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勤劳 热心 节俭 善良 乐观 聂耳的花腰傣母亲

 七里山人 2021-04-19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21-04-19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日报 ]


聂耳的母亲彭寂宽 (选自《人民音乐家聂耳》一书)


1923年11岁的聂耳与母亲彭寂宽合影(选自《人民音乐家聂耳》一书)


位于玉溪市北门街3号的聂耳故居 潘泉 摄

聂耳是我国国歌的曲作者、人民音乐家,可谓家喻户晓。对于聂耳的母亲,很多人却知之甚少。

聂耳的母亲是一位勤劳、聪慧的女性,属于玉溪新平的花腰傣,这样一个在现代人看来很美丽的身份,她却把它隐藏起来,很忌讳谈起。原因是,旧社会,傣族常被人歧视。她的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到了聂耳及家里同辈的人。

今天,追述聂耳母亲的花腰傣身世与血缘之谜,对于认识聂耳,是很有意义的。

祖籍漠沙

聂耳出身于玉溪的一个中医世家,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大约出生于清代光绪二年,即1876年。他是一个医术高明、知书达理的中医,经营一家名叫“成春堂”的药铺,还擅长书法,在玉溪一带小有名气。

聂耳的母亲名叫彭寂宽,聂耳的外祖父名叫彭寿山,祖籍新平县漠沙镇,属花腰傣。彭寿山从小就随着赶马的人流浪四方,后来在峨山县定居,娶妻生下聂耳的母亲。

彭寂宽从小天资聪慧,在聂耳外祖母的帮助下,通过自学能通读《百家姓》《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启蒙读物,并且接触过当时峨山民间盛行的曲艺——讲圣谕和唱书。

大约在彭寂宽十六七岁的时候,彭寿山患病,恰巧被聂鸿仪治愈,就将女儿许配给了丧偶的聂鸿仪。彭寂宽嫁到聂家后,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和医学知识,很快就成了聂鸿仪行医治病、开方配药的得力助手。

丈夫早逝

彭寂宽一共生下了一女三男,聂耳排行第四。聂耳四岁那年,父亲病故,家境也随着衰落了。彭寂宽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继续抚养子女。为了生计,她继承夫业,重新撑起成春堂的门面。可是光靠治病卖药还无法养活一家人,她还得做一些针线活,艰难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彭寂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尽管家庭不宽裕,但还是想方设法让三个儿子上学,同时言传身教,教子女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她常对子女们说:“这个家,这个窝,虽然说没有金子、银子,但是要有骨气、志气。”

彭寂宽经营成春堂的日子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她家里只有孤儿寡母,社会上的无赖恶霸就常常找上门来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距成春堂不远,住着一个国民党的团长,有四房太太,就是不会生育,有一天他带着小老婆找到彭寂宽,让她治病,还说如果治不好,就要彭寂宽去做老婆。后来彭寂宽凭着自己高超的医术,让他家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团长很高兴,为成春堂挂了一块匾,从此也就没有人敢来欺侮她了。直到解放了,聂家的生活才渐渐好起来。

喜爱音乐

彭寂宽从小就喜爱音乐,无论是少年时候在娘家,还是成家后在聂家,她都深深地爱着玉溪的民间音乐,玉溪的花灯、民歌在她的心中扎下了根,成为她寄托精神、抒发情感的载体和用来抚慰、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彭寂宽唱花灯,唱小调,也吹葫芦笙,有时出一趟远门,也随身带着乐器。她白天干活,晚上有时一边吹一边跳,平时葫芦笙就挂在她的床前,早上鸡叫的时候,就能听见乐器响。有时候,她晚上还要碾药,一边碾一边唱小调,声音很高,很好听。

唱书教子

聂耳的母亲教育下一代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说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她唱的大都是当时玉溪民间劝人为善的一种曲艺形式“唱书”(又名“善书”,俗称“木刻大字唱本”)。唱书的形式自由,有说有唱,唱词可以是“随口调”,也可以唱花灯调、扬琴调、民间小曲、山歌,甚至滇戏腔调。

聂耳的母亲平日就喜欢哼这些曲调,往往一天辛勤劳作之后,彭寂宽就将孩子们聚拢在一起,给他们讲“善书”中的故事,如《安安送米》《孟姜女哭长城》《柳荫记》……讲到动情处,母亲就会用玉溪花灯的走板调、全十字、扬琴调等对照着唱本上的韵文吟唱起来。幼年的聂耳常常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聚精会神地听着。故事中感人的情节,配上母亲深情的声调,常常让聂耳感动地流下眼泪来。

聂耳很小的时候就会用铅笔记谱。他常对彭寂宽说:“妈妈,你再给我们讲个故事,我要把你的故事编成歌。”没想到在母亲的启发下,聂耳还真的用“多、来、米、法、梭”等字音编出乐谱。后来聂耳到了上海,在向友人谈起自己的音乐修养时说:“至于音乐,虽然一直很喜欢,但是在这方面的训练很少,有限的一点儿音乐修养,不过是儿时母亲吟唱的玉溪一带的民谣……”

长大后,聂耳天生的乐感、独特的灵气,正是受了母亲的耳濡目染。

伟大母亲

彭寂宽勤劳、热心,这一点与玉溪的花腰傣妇女,乃至许多少数民族妇女非常相像。彭寂宽还有很多优点:第一是节俭;第二是善良;第三是从来不在别人面前表露悲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乐观,不想给儿女带来麻烦。她还非常同情与她一样贫苦的劳动人民,尽管家里并不宽裕,但她还是经常救济行乞的穷人,免费为许多穷人看病,并免费配药。她的这种精神,后来深深地影响了聂耳,以至于《卖报歌》《码头工人》《苦力歌》《铁蹄下的歌女》等歌曲都融汇了聂耳关心下层劳苦大众,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和体验。

彭寂宽是聂耳艺术与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自聂耳的襁褓时期开始,就在他的血管中注入了玉溪的民间音乐艺术,并在日常生活中教给他许多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彭寂宽是一位伟大的花腰傣母亲。(记者  蔡传兵 )

本文根据聂耳音乐研究课题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编辑:刘玉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