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再补一个冷知识吧。 史书上提到姚广孝的去世是这样的
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姚广孝死后确实是按僧礼葬的,但是其死后的哀礼实际上是逾制了的
也就是说实际上洪武朝和永乐朝的哀仪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永乐朝
而惟姚广孝死后朱棣辍朝两日,可谓哀荣备至 (PS:实际上有意思的是朱棣对于建文的哀仪是选择了辍朝三日,而这按照洪武朝的礼仪实际上是公侯之制,由此可见朱棣对于建文之怨恨) 除了哀仪之外,姚广孝实际上还是明朝第一位受到赐谥的文臣(没错,你没有看错),在此之前的洪武朝去世的文臣都是没有谥号的,我们所熟知的宋濂,刘基等人都是后世追谥的,刘基的文成和宋濂的文宪都是在武宗正德年间追谥的,而李善长一直要等到南明朝才获得襄愍的追谥。 所以实际上姚广孝不仅哀仪是明朝文臣第一人,就连追谥也是开明朝文臣之先,更不要说他是明朝唯一获得配享太庙的文臣。 再次更新一波吧,这次就说说刘伯温和姚广孝吧。 我看很多人对这挺有争议的。 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应该都是耳熟能详了,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有神话倾向。 当然了,刘伯温在明朝的时候声望就不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实际上最起码在明朝的时候,对于姚广孝的评价并不比刘伯温低。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姚广孝配享太庙作为明朝唯一一个文臣。 我举这个例子的意义在哪呢? 我上次不是说到嘉靖九年姚广孝被移出太庙了么,同样是在这之后不久
而作为刘基配享太庙的提倡者李瑜是怎么说的呢?
这句话最起码说明在时人心中,姚广孝并不比刘基差,注意,这是在嘉靖十年姚广孝被迁出太庙之后发生的事情,姚广孝既然被毫无疑义的迁出了太庙,其实也就说明当时士人对姚广孝观感之恶,甚至沈德符还表示“此不特圣主独见,亦海内公论”,而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刘基进太庙的提倡者李瑜也只是表示“刘基翊运有功,不在姚广孝下”,而没有说刘基比姚广孝强。 至于姚广孝被迁出太庙的理由
仅仅只是以其人释氏之徒,恐不足尊敬祖宗,可以看到,这个理由实际上是相当勉强的,但是即便是这样,明廷上下依然不曾否定姚广孝的功绩。 而刘基得以进太庙也是在姚广孝迁出之后才进行补位的,这恐怕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单以功绩而言,在明朝人的心目中刘基并不见得比姚广孝强,甚至可能是反过来是姚广孝要比刘基强。 对于这次事件,明人来斯行是这样记述的
这一段我想所表达的意思大家应该都能明白吧,刘基进太庙实际上是在姚广孝迁出之后才被人提议送进去的,那如果姚广孝始终未迁出呢? 要知道所谓太庙实际上代表的是对其人武功的代表,当然了可能也有人会说,对于文臣的评价应该看谥号,但问题是实际上刘基直到正德八年(1513年)才获得的文成谥号,这距离刘基去世已经有138年之久,而姚广孝的恭靖谥号则是在去世之后便议定的。更重要的是,姚广孝是明朝实质上文成配享太庙第一人,可能也是唯一一人,因为刘基是在姚广孝迁出太庙后补的位。 对于这件事情,王世贞的看法是
由此可知时人态度。 想到了点东西,就再瞎扯一段吧。 姚广孝这个人说实在的,在历史上的形象无疑是复杂的,医家子出身,少年入空门,却师从道士学习阴阳数术,后又被朱元璋选中辅佐燕王朱棣。最后又帮助朱棣造反,祸乱了整个天下。 而在姚广孝无论是身前还是身后,无论是所谓“黑衣宰相”还是“妖僧”都说明了其人形象的复杂性和神秘性。终永乐一朝,姚广孝都是处在一个比较超然的位置,并且深受朱棣一家的信任,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朱棣对于皇储的抉择。 虽然这个问题的题目是说谋士,但我认为姚广孝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一个谋士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姚广孝还担任了永乐一朝帝师的角色,甚至不仅是朱棣,他同时还是仁宗朱高炽以及宣宗朱瞻基的帝师。 一、和尚姚广孝 既然要臧否某一人物,那么我们肯定是要先来看看其生平的。 首先,姚广孝肯定是个奇人,有大才,身世奇,人奇,行事也奇。 1、出身
这一段很有趣,首先,姚广孝本是医家子,最终却选择在14岁那年当了和尚,不过这可能是因为佛教在元朝的特殊地位所致。加上元朝开国元勋刘秉忠耶律楚材等人或是曾为和尚,或是与佛教亦是大有渊源,因此使得僧人在元朝社会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
实际上这一特点在明初时亦有体现,无论是后来朱元璋选拔高僧随侍诸王,还是朱元璋本身都使得明初僧人这一职业有着某种传奇色彩。甚至于明初大儒,姚广孝一生挚友宋濂对于佛教也是多有钻研,以至于曾被朱元璋戏称为“宋和尚”。
也因此当因此当姚广孝少年时看到僧官的风光时,便决定出家为僧,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有趣的是姚广孝虽然当了和尚,但是却拜了道士席应真,并且学了阴阳术数,不仅如此,更是触类旁通,所学驳杂,可见其人从来都没有真正醉心于佛学之道。
这首诗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姚广孝很早的时候就有了某种想法。 2、姚广孝与刘秉忠 说到这里,此外提到姚广孝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元朝开国元勋刘秉忠。
刘秉忠是谁?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心腹谋臣,被赞为“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 同时刘秉忠还是元朝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设计者。
在刘秉忠死后,也是做到了极尽哀荣,无论是死后追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还是元成宗、元仁宗两朝又追封赠为太师、常山王,谥文正无不都表明了刘秉忠在元朝的特殊地位。
之所以要提到刘秉忠,则是因为细思姚广孝与刘秉忠,我们似乎能够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1、出身:两人都当过和尚 刘秉忠
姚广孝
2、才能:两人都精通阴阳术数,除此之外,所学也都颇为驳杂,儒释道皆为精通 刘秉忠
姚广孝
3、经历:都都建过都城 刘秉忠亲自参与了对元大都的都建
姚广孝也亲自参与了对北京城的规划设计以及营建 此外,刘秉忠还亲自参与了对元朝政治体制的改造以及典章制度等的设计,而姚广孝则亲自主持了对于《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太祖实录》的修订。 从姚广孝对于刘秉忠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姚广孝显然对于世人将其与刘秉忠相提并论也是颇为认同的。并且似乎也有意想走刘秉忠之路,辅佐君王,成就帝业。
除此之外,姚广孝到北平后也曾数次凭吊过刘秉忠,甚至为其写过悼诗,由此可见姚广孝对其人之推崇以及以此而自勉。
这一点上,清人朱彝尊在其《静志居师话》中说的就很清楚:
而从后人来看,实际上后人对于姚广孝也同样是经常与刘秉忠相提并论的,虽然多是贬斥姚广孝,赞扬刘秉忠,但不可否认的,此种相提并论本身便是一种认可,如清廷《四库全书》: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姚广孝与朱棣。 二、靖难谋主姚广孝 根据史料来看,姚广孝与朱棣初次相识应该是在洪武十五年的南京。这一年恰逢马皇后去世,因此虽然朱棣已经在两年前那就是洪武十三年之国北平,但必然是要回到南京替马皇后奔丧,这一年也恰逢朱元璋替诸王选僧官随侍,所以两人应当是在这一年相识的且似乎聊的颇为投契。
而关于此次两人的相识,倒是有一则流传颇广的白帽子轶事
这则轶事出自嘉靖年间陈建的《皇明通纪》,其记载颇具传奇色彩,但联想到二人初见,且其年朱棣不过22岁,刚刚之国两年,还不是后来战功卓著的诸王之首,即便姚广孝早有狂愿,也不太可能在初次见面便如此暴露,因此,这则故事真实性应当是存疑的。 说完故事,再回过头来回到洪武十五年,在马皇后葬礼之后,朱棣自然也没有理由再呆在南京,因此之后姚广孝应该就和朱棣一起回了北平。
而两人也很亲密,常常密谋。
不过两人之所以这么亲密,除了姚广孝可能确实比较合朱棣胃口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朱棣身边都是武人,除了姚广孝之外,朱棣恐怕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商量的人。
其实这一点看明史也知道,实际上朱棣以藩王作乱,虽然名义上是清君侧,且最后成功了,终以小宗入大宗,但是实际上那几年朱棣打的很辛苦。且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的是,与其余开国帝王相比,朱棣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基本上当时很少有人看好朱棣,与朱元璋,李世民等人不同的是,朱棣造反时身边的谋士很少,或者说基本上满打满算可能也就姚广孝一个,而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朱棣对姚广孝那么信任的原因,归根结底一句话:没人。 而且其实说实在的,虽然朱棣造反成功很大可能上是靠运气,但不可否认的是运气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此外,姚广孝在那场靖难之役中其实做的比某些人想象中的要多。 无论是起兵造反前的密谋和准备工作(从这一点看,朱棣造反靖难更像是由姚广孝策划安排而朱棣负责实施)。
亦或是守家,始终帮朱棣稳住自己稳定的根据地。
以及在朱棣对于造反时犹豫不决态度时帮助其下定决心。
甚至于靖难之役中堪称定鼎的渡江之战也是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朱棣才发动的。
无疑都说明了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的作用和能力。 而这一点显然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为人认可的。 终明一朝,姚广孝可谓是唯一得入太庙的文臣。
即便是清人张廷玉,对于姚广孝的功绩也是极其认可的。
而姚广孝对于朱棣的意义实际上还不止于此。试问 在造反成功后,朱棣最大的困扰是什么?很显然是朱棣一家是造反出身。这也是困扰了朱棣一辈子的事情,以至于其一直到死都念念不忘建文甚至不断的扫荡漠北只为了以武功来加强自己的合法性。 而对于此事,姚广孝也并非是什么事都没做,实际上从造反伊始,姚广孝就一直在为朱棣构建合法性基础。无论是帮助朱棣下定决心造反时
而无疑道衍的和尚身份以及其所精通的阴阳术数都为其行为沾染上了一丝天道和神秘色彩。
这些事情自然都不可能是真的,只能说这是永乐一朝为了替自己塑造政权的合法性而尝试所做的努力。 甚至在永乐朝建立之后,姚广孝还在朱棣的授意下与解缙一起编纂《永乐大典》以及负责修订《太祖实录》。
这同样可以视为永乐皇帝为其自己构建合法性基础掩盖自己造反出身而做的文治方面的努力,更尤其是《太祖实录》,如果说朱棣最有可能在哪里为自己构建合法性的话,无疑最可能是借修订《太祖实录》为名替自己正名,为自己造反靖难创造合法性。 对于修订《太祖实录》的重要性,姚广孝认识也是极其深刻
而前面说到的以姚广孝比拟刘秉忠可能也是构建这种政权合法性的行为之一。 三、帝师姚广孝 另外,有趣的是,姚广孝除了是朱棣的谋士臣子之外,在某种程度上,姚广孝在永乐一朝可能还担任了帝师的角色,且不仅仅是朱棣一人的帝师,而是祖孙三代。 首先,姚广孝出生于元统三年(1335年),朱棣出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前面说到,二人相识应当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其年朱棣22岁,姚广孝47岁,正好是相差了整整一代人。 根据史料可知,朱棣对姚广孝应该是相当尊敬的。
而从姚广孝跟随朱棣洪武十五年(1382年)之国去到北平一直到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共17年时间,结合朱棣潜邸时身边基本上只有姚广孝一个谋士的情况,可以认为姚广孝在朱棣潜邸的这17年中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是扮演了一个对于朱棣而言亦师亦友的角色,朱棣对姚广孝执弟子礼也是完全合理的,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何姚广孝在永乐一朝地位如此超然,朱棣对姚广孝又为何如此信任不加怀疑。 朱棣账下多猛将,攻城掠阵是其所长,但是运筹帷幄却是其所短,在这种情况下,精通阴阳数术,善治兵书的姚广孝自然会受到朱棣的信任。 除了朱棣之外,姚广孝同时也是仁宗朱高炽的帝师,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认无疑的,无论是在朱棣在外拼杀时姚广孝带着燕王世子守家还是永乐建制后其人依然负责教导太子。
此外,朱瞻基也是由姚广孝亲自教导的。
由此可见,姚广孝可谓一人三代帝师,也可见朱棣对其之信任。 你以为到这就结束了? 当然不是。 真正的话题现在才开始。 四、身后骂名 无论生前身后,终明一朝,姚广孝无疑都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围绕其人褒贬不一,甚至不仅是明朝,哪怕是到了清朝,其人也多被贬斥。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姚广孝是以辅佐太宗朱棣以靖难面目出现的,而无论朱棣的借口有多么冠冕堂皇,其人以藩王作乱,以小宗得入大宗夺得大宝都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其程度上一姓二宗之争要比两姓革命要轻得多,但无论如何,终究是挑战了明清士人的道德底线。而因为朱棣是以奇谋定鼎南京的,且其班底也多为武人,靖难成功后,朱棣也不得不依靠建文旧人来维持其统治的。因此,相比造反出身不得不作风颇为严酷的永乐皇帝,其时民间实际上多心怀建文,而这无疑也是永乐一朝自始至终的心病。 不过让他们去攻讦太宗朱棣显然是没那个胆子的,因此作为靖难定策首谋的姚广孝就必然要承受他们的攻讦,这既是其人靖难造反的反噬,同时也是替朱棣一家背了锅。 对于姚广孝的攻讦大致始于其人去世十多年之后的宣德五年所修订的《太宗实录》中:
如果说这还可以解释为姚广孝所著的《道余录》对于程朱等人的贬斥引起了当时士人们的普遍不满,那么之后指责其激杀卓敬便是显而易见的对其辅佐朱棣靖难的不满。可问题是卓敬死时姚广孝尚在北平,所谓激杀卓敬显然是有攀诬之嫌。
其实对于姚广孝的贬斥基本上是伴随着对建文旧臣如方孝孺等人的褒扬而逐渐进行着,同时也是朱明皇室的有意纵容,毕竟虽然朱棣一家是以造反作乱上位的,但随着靖难旧臣和老人们逐渐逝去,即位的新君显然是要避免对如姚广孝这样的“作乱逆臣”进行褒扬的,甚至不仅不能褒扬,还需加以贬斥,以防后人效仿。 而对姚广孝的贬斥基本上是在嘉靖朝到达了顶峰:
嘉靖的这一行为固然可以理解为其人崇道抑佛的一贯举措,但如此轻而易举没有人反对的便将姚广孝给移出了太庙,这之中若是没有民间乃至朝廷的整个风向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在官方,嘉靖将其人移除太庙,在民间,王世贞斥其为:
谈迁更是将其视为“世之不祥”的险悻之人,对于嘉靖将姚广孝移除太庙的行为,沈德符更是表示
什么叫海内公论?其实就是士大夫人心所向。 这种风潮离谱到什么程度了呢? 姚广孝虽然一生都没有结婚生子,但实际上他是有个养子名为姚继的。而到了万历年间
及至到了明末有人为方孝孺建祠时,甚至制作了一座姚广孝的跪像置于其阶下。 而到了清朝的时候,对于姚广孝的贬斥也并没有随之消减
钱大昕对姚广孝的评诗
《四库全书》更是将其文章与严嵩相提并论,不过倒也可以说明姚广孝才力即便是连纪昀等人也不得不承认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人替姚广孝打抱不平,不过这种人在明清之际基本上处于少数。 李贽:
顾炎武:
五、结论 其实本身从结果来看,朱棣以藩王之身靖难得登大宝,甚至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无论运气在其中占多大成分,单以表现而论,姚广孝显然是配得上一等谋士的。 以功论,姚广孝辅佐朱棣以藩王之身,一隅燕地四年而成帝业,古今未有。 以言论,姚广孝与解缙同修《永乐大典》,著《道余录》。 无论怎么说,身为一个谋士,能够做到谋国本身就是实力的一个表现。所以我认为姚广孝实际上是配得上一等谋士的。只不过姚广孝对于朱棣一家比较特殊,所扮演的角色也比较复杂,姚广孝对于朱棣一家的意义,作用以及所扮演的角色都不是其他人可比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