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针 |:导引(2)

 tiheye 2021-04-19
                    上节提到的导引,是作为患者方面的,患者对医者的信与不信,将会关系到治疗的效果,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患者和医者能不能做到完美的配合,患者对医者的相信程度就是医患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如果患者在最初的信任达到百分百,那么医者所做的导引就会轻松很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在临床中很多患者并不是能一步一步按照医者的思路来走,那么此时,医者应该怎么办?
 
临床中很多患者初次诊疗往往有那么多的疑问,源于当下的针灸环境,患者在找你治疗的之前其实在其他的多个地方也治疗过,难免会对比,当下针灸大多数就是哪里痛扎哪里,所以对内针的针肘膝关节以下的针法难免产生怀疑,这个时候医者可以先和患者说明这个针法和其他的针法不同,让患者知道医者即将做的工作。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先让患者感受患处的不适,比如说腰痛,这个时候可以让患者活动下腰部,感受腰痛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是中间痛还是两边痛,让患者找到最为不适的地方,也可以让患者做一系列的动作,比如弯腰,转腰,后仰等等,感受引起最为不适的动作,这个过程就是为了让患者明君火的过程,让患者知道最不适的点在哪里。这也是为了与扎针之后形成一个对比,一步一步建立和增强患者的信心。
 
内针建议是一针一导引,也就是说每扎完一针就导引开始,询问患者炸完针后患处的感觉,根据患者的感受再考虑是否再扎针或者下一针的位置,这样能帮助医者更准确地知道下一针所扎的位置,也可以让医者更明白具体的思路,与此同时,更加让患者建立和增强信心。举个例子,最近遇到的肩痛患者为例,患者主要是肩前的厥阴和太阴、肩后的少阳经疼痛,当开始为患者诊治的时候,先让患者活动,感受在做什么动作的时候疼痛最明显,最疼痛的位置在哪一点,有的患者比较不配合,反正就这一大块疼痛,叫他活动感觉患处的时候也表现得不积极,这样的患者可以先放一放,先找好说话的患者入手。当患者自己找出最明显的患处时,这时医者就遵循6321的法则进行辨经施针,先从患处最明显的点下手,比如,肩前的厥阴经处最明显,这个时候就在厥阴经处寻找阿是点,进针后让患者活动,感受原先的痛点是否较之前有变化,根据患者的反馈来决定是否继续下针。
 
有的患者扎好针之后不会关注患处,而是关注针所扎的位置,老是和医生说:医生,这个针的位置很酸胀,这个针的位置很痛……这个时候医者要做的就是把患者拉回来,让患者的注意力回到患处,让患者尽力去感觉患处的变化,注意,是患处的变化,有时候会碰到一类患者,医生问的是患处较之前有什么变化,患者则一股脑地回答说还痛,医生也很无奈,感觉沟通有障碍,医生可以换个方式去问,我一般会问的是患处跟之前相比缓解了百分之几,30%,50%,70%,患者这样的回答医生心里大概就知道了,针是有效还是无效的,有的患者直接回答还痛,就是还痛,这样医者就也会迷茫一下,到底有没有效?不妨按照缓解百分之几的方式来问患者,也可以按照赖梅生老师的方式:原先的疼痛是十分,现在还有几分?这样的方式来询问。更加精细的询问对医者来说,更精准的反馈有利于医者决定下一步的进针思路,对于患者来说,更能帮患者守神,更快融入到治疗当中。
 
有个现象,很多患者认为针灸不可能做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你扎上一针的时候,就告诉患者活动患处来感觉患处的变化,这时候大多数的患者就会告诉你:不可能有这么快就好的吧!这类患者就是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认为针灸的效果就这样,要多次才能见效,不仅仅是患者,包括我现在所在的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当我对患者说活动患处感受的时候,某个医护人员直接说不可能有这么快见效的,于是患者就跟着这种思想走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让患者打破这种观念,让患者从这种思维中走出来,我们可以说:有没有效果你可以认真感受一下,患处的症状有没有减轻的趋势。如果没有,那医者就要回到原点,从6321中重新辩证。
 
导引还有个比较常见也比较不好的现象,就是几个患者在扎针的过程中聊天,聊家常啊,谈病情啊,这个在治疗过程中很忌讳的,因为在聊天的过程中,患者就不会去关注患处的变化,神就不守,导致的结果就是阴阳平衡就会差很多,当然很多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玩手机,看报纸等等,这些行为都违背了治疗过程中守神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