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上古”,什么是“天真”上古,指远古,对生命而言,上古也应指胎儿期。不要以为胎儿期不重要,人的一生,几乎都与这一时期的生成有关。而且,人生最天真混沌时,也就是这漫漫十月怀胎,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五脏俱全的小人儿,把人类几亿年的进化都演化了,真是太古而又新鲜。天真,一是指本性最天真,二是指本性的天真源于具足。具足,即圆满。生命的痛苦皆来源于缺失,因缺失而显示出阴阳。而具足,则是太极般的完美,它无须借助任何外力,自身就是源泉。天真,就是不矫饰、不作伪,从来就是本来面目。 二、段落精解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一)常规解读: 从前的黄帝,生下来就很聪明,年龄很小时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二)精解: 《史记》的开篇、《黄帝内经》的开篇,全是这一句,历史、生命,都从这第一句开始了最初的惊鸿一瞥。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之语,原经文无,当是王冰沿袭《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等增补而成,《素问绍识》所云甚是。其中,“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这十六个字,完全相同。由“成而聪明”嫁接转换为“成而登天”,则是根据《史记·封禅书》、《论衡》、《子华子》等古籍中黄帝骑龙升天之神话故事演绎而来。所以,“成而聪明”与“成而登天”这一嫁接转换,意义则完全不同。如果按照《史记》“成而聪明”之“成”(注:《史记正义》:“成,谓年二十冠,成人也。)来解释《素问》“成而登天”之“成”,则很难理解。生、弱、幼、长、成,是人出生以后不同年龄阶段的连贯性排序,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甚为合理流畅,所以马莳说道:“愚按:《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成,从年龄上来说,无论是十五岁还是二十岁,嫁接至“成而登天”,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成”在“成而登天”中非指年龄。从王冰注分析,“成而登天”之“成”,当指功成名就之成,即“成功”之义。上古轩辕时代(轩辕之时),神农氏称帝时国力渐衰(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群雄“逐鹿中原”,长年战争,最终轩辕战神农氏、蚩尤一统天下,代神农氏称帝是为黄帝,而功成名就,称帝后铸鼎以示其权力的象征及霸业的体现。然而王冰欲神其说,则“成”当指道之成。登天一词,目前高校教参及多种工具书等多采纳俞樾之说,认为是“登天子位”,但未必符合王冰之嫁接。因“成而登天”是王冰嫁接而来,本是王冰之意,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因“王冰在玄宗时,开元天宝间,玄宗尊崇道家。当此时也,天下文籍,皆以长生不死为最上道术。势不得不然而然者非,王偏僻好道家之一至于此也。”而“黄帝得道升天之说,汉世十分盛行。”所以,“成而登天”当依从王冰之注为妥,即骑龙升天而位列仙班。《素问补识》说道:“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昔在黄帝”,第一个词“昔在”。“昔”字,上面其实是“水”,下面是“日”。“在”这个字,是“才”和“土”两字的结合,表示土里发出了嫩芽,所以表示“刚刚”。只要说到“远古”,西方说“long long ago”,中国人的“远古”则非常明确——“昔在”,在这里指特定的时代——日在水下,也就是洪水(荒)时代。现在我们把“昔在”弄明白了,“昔在”就是洪水时代,我们现在谈的生命系统是洪水之后的生命系统。“昔在黄帝”,难道只是说黄帝吗?这里的黄帝,其实又可以代指人类、中土、脾胃等一切与他同象、同气的事物。因此,这一句可以翻译为:洪水时代后有一群新人类。如果跟下一句“生而神灵”相衔接,甚至可以比拟破水、破胞衣而出的胎儿,总之,一个新生命来临了。而这本书,就是对这个新生命不断的追问和解读…… “生而神灵”。传说黄帝之母附宝怀孕二十四个月生下黄帝,其貌不扬,头大如太阳,眉宇如龙骨。司马迁实录历史,对此传说不做具体采信,只用“神灵”二字概括,言其神奇、神异。除黄帝生而神灵外,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是“神”。小婴儿就是“神仙”,“神仙”身上有几大特点。第一,身上香,连脚都是香的,然后你就会欢喜,还特别爱亲他的脚丫。第二特点,是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抱有抱,要亲有亲。同时他还对你不屑一顾。其实,每一个生命刚出生的时候都具备一大神灵特征,所谓神灵,就是超乎想象。“生而神灵”的第一特征,就是“握固”。所有的小孩出生,都是握着小拳头出来的,还不是一般的握拳,而是大拇指掐在无名指的指根处。这种握法就叫作“握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手印,无名指的指根处,为肝之魂窍,后来算命先生以此处为“子”——也就是十二地支之起始点,这种做法大概也是受小婴儿这个手印的启发。此处乃生发之机窍。所有的孩子出生,都是掐着这儿出来的,有人教吗?没有。为什么要掐住这儿呢?《黄帝内经》讲“肝神为魂”,掐住这儿就神定安然。所以小婴儿掐住这儿出生,是为了守肝之魂窍,小婴儿握固是为了固魂。所谓“生而神灵”,这一件事就足够说明了,这叫“与生俱来”,不可思议。生而神灵的其他指征:骨弱,筋柔。小婴儿的筋柔在于“抟气至柔”,也就是他元气足、气血混沌如一的状态。刚出生时,不必谈养生,因为骨弱、筋柔是生命的最佳状态,越老,就越骨硬、筋硬。我们总觉得骨壮则好,但老子说“物壮则老”;中医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也在说“筋”的柔软与生命的相关性。也许因为这时太神灵了,囟门通天,所以老天不让婴儿说话,仿佛天机不可泄露。那什么时候可以说话呢?总的说来,上面先合,下面才能开;下面(腿)开了,上面(嘴)才能开。所以一定是走路以后,婴幼儿的语言才飞速发展——从生理上讲,迈开了步子,会阴得先开了,口才能开。因此小孩说话基本上都是周岁以后,囟门未合时,小孩超灵;囟门一合,后天模式正式开启,学习也就开始了。 “弱而能言”。黄帝生下来才几十天就能说话,有着神奇的特异功能。弱,婴孩未满七十天曰弱,此处“弱”字为幼小之意。一定不仅仅是指黄帝“弱而能言”,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弱而能言”。只是小时候的“言”,与长大后的“言”,有大不同。 言和语有什么不同?“言”是自言,“语”是对话,“弱而能言”是自说自话。“弱而能言”,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他自己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比如万物有灵;另外一个是他所言皆真理。“弱”,就像小苗出生,身体柔弱弯曲的样子。 “幼而徇齐”。幼,不满十岁曰幼。“幼”这个字本身指的是肉乎乎的小虫子的样子。什么叫“徇齐”?“徇”字,“彳”部,代表行走,“旬”,表示“一圈”的意思,中国人认为一月三旬,一旬为十天,把一个空间概念变成了时间概念。所以,“徇”字的本意是走圆圈的意思。“齐”字,最初的意思是麦苗整齐。于是,“幼而徇齐”就清楚了,徇是圆满,齐是整齐——一下子把少年的风华正茂烘托出来。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身与心同时发展,并且均衡,不偏不倚,因此,少年时代是人一生最难忘的美好时代。唯有幼年,身心不二,便是“徇齐”。 “长而敦敏”。长,是指青春期后的漫长岁月。青春期之前,是个“无漏境”。此时,身体和思想都是本来面目,自足、自化。青春期一至,第一件事是什么?是开始“有漏”——女子月经、男子遗精。在此之前,男孩女孩性征不显,此后,雄雌便分。有漏,则傻。原先气血都奔脑子上走,现在最精华的东西每个月还要从下面走。这个往下走就是漏。漏,意味着好东西都流走了。傻,是说底下一漏,脑子就有点不足,这儿没有褒贬之意。敦敏。敦,厚重;敏,勤勉且规矩礼貌之意。“敦”就是“厚”,“厚”也是“道”,所以有“厚道”一词。过了青春期以后,人是往宽里长,这时候人积攒的是厚劲,这叫“敦”。什么叫“敏”?“敏”字不仅代表手脚勤快,而且代表懂规矩、懂礼貌。“长而敦敏”,长大后,虽然少了少年时的单纯灵透,但敦了、厚了,而且要勤劳,“敦敏”两个字无非是说“勤能补拙”。虽然说有漏了,但靠什么东西才能使你这个漏补给一些呢?靠敦厚的心,靠规矩的心,靠勤劳的工作。《黄帝内经》用词,真是精准啊。 “成而登天”。最后这一句即,当我们一切都明白时,我们却要死了。《黄帝内经》开篇的第一句,写的就是人之一生,但最有意思的是头几句:“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从出生到青春期,用了四句,成年到死亡,就一句:“成而登天。”其实,从《黄帝内经》那个时代人们就看清楚了,成年以后的事情没什么可说的,不管好与坏,一看你的底子,二看你的努力。底子好,就能保持灵性的一贯性;努力多,人成就就多。“成而登天”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劳役,困苦,被亲人绑架,被道德绑架,被金钱绑架,被老和病折磨,被死亡恐吓……总之,不仅“有漏”,还“苦”。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人老了以后回忆的全是童年、少年,很少有人追忆中年。因为中年这段时间总是吃苦受累,怨气冲天。(《素问补识》:诸家对'登天’的解释,约有三种意见:⑴升天。如王冰、高士宗;⑵死去。如张介宾;⑶登天子位。如姚止庵、俞樾。依常理而论,自当以张说为正。因王注取材于《史记·封禅书》黄帝骑龙的神话故事,殊荒诞无取;史载'黄帝在位百年,寿百十有一岁’,则黄帝登天子位时才十一岁,非成而登天,故姚、俞之说亦误。考《史记》、《大戴礼》、《家语》,'登天’均作'聪明’。本篇全氏《训解》又在第九卷,王冰次注《素问》时才移冠卷首,此数语叙述黄帝生平,不应放在九卷篇中,故多纪元坚《素问绍识》疑为王氏所添改。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我们从一开始就说开篇的“昔在黄帝”的黄帝,代指这一纪的“生命”,也可以代指“元气”。“生而神灵”可以指元气一开始虽然小但特别灵,灵到一定程度,便“弱而能言”;再长大一点,开始阴阳和合了,就是“幼而徇齐”;和合到一定程度,元气就厚重且能创造了,就是“长而敦敏”;待元气充足时,有阳和阴相配,即得大圆满……总之,这就是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其过程就是:神灵、能言、徇齐、敦敏、登天。 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之语,原经文无,当是王冰沿袭《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等增补而成,《素问绍识》所云甚是。其中,“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这十六个字,完全相同。由“成而聪明”嫁接转换为“成而登天”,则是根据《史记·封禅书》、《论衡》、《子华子》等古籍中黄帝骑龙升天之神话故事演绎而来。所以,“成而聪明”与“成而登天”这一嫁接转换,意义则完全不同。如果按照《史记》“成而聪明”之“成”(注:《史记正义》:“成,谓年二十冠,成人也。)来解释《素问》“成而登天”之“成”,则很难理解。生、弱、幼、长、成,是人出生以后不同年龄阶段的连贯性排序,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甚为合理流畅,所以马莳说道:“愚按:《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成,从年龄上来说,无论是十五岁还是二十岁,嫁接至“成而登天”,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成”在“成而登天”中非指年龄。从王冰注分析,“成而登天”之“成”,当指功成名就之成,即“成功”之义。上古轩辕时代(轩辕之时),神农氏称帝时国力渐衰(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群雄“逐鹿中原”,长年战争,最终轩辕战神农氏、蚩尤一统天下,代神农氏称帝是为黄帝,而功成名就,称帝后铸鼎以示其权力的象征及霸业的体现。然而王冰欲神其说,则“成”当指道之成。登天一词,目前高校教参及多种工具书等多采纳俞樾之说,认为是“登天子位”,但未必符合王冰之嫁接。因“成而登天”是王冰嫁接而来,本是王冰之意,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因“王冰在玄宗时,开元天宝间,玄宗尊崇道家。当此时也,天下文籍,皆以长生不死为最上道术。势不得不然而然者非,王偏僻好道家之一至于此也。”而“黄帝得道升天之说,汉世十分盛行。”所以,“成而登天”当依从王冰之注为妥,即骑龙升天而位列仙班。《素问补识》说道:“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