点二 黄水疮的辨证论治


本病治疗以清暑利湿为主要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健脾为主。

1.暑湿热蕴证

证候:皮疹多而脓疱密集,色黄,四周有红晕,破后糜烂面鲜红,附近伴臖核肿大;或有发热,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马齿苋、藿香。

2.脾虚湿滞证

证候:皮疹少而脓疱稀疏,色淡黄或淡白,四周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多有食少,面白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广藿香。

细目九 虫咬皮炎


要点一 虫咬皮炎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

虫咬皮炎是被致病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种皮炎。较常见的致病害虫有蠓、螨、隐翅虫、刺毛虫、跳蚤、虱类、臭虫、飞蛾、蜂等。

2.特点

皮肤上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要点二 虫咬皮炎的辨证论治


本病以预防为主,发病后以外治为主,轻者外治可愈,重者内、外合治。治法主要为清热解毒止痒。外治是关键。

(一)内治

1.热毒蕴结证

证候:皮疹较多,成片红肿,水疱较大,瘀斑明显,皮疹附近臖核肿大;伴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

(二)外治

1.初起红斑、丘疹、风团等皮损,用1%薄荷三黄洗剂(即三黄洗剂加薄荷脑1g)外搽。

2.生于毛发处者,剃毛后外搽50%百部酊杀虫止痒。

3.感染邪毒,水疱破后糜烂红肿者,可用马齿苋煎汤湿敷,再用青黛散油剂涂搽;或用颠倒散洗剂外搽。

4.松毛虫、桑毛虫皮炎可用橡皮膏黏去毛刺,外涂5%碘酒。

5.蜂螫皮炎应先拔去毒刺,火罐吸出毒汁,消毒后外用紫金锭磨水涂。

细目十 疥疮


要点一 疥疮的病因病机


疥疮是由人型疥虫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染。其传染性很强,在家庭或集体宿舍中可相互传播,可因使用患者用过而未经消毒的衣服、被席、用具等传染而得。本病发生后,患者常伴有湿热之邪郁于肌肤的症状。

要点二 疥疮的临床特点


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继发感染者,称脓窝疥。

要点三  疥疮的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本病以杀虫止痒为主要治法。必须隔离治疗,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内服药,若抓破染毒,需内外合治。

1.疥疮以外治杀虫为主

硫黄治疗疥疮,古今皆为常用特效药物。临床多与水银、雄黄等杀虫药配用,以油调敷,或与大枫子、蓖麻仁等有油脂之果仁捣膏用之。目前临床常用浓度5%-20%的硫黄软膏,小儿用5%-10%、成人用10%-15%的浓度,若患病时间长,可用20%的浓度,但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皮炎;亦可用含水银的制剂一扫光或雄黄软膏等外搽。

2.涂药方法

先以花椒9g、地肤子30g煎汤外洗,或用温水肥皂洗涤全身后,再擦药。一般先擦好发部位,再涂全身。每天早、晚各涂1次、连续3天,第4天洗澡,换洗席被,此为1个疗程。一般治1-2个疗程,停药后观察1周左右,如无新皮损出现,即为痊愈。因为疥虫卵在产生后1周左右才能发育为成虫,故治疗后观察以1周为妥。

(二)预防

1.加强卫生宣传及监督管理,对公共浴室、旅馆、车船上的衣被应定期严格消毒。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被褥常洗晒。

3.接触疥疮患者后,用肥皂水洗手。患者所用衣服、被褥、毛巾等均需煮沸消毒,或在阳光下充分曝晒,以便杀灭疥虫及虫卵。

4.彻底消灭传染源,注意消毒隔离。家庭和集体宿舍患者应分居,并积极治疗,以杜绝传染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