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少,所以肠子响!一张老方子,补阳,利水,止肠鸣

 松静空空 2021-04-19

  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仲景临床方剂学》、《经方观止》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昨天,我给读者们写了一篇文说,介绍了用生姜泻心汤,治疗胃肠水气阻滞而肠鸣、腹胀、口臭的事儿。小文章不大,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有些朋友看过之后就问我,说自己也肠鸣,但是口不臭、胃不胀,也不嗳气,就是容易便溏,不敢吃油腻,不敢碰凉。一旦在饮食上不注意,或者着凉了,肚子就叫唤。有时候,肠道一叫唤,晚上就无法入睡。

  看到这些,我脑海中,反映出来的第一个词儿,就是“脾肾阳虚”。第一个蹦出来的方子,是四逆汤,加上茯苓、党参。即所谓茯苓四逆汤。这个茯苓四逆汤,也是我昨天在文说里提到的,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了。

  来吧,我给你说一个简单真实的例子。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姓陈,年48岁。

  图片

  这个人,就是容易肠鸣,伴随腹部疼痛。一叫唤,他就喜欢上厕所。一天到晚,少说如厕四五趟。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等中成药,用了不少,效果不能说没有,但是不明显。油腻的,一点都不敢碰,否则准拉稀。所有的水果,必须热了吃,凉吃肯定不行。另外,肠鸣在遇冷的时候加重,哪怕是多穿衣服也不好使。平时,手脚不温。

  这个状态,患者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

  后来,他慕名求到一位医家。刻诊,见脉细,苔薄白,舌淡,于是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党参、茯苓各15克,淡附片6克,干姜、炙甘草各5克。

  结果,5剂药用下去,患者诸证大有好转,腹痛感减轻,大便次数减少为每天一次。后来,患者接着再用10剂,诸证悉平。而且经过随访,患者日后没有复发。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不用我说,很多读者都应该能猜出来了。患者的问题,在于阳虚。具体说,是脾阳不足。

  脾阳虚,就意味着中焦的阳热之性不足。阳热之性不足,就难以抵御阴寒之气。故而,这个患者在低温、遇寒,哪怕是吃水果的时候,都容易发病。

  脾阳不足,运化失常,一般人可以运化的东西,到他这里就不行。所以,此患吃不了油腻。

  阳气虚弱,不能温化输布津液,故而津液化成痰湿。痰湿下注肠间,则形成肠鸣。痰湿阻滞于内,脾胃清阳不升,水谷之物得不到运化吸收,于是患者频繁如厕、便溏。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中焦脾胃的阳气亏少。

  既然如此,就必须温补脾阳。

  图片

  患者此前服用过理中丸。照理说,理中丸,也确实是可以温阳的方子。他服用过的参苓白术散,也是健脾除湿的方子。但之所以不好用,原因可能在于温阳之力稍弱,同时,没有可以利水的东西。肠鸣腹泻,在这个患者身上来说,就是阳虚以后水湿不化的体现。只有在温阳的同时,利水除湿,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鉴于此,医案里的医家,选择了茯苓四逆汤的配伍。

  我们再看一遍——党参、茯苓各15克,淡附片6克,干姜、炙甘草各5克。

  这个配伍,基本就是茯苓四逆汤的原方。它就是在四逆汤(干姜、附子、甘草)的基础上,加上党参(原方用人参)和茯苓。这里头,四逆汤负责温补脾肾之阳。党参和茯苓,前者健脾益气,恢复脾运化水湿之能,后者直接利水除湿,把停滞在肠胃间的水湿之气化解掉。这方法,就相对更为贴切了。

  其实,这个茯苓四逆汤,原方是用于治疗阴阳两虚证的。它作为四逆汤的附方,用于伤寒发汗或下后,阴阳俱虚的人。这个说起来就特别复杂了,一般的读者朋友,不必探求太多。但是,后世医家发现,这个方子用于治疗脾肾阳虚、痰湿走注胃肠所致的肠鸣、腹泻、消化不良等,很好使。故而,它也就成了当代中医临床治疗阳虚肠鸣、慢性腹泻的方子,应用的频率很高。所以,我把它拿出来,和读者朋友分享。

  图片

  其实,说到肠鸣、消化不良,中医看原因还是很多的。脾肾阳虚,算是其中之一。有这类困扰的朋友,你要多反思了。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茯苓四逆汤。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这个思路是比较好的。适应症,就是脉细弱,苔薄白或者白腻,肠鸣腹泻遇寒加重,患者便溏,不敢吃油腻和凉东西,平素则有可能畏寒怕冷,神疲乏力。我们一定要根据这些辨证要点来辨别自己的问题所在。非专业读者,在不得明确辨证的前提下,不要贸然尝试。

  好了,肠鸣和阳虚之间的关系,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