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屡试屡效方:水肿方3首】

 昊晟堂 2021-04-19

水肿——泄洪饮(陈潮祖方)

【组成】 麻黄、陈皮、生姜皮各10g,细辛5g,茯苓皮30g,制附子、大腹皮、桑白皮、白术各15g,紫苏梗20g。

【功效主治】 水肿。

【加减】 此方之创制,虽以“通治”为要旨,但陈老在运用时仍强调方随证变,灵活化裁。表寒较甚,兼恶寒,无汗、脉紧者,麻黄可增至15g,另加桂枝、杏仁各15g;寒湿郁表,兼全身酸痛困重者,加羌活、独活各15g;脾阳不运,兼纳呆、口淡、吐清水者,加干姜15g;水邪壅盛,形肿腹满者,加防己10g,椒目、葶苈子各15g,生大黄5g。总以切合病机为原则。

【验案】 罗某,女,20岁。因感冒发热注射青霉素过敏,经抢救脱险后继发水肿,经西医住院治疗2个月不愈。症见全身浮肿发亮,皮下有明显波动,状如盛水皮囊,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滑,脉沉。陈老于此方加肉桂5g,干姜10g治之。4剂而肿势退尽,精神大增。因患者素易感冒,遂以金匮肾气丸合当归补血汤善后。

【体会】 凡水肿症,都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盖肺气闭郁则水津不行,脾失健运则水津不化,肾失温煦则水湿凝聚、浊阴不降,皆可造成水湿泛滥而发为水肿。若邪阻气滞,湿郁水泛,此为实;或正虚气弱,湿潴水溢,此为虚。临床所见,局限于一脏者少,波及三脏者多,纯虚纯实者少,本虚标实者多,且中心病机都是气滞水停,这就为通治之方的研制提供了病理基础。陈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加减化裁制成“泄洪饮”方。全方扶正与祛邪兼顾,发汗与利水同施,肺、脾、肾三脏并调,确属治疗水肿的理想配伍。陈老以此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水肿,无不应手取效。

【方源】 宋兴.陈潮祖杂病治疗经验述略.四川中医,1994(5):6

阴水——消水肾愈汤(宋文耀方)

【组成】 附子(久煎)6g,肉桂3g,细辛3g,麻黄4.5g,知母9g,甘草3g,生姜9g,大枣3枚。

【功效主治】 阴性水肿。

【方解】 此方是张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知母、肉桂等变化而来的。清·陈修园曾在《时方妙用》中介绍了本方对水肿的治疗效果,认为凡“两手脉浮而迟,足跌阳脉浮而数”者均可用之,并推为治水第一方。方中附子,辛温大热,气味雄烈,走而不守能引气药行十二经,引血药入血分,引发汗药入腠理,温壮命门之火;肉桂散寒止痛,利水消肿,归肝肾二经,守而不走,与附子相须为用;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即可平水逆之喘,又可宣肺疏通水道;细辛为足少阴引经药,不但引诸药直达根本,且能与附子、麻黄同用,助阳解表,发散寒邪。姜枣辛甘化阳;甘草调和诸药;知母滋阴化阳,通利小便,又苦寒性润,兼制附子、肉桂等辛温燥烈。全方八味,共奏温补脾肾之阳、荡涤三焦浊气、驱逐阴霾寒水的作用。

【加减】 消水肾愈汤虽然是治疗阴水病的较好方剂,但临床应用时,必须随证加减,方能药证合拍,丝丝入扣。宋老体会,病在上焦时,除加重麻黄用量(一般不超过6g),还用枯梗、枇杷叶、杏仁之类宣肺;病在中焦时,用山药、薏苡仁、防己之类健脾利湿;病在下焦时,用鹿角胶、巴戟天、沉香之类大补命门。若患者久病不愈或兼见唇紫、面晦、舌暗或紫斑者,当用丹参、五灵脂、益母草、桃仁、香附之类,行气活血;若见胸闷、气短、心悸者,除采用行气活血药外,还当采用豁痰开塞之品,如瓜蒌、薤白、枳壳、桔梗之类。

【验案】 李某,男,38岁。1968年秋初诊。头面四肢水肿,反复发作,已有2年余,曾进中西药,均未根治。此次发病已20余天,感觉腰酸腰痛,四肢不温,兼有口淡不渴,食欲减弱,溲清而夜尿多,大便溏薄而兼五更泄。面白无华,神志清醒,全身凹陷性水肿,按之不起,目如卧蚕,腹如鼓绷,阴囊肿大,渗液冰冷,舌淡苔滑.脉象沉伏。小便检查: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肾虚不能通阳化水,脾虚则堤防不固,故水邪泛滥、旁溢四肢,治当温壮肾阳为纲,理脾消肿为目。药用:附子(久煎)6g,肉桂3g,细辛3g,麻黄3g,干姜6g,知母9g,防己9g,云茯苓9g,白术9g,鹿角胶4.5g,薏苡仁15g,炙甘草3g,姜枣为引,3剂。

二诊:患者诉说,服药1剂,全身发痒,如虫行走皮中,周身微汗。服药2剂,阴囊出水甚多,随之尿量大增。3剂服完后,全身浮肿已去大半。现感腰及四肢冰冷,下肢仍呈凹陷性水肿。脉象沉缓,乃阳气恢复之兆,舌淡苔薄腻,乃湿浊将去之象。药已对证,当守原法,佐扶正之品。附子(久煎)6g,肉桂4.5g,麻黄3g,细辛3g,知母9g,云茯苓9g,白术9g,沉香3g,山药15g,鹿角胶4.5g,炙甘草3g,金匮肾气丸(吞服)9g,姜枣为引,3剂。

三诊:连进温运脾肾、分消水湿之品,阳气敷布,小便畅通,因而肿势逐渐消退,腰及四肢逐渐转温,大便已成形。患者因家务重,要求回家。为防水肿复发,做小便复查: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均呈(-),脉沉缓,舌红苔薄白。恐水邪再度泛滥,予温补脾肾之品。药用:党参15g,白术9g,干姜6g,肉桂3g,附子(久煎)4.5g,知母9g,山茱萸6g,黄芪15g,鹿角胶3g,山药15g,菟丝子9g,炙甘草3g,金匮肾气丸(吞服)9g,姜枣为引,5剂。

四诊:食纳大增,已无不适,小便复查,均属正常。嘱其回家后,常服金匮肾气丸调理。后偶遇,询问病情,言服药30余盒,水肿从未复发,腰痛亦获痊愈。

【体会】 宋老认为,凡因脾肾虚弱,不能转输、气化而成的水肿,称为“阴水”。临床表现多见下肢先肿,皮色淡白或晦暗,口淡不渴,畏冷,便溏,溲清,脉沉迟。以下肢先肿,畏冷和脉沉迟为特征。宋老体会,阴水病人,大多伴有阴囊肿大,渗液黏而冰冷。

对阴水病的治疗,宋老体会:离照当空,阴霾不驱自散,水为阴邪,得阳则化。饮当以温通为主,配合治水三法,用消水肾愈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变化。他认为,消水肾愈汤在温通方面力量较为雄厚,方中除知母一味,均系大辛大热之品,对大阴大寒之证,能获“阴霾速去,寒谷回春”之效。除阴水所具有的特征外.若兼有心悸、气喘症状者,当肃肺,盖肺主卫,肺肃可以“开鬼门”;有纳呆、乏力、腹胀及便溏者,当健脾,盖脾主运化,土旺可以“洁净府”;有腰痛绵绵,水肿反复发作者,当固肾,盖釜底有薪,蒸化有权,则浊阴自散。气、血、水三者不论在发病机制上,还是在辨证施治上,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故治水者,先治气,气行则水亦行。沉疴阴水,久治不愈者,或兼见血瘀症状者,除温通外,还当活血,血行则水自化。总之,治疗此证,自始至终不离温和脾肾,养心肃肺和治水三法。

宋老体会,阴水病的治疗步骤,大体可分为三步。一是祛邪。阴水病人,大多患病已久,即有正虚体弱的一面,又有水盛邪实的一面,若水势急性发作,不及时力挽狂澜,势必水气上凌,冲击心肺,而致喘逆、心悸,有顷刻死亡之险。故当及时荡涤浊阴,疏通水道。这步方药一般用消水肾愈汤加薏苡仁、防己为主;二是扶正祛邪。根据患者脾肾不足,久病体弱的特点,在水肿渐退时,佐以扶正药,其目的有二:①恐祛邪伤正,正伤不利祛邪;②取扶正祛邪,又不碍祛邪。在煎剂的基础上,一般吞服金匮肾气丸。三是扶正。阴水病常常反复发作,其主要因素是患者正气虚弱,当水湿泛滥成灾之时,脾肺肾三者不能砥柱中流,履行其职。故应在水肿退后,缓治其本,集中力量扶正。这样,命门火旺,土堤得固,肺气得肃,足可使水邪退去。但须注意,切不可墨守以上三步,延误病机。重要的是辨证施治,分清标本缓急。

宋老体会,治疗阴水病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攻水问题 用峻猛药攻逐水液、最易损阳伤阴,阳虚则运化无力,阴虚则变证迭出,只图取效于一时,最终却导致体质更虚,水势更涨。故为防犯虚之弊,当尽量勿采用攻逐之法,除非腑气不通,形体壮实,胃纳尚佳而不得不用者。体虚之人的全身高度水肿、腹部胀满疼痛,用一味麝香外敷,既不伤正,又能速利小便。本文由 行之医话 公众号整理编辑

2.关于泻下药的应用问题枳实、大黄之类乃攻逐之大将 药性苦寒而力猛,故对一般的阴水病人应绝对禁用,但对腑气不通,大便不行,腹满疼痛拒按者,应用无妨。因为有病则病挡之,又有附子、肉桂等的兼制作用。腑气得开,有利于肃降,亦可使一部分湿浊从大便而解。

3.关于温润药的同用问题 阴水病纯系阴证寒证,要以温通为主。但是,温热药每易伤阴,通利药也可伤阴,故在治疗过程中要很好地掌握温润药的同用,使温阳之品不致伤阴,育阴之品不碍利水。要解决这一矛盾,除注意用知母外,加用山茱萸一味。盖山茱萸性润,即可滋阴,又可通利小便。

【方解】 吕氏根据本病特点及病因病机,将其取名为“瘀胀病”,认为此非一般的水肿病。水肿证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而本病之病机则非此三脏失司所能完全解释。“女子以肝为本”,肝主疏泄,若情志不舒,肝失条达疏泄,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日久气滞血瘀,瘀血阻络,三焦水道为之壅滞,“血不利则为水也”;加之月经不调,冲任损伤,故见气滞作胀,血瘀作肿。因此气滞血瘀、肾元亏虚为其发病关键,此非一般水肿治法所能奏效。吕氏开郁消胀汤便是从理气开郁,活血化瘀,调理肝脾肾立法,辨证得当,临床运用收效卓著。本方首倡郁金,此为血中之气药,既散有形之血瘀,又行无形之气滞。配伍以三棱、莪术意在行气化瘀,消积除滞。“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既可加强活血逐瘀之功,又有养血安神之妙。临床研究也证实,疏肝理气化瘀药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明显改善特发性水肿患者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从而达到消除水肿之目的。炒麦芽一味既可健运脾胃,顾护中州,以防“土虚木乘”,又可配合郁金疏肝解郁。更有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之属温阳补肾之品,意在补益命门,以资气化,使阳生阴长,冲任调和,并缓上药攻伐之过,以固守正气。综观本方,共奏开郁除胀,化瘀消肿,调补肾气之功,使邪去正安,标本兼顾。

【加减】 肝郁气滞者可加香附、白芍、枳壳;脾肾两虚者,酌加砂仁、党参、白豆蔻、川厚朴、黄芪、山药、乌药之属;心气不足者,加党参、麦冬、合欢皮、炒酸枣仁、柏子仁、何首乌等;脾虚湿盛者,加薏苡仁、苍术、白豆蔻、白术、车前子、泽泻;阴虚火旺者,加枸杞子、女贞子、知母、黄柏、珍珠母;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薏苡仁、木瓜、川牛膝。不论何证型,若有大便不畅或秘结,可加生大黄或大黄炭。

【体会】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水肿,临床观察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其水肿有如下特点:①长期性;②反复性;③上午轻,下午重;④晨起面、手胀,下午四肢肿;⑤卧位轻,立位重;⑥平时轻,月经前后重;⑦与情志不舒、过度疲劳、月经不调及人流、妇科手术等有关联;⑧肿、胖难分;⑨水肿的程度因人而异。中医辨证多属情怀不畅,肝气郁结,冲任损伤,阴阳失和,气血不调,瘀血阻络,气滞水停而为患。

笔者临证体会,运用本方若精心辨证,巧妙施治,则会屡收捷效,同时对本病当加强生活调养及情志护理,清淡饮食,忌厚味肥腻,移情易性。本病实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候,病情往往反复发作,病程绵长,顽固难愈,故当坚持治疗,循序渐进,方能水到渠成,以竟全功。

【方源】 张琳琪.应用吕承全经验方辨治瘀胀病体会.中国医药学报,2003,18(5):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