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学说与排毒拔罐疗法

 未来决定现在 2021-04-19
经络学说与排毒拔罐疗法_根治型排毒拔罐疗法

中医的经络学说是中华医学的宝贵财富,中医经络学不但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也始终指导着排毒拔罐疗法的运用。了解经络学说的内容,掌握经络各部分的组成和作用,掌握穴位和各脏腑的功能以及具体分布情况,对于排毒拔罐疗法,是十分必要的。本书前面说拔罐与针灸应当同等相待,并驾齐驱,并不是说拔罐不能与针灸同用,相反,排毒拔罐与针灸一同使用,或者与其他的医疗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其功效可以加倍,作用更大,效果更好,而且,可以减轻拔罐引起的疼痛,加快治愈的时间,减少治疗的费用,这实在是我们十分希望见到的!

本书所提到的经络学说的内容,在相关的中医书籍中都可以找到,如果需要,可以查找专业的经络书籍。本书介绍的内容仅供选择上罐部位所用。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部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络”有联络、网络的意思。古人云:“脉者,血脉也。血脉附气,周于一身,循环无间,……”“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这些话告诉我们:经脉的运行,昼夜不休。血气在其中周布流行,使人体各部分的机能得到濡养、调节,从而使人体保持正常的活动。气血在人体经脉中的周布流行和自然界的江河流水相似。江河有直行的干道,有旁行的支流,有蓄积水量起调节作用的湖泊,有周流灌溉的沟渠,有受灌溉的田园。经络系统也是这样,它包括通行气血纵横的干道—十二经脉,旁流别行的支流—十二经别,溢蓄诸经脉气的湖泊—奇经八脉,网络周布全身的沟渠—络脉,还有受经气濡养的田园—经筋、皮部和五脏六腑。

二、经络的分布

经络学说中的经脉,分为阳经和阴经。人体各部分阴与阳的关系是:内为阴,外为阳;里为阴,表为阳;胸为阴,背为阳;脏为阴,腑为阳。内外是指四肢的内侧和外侧。经络学说将阴阳的概念与人体部位和脏腑的属性相结合,以脏腑与胸膈位置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经脉是走手还是走足,从而确立了十二经脉的名称,并用于医治人体的疾病。

1.十二经脉的名称和走向

十二经脉的走向是指经脉中气血运行的方向。经脉中的气血,像江河中的流水哺育两岸的生命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人体各部分器官。它的名称和走向,见表1、图1。

十二经脉以人体的脊椎和胸中线为基线,左右对称,即脊椎左边有的穴位,在脊椎右边对应的位置上也有相应的穴位。前胸中线左边有的穴位,在右边对应的位置上也有相应的穴位。十二经脉有一定的顺逆走向,相互衔接,彼此通气,阴阳表里配合,内属脏腑,外连肢节,将人体各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上下左右,内外统一的有机生理系统,维系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表1 十二经脉的名称和走向

img2

十二经脉在躯干的分布:

就浅表划分:手三阴经行于胸中,手三阳经行于肩背部,腹部的经脉有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侧腹部有足少阳、足厥阴经,背部有足太阳经。见图2。

img3

图1-a 下肢内侧部腧穴示意图

img4

图1-b 上肢内侧部腧穴示意图

img5

图1-c 上肢外侧部腧穴示意图

img6

图1-d 下肢外侧部腧穴示意图

img7

图1-e 下肢前部腧穴示意图

img8

(www.)

图1-f 下肢后部腧穴示意图

img9

图2-a 胸腹部腧穴示意图

img10

图2-b 背腰部腧穴示意图

img11

图2-c 侧胸腹部腧穴示意图

十二经脉在头部的分布:

手、足三阳皆上会于头面。头面上分布着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头侧分布着手、足少阳和手太阳、足阳明经;头后面分布着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阴经一般均不上头,但心经上目系,肝经连目系,且脉深行于头内,与阳经浮行于头表浅部是不同的。了解头部经脉分布的情况,了解头部疾患所在的部位,可知是哪条经脉的病,对于指导治疗头痛及其他头部疾患,意义重大。见图3。

img12

图3 头部腧穴示意图

十二经脉走向的简易记忆方法:将双手上举,人的前胸腹为阴,后背腰为阳,所有的阴经都上升,所有的阳经都下降,即“阴升阳降”。这四个字形象地说明了十二经脉的走向,帮助我们在治疗时,正确选择排除病气的罐口部位,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因其不拘于十二经脉,无表里配偶的关系,内不连属脏腑,外不配属五行,所以称为奇经,对十二经脉起调节和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八脉之中除了任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之外,其他各脉都没有自己的穴位,而依附于它经,以它经的腧穴作本经的腧穴。

八脉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任脉由会阴沿胸腹中线行于腹而为阴,督脉由会阴沿背腰中线,即脊椎,行于背而为阳,相接于齿缝中龈交穴,分之为二脉,合之为一体。治疗中最为常用的有任、督二脉的腧穴。冲脉由会阴出气街,并足少阴绕络口唇。八脉的带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由“冲、任、督三脉同起异行,三源而三岐,都为带脉所约束”这句话,可见带脉的重要。阳跷、阳维循行于头部等身体阳部;阴跷、阴维行于面腹等身体阴部,这是八脉分布概况。

3.十五络

在经络学说中,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

《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自经脉别出,本身再分为无数细支,称为孙络,经脉浮现于体表的,称为浮络,络脉在皮肤上暴露的细小血管为血络。络脉遍及全身,组成了一个网络系统,来辅佐经脉循环之不及。如以自然界的现象来比喻,则经脉是江河的主干道,络脉是分流交错,起灌溉作用的沟渠。

经脉常不可见,可见者皆络脉。所有的络脉皆属于经脉。由于络脉分而又分,到络入与其为表里的它经时,已成无数细支,不能指出其一定的部位。

三、中医皮部的概念和作用

在中医经络理论中,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又有支出的络脉,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皮肤部,各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有十二经皮部。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有自己的穴位,也有对应的皮部。

各经皮部,是该经在人体皮肤表面的反应区。《素问·皮部论》中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这句话是说:十二经皮部是经脉的一部分,病气接触到皮部则毛孔开,病气进入络脉,络脉满则进入经脉,经脉满则进入脏腑,所以,皮肤表面也分属各条经脉的皮部。

十二经脉有皮部,五脏六腑也有皮部,五脏六腑的皮部与脏腑之间通过距离很近的络脉紧密联系,脏腑的皮部可以为治疗脏腑的疾病提供很好的途径,也为通过脏腑来医治经络之病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古人在介绍十二经脉的时候,都说明了经脉起止的脏腑。在距离五脏六腑最近的皮肤表面上罐,可以从根本上治疗,从而使疾病的治愈时间加快,效果好。所以,我们将距离五脏六腑最近的皮肤表面划分为不同的脏腑区域,称为五脏六腑的皮部区域,用于选择上罐部位。

中医经络学说既强调通过经络医治脏腑之病,也强调经脉的疾病可以通过脏腑得到医治。排毒拔罐疗法正是发挥五脏六腑皮部的作用,利用罐具进行治疗。它主要吸拔五脏六腑的皮部和十二经皮部区域,将侵入脏腑和经络的风寒、火毒、淤血、痰湿等经体表皮肤吸引出来,把体内垃圾和病气吸引出来,使经脉畅通,脏腑功能得以健全,从而气血能够渗灌到全身各个部位,出现“通则不痛”的好现象。排毒拔罐疗法根据五脏六腑皮部在躯干的位置,将胸腹和背腰部的相应区域划分为肝区、肺区、肾区、胃区、脾区等上罐部位,体现了排毒拔罐疗法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