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变化导致的物质变形、空气中的灰尘可能会在测量仪器可动部位形成摩擦等,因此环境差异会对测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下面就来说说测量时需要注意的环境因素。 ☞室温条件 要实现高可靠性的测量,必须考虑到实施测量地点的环境。对于测量地点而言,温度与清洁度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关于温度及湿度,ISO规定标准环境应满足“温度20℃”的条件。 温度管理在精密测量中必不可少 ☞ 环境清洁度 测量环境的清洁度也是实现精密测量的重要条件。如果空气中的尘埃进入测量仪器内部,可能会导致可动部位磨损。一旦灰尘被夹入测量目标物与测量仪器之间,或许会妨碍准确测量的开展。 ☞ 温度与测量 物体的体积会因为热膨胀而发生改变,温度波动还会导致长度的变化。因此,即使是同样规格的物体,其长度也会因测量时的温度变化而产生差异。如下表所示,热膨胀的比例因材质而异。 材质与热膨胀系数示例: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考虑温度条件。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测量时的“标准温度”为20°C。 必须使温度达到平衡 ☞ 物体的刚性 在对物体施加外力时,物体抵抗变形的性质被称为“刚性”。而当外力消失后,物体恢复原状的变形则被称为“弹性变形”。外力与弹性变形之比,就被称为“杨氏模量”。 材质与杨氏模量的示例: 杨氏模量越小,刚性越低,越容易发生变形。例如,用千分尺测量杨氏模量较小的物体时,过度紧固螺丝会导致变形,可能无法进行准确测量。 杨氏模量较小的物体在过度紧固时会发生变形 ☞ 测量值的评估 评估测得的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测量值并不等同于真值,必定会包含误差,因此在评估其可靠性时存在一定的难度。过去,在评估可靠性时都会以真值为基准,结合测量值的偏差(系统误差)与波动(偶然误差),实施综合评估。 目前这种表述方式,已经被广泛用于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代表的国际规范中。 ☞ 测量仪器的校正 所谓校正,就是利用标准器,求出测量仪器示数值与真值之间的关系。通过接受标准机的校正,可以确保测量仪器的可靠性。 可靠测量的基础 ☞ 实施校正的方法 实施校正的方法分为许多种。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公司内部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 仪器检查与仪器误差 和其他设备一样,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测量仪器也会发生齿轮等部件磨损、测量面损耗的问题。这可能会导致原本能够发挥的精度无法得到维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摘整理,仅供学习分享,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后果自负。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确认,并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词:测量、环境、仪器、温度、测量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