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赞•科学家精神】傅寿仲(1939—    )

 昵称37581541 2021-04-19
图片

图片

傅寿仲(1939—    

傅寿仲,油菜育种专家。育成早熟高产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宁油7号”,成为长江流域主栽品种之一。首次将甘蓝型油菜品种划分为前长、中长、后长和匀长4个生态类型。育成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ICMS,并将双低基因导入“三系”,育成“宁杂”系列双低杂交油菜。采用甘蓝型、白菜型种间杂交方法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型油菜无花瓣特异种质。为我国油菜育种事业做出了贡献。

傅寿仲,1939年8月2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乌石乡北斗村。原籍浙江绍兴,太平天国时期,曾祖父随太平军举家迁居福建漳州,父亲傅宝华青年时代于福州求学时加入同盟会,后靠从教从商谋生,1939年为避日军轰炸,迁至龙溪县乌石乡北斗村暂住,傅寿仲即出生于此。父亲十分重视教育,要求子女成才,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1953年傅寿仲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建省龙溪农业学校,立志做一名农学家。由于他能吃苦、肯磨练,品学兼优,毕业时获得该校优秀生称号。1956年7月由校方推荐,福建省农业厅选送赴南京农学院深造。在具备较为扎实农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好奇心探究农学奥秘。他曾本着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愿望,运用农机原理设计出“拔棉杆机”图纸,并入选学校勤工俭学展览。1960年5月在参加苏北地区夏熟作物生产技术考察之后,写出了“淮北地区小麦增产技术途径的商榷”的毕业论文,取得了优等成绩。

1960年9月傅寿仲被分配至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油料作物系。那时我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在江苏溧阳县蹲点,与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目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落后状况,油菜亩产只有五、六十斤,从品种到技术都亟待改革与提高,他下决心为之而努力。“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工作几乎停止,油菜组只有他一人坚持工作,为了适应当时发展稻油三熟制对油菜品种的要求,他连续于1970年和1971年赴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高海拔地区进行油菜夏繁加代,尽管条件艰苦,但他却更加忘我地工作,宁油7号等一批早熟高产新品种就在这里孕育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傅寿仲主持江苏省油菜育种工作,并参与制订国家“六五”至“九五”油菜育种攻关计划。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及时调整育种方向,品质与高产并重,常规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并且重视特异新种质的创建,进而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级育种攻关课题,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澳油菜品质改良合作项目以及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芸薹属植物种子休眠研究”项目。同时潜心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争取国家支持,建成“国家油菜原原种繁殖基地”和“江苏省国家油菜改良分中心”,使江苏省油菜研究综合实力居于全国前列。

傅寿仲分别于1978、1982、1987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7年受聘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导师。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傅寿仲带领下,他的研究集体自1978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1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通过国家和省审定品种15个,累计品种推广面积达400万公顷,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为表彰他对油菜科研、生产做出的突出贡献,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江苏省劳动模范”,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4—1999年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6年起任江苏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

傅寿仲于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江苏省人大代表。1993年、1998年当选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任职期间,他踏遍多少山山水水,倾听农民、农村基层干部的心声。他尤其关心农业科研的兴衰,与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交朋友。他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科研,改善农业科研条件,向江苏省和全国人大建言献策,提出数十份批评建议和提案,起到了人民群众和政府领导之间的纽带作用。

运用生态育种原理,选育早熟高产油菜

20世纪60年代末,傅寿仲开始主持江苏省油菜育种工作,为适应江苏及长江下游地区耕作改制的需要,亟需选育比原有中晚熟品种早熟5~7天的高产新品种。他通过大量甘蓝型油菜种质观察发现,长江流域和国外品种在生态型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地处长江下游的江苏省必须采用半冬性偏早熟生态型的品种。他采用半冬性高产品种宁油1号为母本,以甘白杂交育成的川油2号选系为父本杂交,并于杂种二代连续2次异地夏播加代,稳定早熟特性,经过6年选育,育成了在长江下游地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新品种宁油7号。该品种通过苏、浙、皖、沪及国家品种审定,为当时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在长江下游地区持续推广达15年,累计推广面积达250万公顷,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1981年获农业部农业技术改进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宁油7号采用甘/甘白杂交方式育成,具有理想的株型和适宜的生长发育模式,春发性好,产量形成期与最优光温生态条件同步。21世纪初仍被视为理想株型的标准品种和重要核心亲本。他还发现品种生态特性差异主要表现在生育阶段的组成上,并且通过光温处理加以验证,率先将甘蓝型油菜品种划分为前长、中长、后长和匀长等4种生态型,而匀长型品种是长江下游主要品种类型,并且指明甘/甘白杂交是塑造这一类型品种的有效技术途径。

育成新的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双低杂交油菜

20世纪70年代,傅寿仲开始进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通过辐射处理和种间杂交获得了具有雄性不育的变异材料114A,但育性不够稳定,较难实现“三系”配套。1975年他首次从日本引进SCMS,对其不育的形态解剖特征及其环境条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该不育系属高温敏感型,无直接利用价值。1976年在日本志贺敏夫对甘蓝型油菜质核育性分类的启发下,选用S-IV型油菜品种Mutsu为母本,以N-0型的品种Isuzu为父本杂交,并在F2代选择雄性育性退化的单株,用父本连续回交6次,采用品种间杂交育成了具有S-0型质核结构的胞质雄性不育系(MICMS),并且实现“三系”配套。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解决油菜双低育种中优质与高产的矛盾,及时调整品质育种的策略,将品质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融为一体。利用MICMS为基础材料,采用品质与育性同步选择法,将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基因导入“三系”,培育出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号、宁杂3号、苏优5号等,通过江苏省或国家品种审定。其中宁杂1号累计推广种植100万公顷,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4亿元,2001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宁杂3号被农业部列为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主推品种。优质品种的推广适应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建立的核心技术“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的选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L 94101559.9)。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亲本繁殖、杂交制种技术规程,应用于种子生产。

创建油菜无花瓣种质,开展高光效形态避病育种

植物生理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油菜去除花瓣能够避免花瓣对光能的无效损耗,并且消除花瓣对菌核病传播的媒介效应,也是塑造油菜理想株型的一种优异性状。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油菜无花瓣育种成为热门课题,其难度在于寻觅无花瓣的突变体。傅寿仲从江苏白菜型地方品种中发现了缺瓣(0~3)的突变单株,并且以此为父本,与甘蓝型油菜小花瓣品种杂交,由于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变异极其丰富,在F2即出现0~4瓣的变异,通过选择偏甘蓝型的株系进行连续自交与互交,终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可供育种应用的甘蓝型油菜无花瓣特异新种质“APL-0256”。该种质群体无花瓣株率达100%,为当前世界上稳定性、纯合性最好的种质之一,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创立的“甘蓝型油菜无花瓣种质选育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L 94101518.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探明了无花瓣性状的遗传规律,从生理、生态、病理学等方面论证了无花瓣性状的育种潜势,建立了油菜高光效形态避病的育种计划。以无花瓣为显著特征,并且组合其他优异性状的新品系已经育成,如“无花瓣3号”兼有矮秆、抗倒、早熟、抗病等优异性状。无花瓣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培育无花瓣杂交品种也获得显著进展。建立的有、无花瓣近等基因系已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多种优异性状重组的聚合育种。

揭示芸薹属植物种子休眠规律,提出有效的调控技术

1987—1991年在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的资助下,开展了“芸薹属(Brassica)植物种子休眠研究”,旨在将芸薹属植物种子休眠与种质保护联系起来。通过对芸薹属植物6个种1000余份种质资源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的观察,在多种处理调控实验的基础上,全面揭示了芸薹属植物种子休眠规律,提出了控制种子休眠及监测种子活力的技术。首次将芸薹属种质资源种子的休眠性分为强、中、弱三大类,并且证实种子休眠的种间差异与经典的“禹氏三角”种间关系吻合。认为深休眠基因存在于B染色体组,休眠程度与种子耐淹性存在平行关系。证明了ABA具有诱导种子二次休眠的效果,提出了综合破眠法。采用ABA处理种子诱导二次休眠,抗御种子老化。采用淹水、深埋方法可以筛选出强休眠种质。这一研究成果在种质收集、保存、繁殖以及育种栽培上均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本项国际合作研究成果于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探索油菜高产栽培的基本原理

傅寿仲步入油菜研究正处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油菜产量跌入低谷,从品种到栽培技术均亟待改革。油菜研究实行实验室、试验场和农村基点三结合的工作方法,并将研究重点放在提高产量的关键技术上,突出解决当时当地存在的问题。通过在溧阳县点和面上的生产调查,认真总结群众经验,提出丘陵地区油菜生产技术的三大改革措施,即:“直播改移栽,稀植改密植,白菜型油菜改甘蓝型油菜”,引起了当地农业部门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中期,傅寿仲到太湖油菜主产区蹲点,正值当地大面积推广双三熟制,季节、劳力都非常紧张,油菜移栽推迟到“小雪”以后,提高晚茬油菜产量难度极大,他以太仓县璜泾公社新华大队油菜高产栽培经验为主线,在吴县越溪公社一大队蹲点进行试验示范,总结提出以“培育壮苗﹑春肥腊施﹑狠促春发”为主的一套晚茬油菜增产技术途径,通过专业会议和不同形式科学普及,使这一套技术迅速在太湖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当时油菜高产栽培基本原理的研究重点放在油菜氮素营养上,系统探讨了油菜糖﹑氮代谢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的关系。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油菜的光合器官存在交替过程,即从营养生长期的叶,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的叶+茎,又向生殖生长期的叶+茎+角果并存再向茎+角过渡。提出油菜群体存在两个光合面积指数,通过栽培技术的调控,使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和最大角果皮面积指数(PAI)均达到4左右,才能建成亩产200千克的产量结构。夺取高产要有较高的物质生产积累,合理配置源、库关系,并确保输导系统畅通。他明确指出,油菜抽薹期是需氮的临界期,开花期为需氮高峰期,增施氮肥是油菜增产的重要因素。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和栽培实践,建立了甘蓝型油菜亩产200千克栽培的技术体系,即:“选用良种培育壮苗冬壮春发保根活熟”。提出了冬苗“发”、“壮”、“养”的形态生理指标;春发掌握“平头高度”兼看开花初期茎色等一整套长势长相与看苗诊断的标准,在高产栽培中得到广泛应用。

增进国际合作交流,提高研究质量

1983年受江苏省政府派遣,傅寿仲任组长组成赴澳油菜考察组,全面考察澳大利亚油菜的科研与生产,搜集到一批最新的单、双低油菜品种,对我国油菜品质改良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1986—1992年在澳大利亚国际农业发展中心(ACIAR)的支持下,承担了“中澳油菜品质改良与高产育种研究”项目,利用中澳两国的地理环境差异,建立了洲际间的油菜穿梭育种计划。项目合作期内,他4次赴澳执行项目任务,实地考察评选育种材料,评价双方执行情况,出色地完成了预定计划,大大地加快了我国双低油菜的育种进程。承担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研究项目,对芸薹属种子休眠与调控技术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该项目被评为优秀合作项目。他还出访英国、比利时、瑞典、美国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采集信息,拓宽研究思路,提高研究水平,同时引进油菜、棉花及其他作物新品种、新材料,为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

知难而进,严谨治学,提携后进,潜心于学科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是年仅10岁的小学生,在党的阳光下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学农、爱农、务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从不气馁,知难而进,自强不息。在40余年的科研历程中,他有8年在基层蹲点或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农民实行“三同”,即使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作期间也常抽出时间下乡调查研究,从生产实践和与群众交流中汲取经验和信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科研工作无人问津,他还坚持育种,毫不迟疑地赴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高海拔地区夏繁,与时间赛跑,两年干了四年的工作。机遇总是等待有准备的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一批早熟高产品种很快在生产中推广开来,他也享受到大地给予的回报。

傅寿仲治学严谨,办事认真,他强调开题研究前的调研工作,弄清为何做?如何做?有何效果?他设计的油菜无花瓣育种研究计划,就是严格按照这个程序,步步深入,环环紧扣,连续获得了三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他坚持发表文章必须要有“三性”,即:真实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写每一篇科普文章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他和朱耕如教授主编《江苏油作科学》时,把选作者、定提纲作为写好一本书的关键,经全体作者的努力以及主编和责任编辑的精雕细刻,这本既反映江苏特色又汲取国内外研究精华的油料作物专著终于在1995年出版,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他待人和蔼、平易近人、为人师表,深知个人只有融合于集体中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干成大事。油菜科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育种方向转变,曾一度出现徘徊,他团结项目组成员冷静思考、转变思路、研究对策,终于在双低杂交油菜育种上取得突破,构筑了新的研究平台。他尤其愿意和青年同志交流,爱护他们,提携他们,关心他们的成长,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坚持任人唯贤,带好班,交好班,建设好学科梯队,使油菜研究室成为一个人才成长快、团队精神好、科研成果多、社会贡献大的积极向上的研究集体,先后两次受到江苏省政府的嘉奖,授予农业先进集体称号。傅寿仲非常重视学科的发展,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应用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关系,根据国内外研究动向,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使油菜专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不断增强,成为优势学科,在当时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居于全国同行的前列。



人物生平


1939年8月20日  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乌石乡北斗村。

1953—1956年  在福建省龙溪农业学校学习。

1956—1960年  在南京农学院学习。

1960—1964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经作系研究实习员。

1964—1966年  任江苏省涟水县社教工作队队员。

1966—1969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经作系研究实习员。

1969—1969年  任江苏省五七干校三大队四区队区队副。

1969—1978年  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系研究实习员。

1978—1982年  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主任、主任、助理研究员。

1982—1987年  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任、副所长、副研究员。

1987—1999年  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兼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9年起  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图片

中国作物学会(The Crop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成立于1961年,是我国作物科技工作者和单位自愿结成、依法成立的学术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全国学会,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业务范围包括国际合作、学术交流、书刊编辑、专业展览、科学普及、技术推广、成果鉴定、科技奖励、标准制订、业务培训、咨询服务。经过60年的风雨沧桑,今天的中国作物学会拥有6个工作委员会、21个专业委员会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物学会,是联系我国作物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主办期刊《作物学报》、THE CROP JOURNAL和《作物杂志》;作为第二主办单位,联合主办《麦类作物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