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永奕||河曲古关津榷场与边口马市

 文史艺苑 2021-04-19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原北汉西北边境雄勇镇建火山军,对河曲地域进行防务和管理。治平四年(1067),改置火山县,其西北近黄河地域成为北宋与北部游牧民族地域的天然隔离带。1038年,党项族在宁夏建西夏政权,几年后势力达到今河曲境黄河西岸;其时辽国势力也接近到河曲北部黄河岸。河曲成为北宋、辽、西夏边境的要冲之地。北宋官府对河曲黄河岸边的渡口进行查禁,选定了四五处通衢关津,允许边民在关津渡河,但是,要经过仔细盘查,才可放行。辽、西夏和北宋时战时和,且经济上的交往都非常频繁,贸易十分活跃。为了相互取长补短,北宋政府在边境交通发达地开设固定的贸易场地“榷场”,委派地方军政进行管理。

辽、西夏通过“榷场”以马匹、骆驼、羊、皮毛军物,换取北宋的谷物、麻布、铁器、瓷器和茶等日用物。这种贸易在当时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榷场”贸易双方都有种种限制,难以满足民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于是在“榷场”附近或边境关口集镇地出现了民间走私贸易。民间有意将走私贸易点也称榷场,流传给后人。史书记载的“榷场”名词,始于宋庆历年间(1041-1048)。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史称“庆历新政”。《范文正公集·答赵元昊书》有关榷场贸易的叙述是:“朝聘之使,往来如家;牛马驼羊之产,金银缯帛之货,交受其利,不可胜记;塞垣之下,甲冑尘委……”。范仲淹叙述了北宋与北方民族政权的贸易是通过榷场贸易的方式进行的。它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可看出边境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有关河曲境内榷场,清道光版《河曲县志》在津梁类目,九梁津中有叙:

“九梁津:县北一百里。宋庆历年间置榷场。路通契丹、辽、夏。后废,有记。”古代九梁津在今河曲县城东北80里的黄河南岸;距偏头关城十余里。九梁津榷场,保障了偏头关城堡军营和驻河曲宋军所需的物资供应。(笔者注:近代1949年4月,九梁津随二区桦林堡等48个自然村划归偏关县)。

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在黑龙江会宁建立金朝,推行既是基本社会组织,也是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制”。随着军事扩张,领土不断扩大,大量谋克户(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南迁至黄河流域。1120年,宋金联合攻辽,辽灭亡。1127年,金攻陷宋都城东京,北宋灭亡。金贞元元年(1153)金朝置河曲县。河曲黄河西岸仍是西夏地域 ,金与西夏的商业活动仍在榷场进行,只是物种有变化。1182年后,河曲县升州,更名隩州,后改隶岚州。县治迁黄河滩许父寨,九梁津榷场贸易完全停止。

元朝建立后,河曲境内汉民受蒙古族和北移屯垦的南方汉人习俗的影响,其生活习惯开始转变。境内先后出现了米市、面市、皮毛市、马市、羊市、茶市。由于富裕的汉人兴起学骑射,出行上路乘马,马市逐渐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前期几个皇帝注意调整生产关系,设马政,“编民养马”,鼓励生产,减轻赋役。又榷场贸易演变为以马、骡为主,骆驼、牛、驴为辅的畜力市场。但是,北方的鞑靼贵族还不时侵入内陆,明政府将筑边墙作为防卫措施,同时积极准备同俺答议和通市。隆庆间(1567-1572),张居正入阁,一手整顿军队,修筑北部边境长城;一手奏清皇帝下旨封俺答为“顺义王”,封其部下官职;批准在长城沿线开辟市场。隆庆议和后,明政府首先在长城边口外开设马市,称互马市,明军和蒙古俺答兵驻守在市场外,“互马市”每年开设一次,期限一个月。

河曲筑起“河边”与沿线营堡后,首先在河堡营城外西南楼口外设官家“互马市”,每十一月开放一个月。河曲周边的偏关水泉营、府谷皇甫川营互马市,九、十月开放。明万历十七年,河曲旧县城人苗朝阳分校春围,取进士二十一名。“在兵(部)左右垣,奏开马市,行条鞭,开边屯。”官府在河曲境桦林堡(今属偏关)、巡检司增开两处互马市,并在此处黄河岸各增设一处官渡口。境内三处互马市改为每月一次,为期十天,每处每日上市骡马七八十匹。

清朝入主中原,虽不依长城为边界,可是河曲黄河北岸地区仍以畜牧业为主,养马骑射是满族、蒙族人的特长。朝廷将河堡营列为“冲”要重镇,常驻有满洲八骑兵营和汉民绿营兵营,专门马营。官家“互马市”满足不了马的需求,进而在“河边”滩岸出现了民间马市,逃避交易税,因而价较“互马市”低。官府不严加限制。

乾隆二十九年(1764)河曲县治迁到河堡营。守军增加、八骑战兵增加、县内富户陆续迁住到新县城。城东南地带为八旗兵营和武举、武进士实习校场。城南关地带驻绿营兵营和马营,后来成为地域名马营围。原互马市场西楼口里成为骑兵训练骑术的“跑马路”。城里东北部住户大门前都有上马石,故称“马石街”。由于骡马需求量增大,县署将互马市移到马营围西侧(今华鹿热电有限公司厂院)通称马市。而河滩马市同时存在。县署和驻军共同管理县城马市,在城内及马市共建三座马王庙,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官府、养马户、马贩,杀羊祭马神,在马市唱戏三天。凡养马者,拉马到马市看戏,都免费供食宿。县城新马市,仍一月一次,每次为期10天,日上市马超百匹。

清末,河保营驻军陆续撤减,官、民马市萧条。原官马市场地,变成纺织羊毛口袋和买卖畜类及皮毛的集散场地。

民国时期,河曲县城马市复兴十几年,1917年阎锡山首先在河曲推行编村,马市作为地域名编入马营围主街(相当于行政村)。

1938年初夏,傅作义率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部及35军军部驻河曲县城西楼口里“双合义”商号,紧挨马市。35军直属骑兵整编第12旅鄂友三部和新编骑兵第4师,石玉山部驻马营围、马市一带,每日在马市、跑马路训练骑术。同年夏、深秋、冬季,傅作义先后三次在原县城马市,召开各半月的选军用骡马、赛马和交易普通骡马的“骡马大会”。河曲周边晋陕绥蒙民间,每日参选成交五十余匹。秋、冬骡马大会日交易超百匹。

1939年1月傅部撤离河曲,河曲县城马市,有名无马。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