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兴治||秀容书院山长赵宗先及其族之名人

 文史艺苑 2021-04-19

秀容书院从清乾隆四十年(1775)创建,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新兴中学堂的127年间,先后有过 6 位山长,即崔嶫、薛河东、赵宗先、董宇炜、郝椿龄和米毓瑞。

第三任山长赵宗先,字槐符,号午轩,忻州前播明村人。他出身于一个耕读传家的望族。这个家族中,从明代万历到清之同治的280余年间,就出现过27位较有盛名的文武贤士,其中有太学生、贡士,有举人、翰林,有文臣武士。出类拔萃的要数赵抡达、赵宗先和赵荣。

恩科翰林赵抡达

清光绪《忻州直隶州志·科第·进士》中载:“嘉庆丙辰科:赵抡达,恩赐翰林院检讨。”为何要冠以“恩赐”二字呢?原来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赵抡达是前播明村赵氏的第12世传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他从小受书香门第的熏陶,诗书典籍满腹,尤擅诗文,脱口便能成章。他又迷恋于功名,因而反反复复地参加科试,但是事与愿违,屡试不第。62岁那年,他又照例上京赶考,在众多举子当中,苍颜白发的他尤显突出。

他在考场外候立之际,过来一位青衣小帽、气度不凡的中年人。那人将他上上下下打量一阵后,随口说道:“重兵压境,老廉颇怎能退敌?”赵抡达屡试落榜,这回又是满怀不甘而来,见此人不住地打量自己,已自十分反感,更闻其奚落,立即回敬道:“愚公移山,蠢智叟焉知弗能!”

本来是一句带气的反击,岂知那人不嗔反喜,连口称赞:“妙,妙,对得妙!先生果然真才士也!不必进场了,朕就直接赐你个翰林吧!”赵抡达一听此言,吓得冷汗沁额,慌忙伏地叩头:“狂叟不知是万岁爷,死罪,死罪!”

原来,这年丙辰,是嘉庆皇帝登基之年,此次大考也属恩科。嘉庆初登大宝,又放恩科,心中特别畅意,便出宫微服视察一番。不想正逢一位鹤发士子参试,心血来潮,出言激之,发现此人果非庸士,高兴之下,亲赏了个翰林。

终生圆梦耗至鬓霜满,一朝得来全不费功夫。赵抡达叩头谢恩后不久,领着“翰林院检讨”的头衔衣锦还乡。门上悬挂了“恩赐翰林”金字巨匾,门前竖起石雕大旗杆。村人又把他所居的巷子名之为“翰林巷”,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书院山长赵宗先

赵宗先是赵氏第16世传人,生于嘉庆三年(1798)。清《忻州直隶州志·科第·乡举》载:“道光辛卯科,赵宗先,绛州学正,加光禄寺署正衔。”

赵宗先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亦有过目不忘之誉,因之经纶满腹,于道光十一年(1831)中举,道光二十九年(1849)任忻州秀容书院山长。山长,既是书院的主讲,又是总理院务者,也称为院长。任职期间,赵宗先为人师表,尽展才学以育人,鞠躬尽瘁理院务,教育成效非常显著,遂被擢拔为绛州学正,加光禄寺署正。

明清吋,学正分提督学正和州学正。提督学正主管一省的学校及科举事务,州学正负责的是一州的儒教工作。“光禄寺”则是朝廷中掌祭品、膳食和酒宴事宜的机构,与礼部有密切的关系。赵宗先由绛州学正而加“光禄寺署正”之衔,足见其能力和政绩之卓越。

赵宗先在绛州任学正期间,还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其时,有一些忻州人在绛州服车役。春耕来临之际,他们生怕贻误农时,诉求于当地官吏,想回乡春耕,数次申述均被拒绝。无奈之下,他们就找赵宗先,请求代为说情,当时,赵学正也未置可否。没过几天,绛州以忻州人的尖角车损坏路面为由,责令他们统统离境。这些忻州人喜出望外,纷纷感念赵宗先暗助乡人的功德。

赵宗先一生敬业,无论在何职任,都能殚精竭虑,做出卓著的成绩。然而也积劳成疾,于咸丰九年(1859)五月初七病逝,终年61岁。

武举人赵荣

赵荣,字戌海,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前播明村赵氏之17世传人。他家是富裕门庭,不仅田产多,在外的店铺亦有 3 处。俗话说“穷学文,富学武”,他又自幼仰慕英雄豪士,就矢志投师习武,练得一身功夫,特别精通的是刀术和箭射。又因他膂力惊人,特意打造了一柄大刀,刀头、刀柄和刀鐏均为金属质,重达120斤。如此重量的大刀,他演习起来,劈、砍、云、抹,举重若轻,无不应手。他还有一尊方形练功石,顶端为“十”字槽柄,侧面刻有“三百零五斤”字样。他那强弓,弓背宽 4 寸,长 5 尺,号称“百石弓”。挂上弦后,别人使尽吃奶劲也拉不开,他竟能拉成满月。

光绪十七年(1891),赵荣凭着娴熟的弓刀绝技和令人叹服的膂力,一举夺得武举人功名。

乡里还流传着一则关于赵武举的故事。

赵荣虽然武艺超群,但是秉性却很平和,从不与人争强斗狠。然而有一次却故意显示了威武。

他在奇村开着一个店铺。业务自有掌柜子、伙计们打理,他住在店里,也只为图个散闲而已。一天,家人报来信,说一头骡子被人盗走了,要他去报官追讨。赵荣据实报官后,迟迟不见结果。店掌柜问他怎样报的案?他说:“我直接告诉衙门,说我是前播明的赵荣,家里骡子被盗,请求州衙追回。”掌柜子听后“唉”了一声说:“你这样报官,等上十年八年也不会有结果的,我给你出个主意吧……”

第二天,赵荣身着武举服,手提大刀,骑了一匹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径奔州衙。

 一个衙役见来人不凡,赶紧上前问候。赵荣把那柄大刀向衙役一掷,说声“接了!”衙役见刀在其手时轻若柴棍,谁知自己一接,竟被压翻在地,半晌爬不起来。另一衙役见势头不对,急忙过来躬腰讨吩咐。赵荣说:“我是前播明赵武举,前几天丢了骡子报了案,至今不见回音,咋回事儿?我在家中候着,叫你们老爷赶紧办案!”说罢,要过大刀,掉转马头而去。

没过几天,州衙来人汇报查案结果,说骡子已被盗贼杀掉,但是赔了双倍的钱,以求武举免追其罪。赵荣本来就好说话,区区一头骡子也不值得动气,便挥挥手打发了来人。

在老年人的记忆中,对赵荣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是一提“赵武举”三字,则如雷贯耳。赵武举的三件宝:巨石强弓和大刀,至20世纪50年代还都存在着,可惜的是,那张硬弓因腐朽而被丢弃了,大刀在1958年钢铁“放卫星”时,当废铁卖了。练功石摆着也是废物,于2000年后盖房时,“变废为利”,作了墻基石。

赵宗先及其前宗后代,文竖高标,武留盛名,为忻州文化平添了许多色彩。

作者简介

王兴治,男,忻府区永茂庄人,出生于1947年,大专学历,从事教育事业,2007年退休于忻府区教育局。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黄河散曲社社员、山西省楹联协会会员、忻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忻府区作家协会理事、九原文化研究会理事。出版有《忻州民间故事》《忻府古景》等六部地方文化书籍。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王兴治||体育战线的拓荒人郝梦炎

*王兴治||千年的石头会说话

*王兴治|| 划时代的功臣——中国跤王崔富海

*王兴治||白云的跤乡情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