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与功臣集团

 王浩然 2021-04-19

 朱元璋被后世贴上了滥杀功臣的标签,因而很多功臣的死都被涂抹上了阴谋论的色彩。其中以徐达、刘伯温、李文忠之死的传言影响最大。在我看来,这是对朱元璋的有罪推定,其实朱元璋并没有滥杀无辜。

在开国皇帝里,秦始皇嬴政、隋炀帝杨坚与明太祖朱元璋是最为严苛的皇帝,但他们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仁,即使自己的儿子犯法,也照样严惩不贷。以明初对待贪官污吏的处罚力度来看,那些功臣死的并不算冤。朱元璋是个喜欢秋后算账的皇帝,每个大臣在他那里都有一本账,欠的账多了,总有偿还的一天。李善长、冯胜等人过于贪婪,朱元璋对此是深恶痛绝的。战争年代没办法,他可以忍,等到和平年代就开始拉清单了。胡惟庸、蓝玉则属于弄权一类,这在朱元璋看来是不守本分的。他要牢牢的抓住控制官僚的权力,丧失了此项权柄,就有天下大乱的危险。

以上的问题,徐达是没有的。朱元璋虽然赋予了徐达便宜行事之权,但徐达从来不用。这就是徐达老练的地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袁崇焕,在任何时候,诛杀毛文龙那样的重臣,都不应该是臣子的独断专行。徐达即使位高权重也没有那样做。蓝玉那样做了,下场就不是很美丽的。得以善终的汤和就非常懂得知进退。只要功臣集团的这些人不是太过分,朱元璋是能够让他们过关的。但是他们得寸进尺,老百姓就没好日子过了。放过了他们,谁能为百姓做主?

其实,如何对待功臣集团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几乎每个朝代都要经历二次革命。唐宋两朝的功臣集团就特别庞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元璋的严厉整顿,为明朝市民社会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继朱元璋而起的惠文帝实行的削藩政策从长远来看肯定是正确的,但政策太急太缺乏谋划了,而惠文帝也没有康熙那样的雄才大略,终于导致功败垂成。朱棣的成功,代表着分封制的成功。皇帝不再成为天下人的皇帝,而成为朱姓的皇帝。这些皇室宗亲确实过着猪一般的生活,不许有政治理想,不许有个人才干,只能够像猪一样拥有最大的财富,但他们不再享有自由。明朝的财政一分为二,皇室的开销成为国家沉重的负担。那些豪富的王爷不甘于禁锢的生活,多次上演叛乱的戏码。国家也在内耗中逐渐失去元气。

明朝中后期对功臣子弟的分封,加上庞大的皇族后裔,使整个国家开始衰退。中上层的官员们也要分这一杯羹,那整个国家也只剩些清汤寡水了,底层官员开始入不敷出。最后,官员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结党。严嵩在结党,徐阶也在结党,张居正也不例外。即便胡宗宪、戚继光有经天纬地之才,也还要依附在他们的羽翼之下才能施展抱负。从个人享受上来说,这几位内阁首辅也是不遑多让,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因而,我对张居正改革评价很低。这其实就是放开对官员的限制,让官员肆无忌惮的鱼肉百姓。张居正改革的成功,代表了海瑞为代表的真正清流的彻底失败。

从物质力量上来说,明朝即使到崇祯时期依然有力量。但是从组织建设上,明朝是没有组织的,都是在各自为政。各个政治派系不再能够合作,他们都在相互拆台。没有人在为国家前途考虑,他们也不再顾及老百姓的死活,这也使得农民起义生生不息。每一派势力都在玩弄权术,在进行危险的权力游戏。这也使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国家机器中的每个人都为最终这燎原之势的大火推波助澜。

历史就是如此吊诡,朱元璋的子孙抽干了自己的江山。皇室宗亲变成守财奴,直到大祸临头也不知所谓由何?这也成为无解的难题,同样的轮回在南明小朝廷上再次上演。一个帝国养的闲人多了,帝国就到了危险时分。

那些贤明的士大夫在江南地区搞起了复社,实际上也是坐而论道的所在。他们其实也是一种空谈,于国于家没有多大的用处,比之张居正更差了一大截。他们没意识到他们就是问题的所在。顾炎武们思想是解放了,但是她们缺乏实际做事情的本事。他们的代表是钱谦益,甚至不如柳如是。他们除了反对以外没有其他的用处,真的没有魏忠贤有些用,起码能起些作用。他们没有明白他们之所以能够做成事情,不是因为他们本事大,他们读书多。而是因为他们赶上了好时候,他们踩上了历史进程。这些贤士大夫真应了那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并不认为八股文禁锢了思想。复社的大思想家们没有禁锢住思想,却什么作用也没起,只是反对一切,反而让一切人都不能做成事情。明朝真正的问题在于皇家的垄断,大官僚、大地主的垄断,复社的思想家们也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这些人在享受饕餮盛宴,历史也在继续进步,但底层百姓却在摇摇欲坠。谁能挽狂澜于既倒?恐怕只有朱元璋再生了,只有他能够既打击贪得无厌的皇族,又打击得寸进尺的贵族,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重新赢得百姓的拥护,明朝才能起死回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