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有意思的“邂逅”

 稻读公社 2021-04-19

一场有意思的“邂逅”

文/叶不子

宿

遇见听涧原宿,就在鸣鹤古镇的转角处,转角处似乎总会有许多美好的遇见。她典雅知性,她说让图书来一场旅行,出发、回归,像极了一个民宿人的历程;她说每一次翻阅的过程,都会留下痕迹,而这痕迹,就让这本书有了属于自己的气质。

于是,当我收到《碎片》时,一场有意思的“邂逅”就开始了。这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20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可这之前,我并没有读过她的任何一部作品,甚至也没有听过这样一位作家,我只是在介绍中为其所吸引:“因为在您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女性的体验和痛苦,还有折磨着她们的东西。”

埃莱娜·费兰特/著

我们一般都是先遇见作品,再遇见作家。钱钟书先生有妙喻,“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先生是以诙谐的比喻来化解太多登门拜访者的麻烦,可我们读者往往在被作品吸引后,会喜欢探究写出这作品的那个人。但埃莱娜·费兰特却是如此的奇特,她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决定——拒绝媒体,成为一个没有面孔的作家。

在这本书信访谈录里,我们可以通过“碎片”窥见作者的内心:她为何拒绝在场,她的作品,她的创作观等。有书友笑谈,这是一种相亲式的阅读,在你听完种种介绍之后,你可以决定是否与作品相见。

费兰特的出版人Sandro Ferri和Sandra Ozzola

埃莱娜·费兰特说,她与自己打了一个小小的赌,她要坚持她的信念。她相信,书写出来之后,就不需要作者了。如果一本书有内涵,它迟早都会找到读者;假如它没有什么价值,那就算了。而如果陪着这些书去世界各地巡回,那就像那些粘着孩子的母亲,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她们还是会抓住一切机会,去赞美他们,替他们说话,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方式。并且她始终认为,并不是作者的不在场促进了这些书的成功,而是这些小说的成功,让作者的不在场变得受人关注。

这样的介绍很容易吸引人,不是么?这是一位多么有个性的作家,当然作家几乎都是有个性的。她说请他人原谅她难以控制的自恋,还有偶然流露的高傲和冒失,这份坦诚倒更让人觉得真实,如她在《碎片》中所阐释的:在文学的虚构之中,需要非常真实,要让真相在纸上浮现,甚至要达到一种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我们要把我们生活中真实的样子和写作时的样子分开,这会让我们避免自我审视。这也是她避免在场的一个理由,而且她觉得在文学的虚构中,要比在现实中更少假装。在虚构中,我们能说出自己,也能认出自己。在实际中,为了避免麻烦,我们可能会沉默或无视。

“那不勒斯四部曲”

我们相信,小说有直抵生活真相的力量,而这份力量需要作者有面对生活、面对自我的真诚和勇气。埃莱娜·费兰特作品里的女性人物,几乎都处于一种极端的状态,她们正在度过一个很沮丧的时刻,或者她们遭遇了遗弃,非常失望,背负着过去留下的深深烙印,无法摆脱。而这些声音,都来自于作者自己或熟识的女性的世界,她希望讲述一些真正的故事,能够深深挖掘女性内心深处的疼痛,而不是去思索“正确的方式”。

我还未曾进入她的作品,可我猜想会有阅读波伏娃《第二性》的不安感,埃莱娜·费兰特想要进入的也是表达的禁区,想要推翻那些因为慵懒、害怕,图方便或是为了息事宁人而讲的故事,所以一个故事越是让人不安,她越想去讲述它。

如作者所言,内心的“碎片”会让人痛苦,而一个人如果很痛苦,迟早就会变得支离破碎。那么,我们能否借助小说这一梦境,去感受生命的真切,去化解内心的痛苦呢?

我想,我已经为埃莱娜·费兰特所吸引,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她的作品见面,因作家而想认识她的作品,这不是一场很有意思的邂逅么?

那么,你呢,是否也愿意转角处邂逅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