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中汤:承载了医家仁术的世代传承

 图书 馆员 2021-04-20


三代人用理中汤的故事

导读:一剂理中汤,承载了医家仁术的世代传承,彰显了岐黄道业的经久不息。历经三世,方对桂附理中汤在剂量和煎服法上有了些许感悟,传承不易,且学且珍惜!(编辑/唐义超)

“理中汤”出自《伤寒论》,后人有加桂、附者称“桂附理中汤”。笔者未业医时,常闻先父言及“理中汤”有扶危救世之功。解放前,故里之邻村暴发霍乱,朝发夕死者不计其数,先祖父及当时几位中医亲临疫村救治。时当炎暑之际,所见之症皆是吐、利、不渴。与《伤寒论·霍乱篇》所载相似。遂急投大剂“理中汤”加附子、肉桂,候药汤冷后,频频与服,及早服药者均能得救,后遂取炭炉数十个及药壶于其村祠堂前,请同村未病者帮助煎药。汤药煎成后,急命用蒲扇将药扇凉,取热药冷服之意。让病人及早服下,得救者无数。至今当地上年纪老人忆及当时之事,仍对先祖父及几位中医感恩戴德。

另一则是笔者的三姐3岁时,于夏暑之际患泄泻。先是用中、西药杂投半月未效。渐见泻泄频频,腹满肢冷,终日昏昏欲睡,睡时露睛,手足蠕动,慢脾风之危症渐现。时祖父已逝世。先父急欲投“桂附理中汤”。当时有一医在侧谓夏暑之际,姜、桂、附热若燔炭,且患儿已虚风内动,投附桂理中恐非所宜。先父深思再三,毅然投大剂“桂附理中汤”频频与服,3剂后泻止阳回,四肢转温,蠕动渐止,危象顿除。继以“六君子汤”加干姜调理数剂而定。

1992年,笔者曾治一老年女患者,年七十余。先患外感,但不发热,卧床不起,终日昏昏欲睡,呼之能应,过后又沉睡过去,二便尚调。易数医未识其证。后延笔者诊之,除上述之症外,尚见频吐清稀口水,且舌淡胖无苔,四末欠温,脉沉细。因思《伤寒论》三百九十六条有“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与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之明训,遂投“理中汤”加附子,去党参易生晒参。投3剂后神色稍转佳,效不更方,先后守方30余剂始康复如初。

理中者,理中焦也。现代医学所谓“乙肝”患者,常因长期过服苦寒清热之剂,致中阳受损,脾失健运,而转氨酶不能降至正常者,投“理中汤”温运中阳,提高自身免疫力,常可获意想不到之效。一女患者60岁,患乙肝年余。服中、西药近1年,转氨酶始终不能降至正常,且增腹满肠鸣,大便溏泄,食入欲吐之候。患者自谓是肝硬化腹水,死期将至,求治于笔者。余仍投“理中汤”近百剂,始得腹胀消,大便成形,食欲转佳,转氨酶亦随之降至正常(其间未服用其它药物)且未见咽干、口燥等化热之象。至今已十余年仍健在。

笔者业医20载,见“理中汤证”而用“理中汤”者难以计数,多能得心应手。但有1例至今终身难忘,真可谓用到老学到老矣。此患者为女性,年40余岁。以腹痛、泻泄、呕吐等症状在某市级医院门诊治疗。曾用黄连素、环丙沙星、654-2及静滴对症治疗未效(因对喹诺酮类药物副作用敏感),恶心呕吐加剧,来求以中药治疗。见“理中汤证”悉具,自信投理中汤3剂必愈。遂投原方加附子,用量各10g,日1剂。投3剂后呕吐稍减,但腹痛、泻泄分毫无减。其夫见其痛、泻不止,恐生他变,又转至某大医院治疗。大便化验未见细菌生长。经输液及口服抗炎止泻等对症治疗5天,腹痛、腹泻仍未治愈,且恶心呕吐又增剧。

患者出院再求用中药治疗。笔者见其腹痛仍在脐周,腹诊时腹中悸动,应手有力,腹肌平软,无腹胀满之症,四肢欠温,日泻下五六次,质稀溏,无里急后重,脐周终日疼痛无休止,喜温喜按,四末欠温,舌淡红,苔白滑,证属太阴无疑。但“理中汤证”之脉皆沉细或沉迟乏力,而此病人脉却见弦紧有力。似有脉证不相符之虑。又思脉弦紧者主痛,应指有力者主邪气盛。

前投“理中汤”痛、泻虽未止,但呕吐减轻,亦似有对症之征,是否药轻病重。近人对《伤寒论》中方剂剂量之考证,尤其上海柯雪帆教授及厦门罗志平老师对经方用量之考证结论最具价值:《伤寒论》中每用一两应等于现代15.625g,而原文中理中汤四味各用三两,应等于46.875g,且原文并指出:“益至三至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于是用理中汤四味各45g加附子、肉桂各30g,番石榴10粒(即番石榴未长大而干死于枝上者,闽南农村人常以止泻)。再用伏龙肝100g,水六大碗,先将伏龙肝煎开后澄清去渣。先煎附子半小时,在入其他药煎至二碗半,于1天内分3次温服。

投上方1剂,次日呕吐止,腹痛、腹泻均大减,且未见任何副作用,精神转佳。次日依法再进1剂,而诸症均除。继以六君子汤调理半月而康复如初。先父在世时言及先祖父救治霍乱亦用大剂量的“桂附理中汤”,但未言及具体剂量大到多少,而且又是频频给服,一日量应是多少。据说当时均有写成医案,可惜于文革期间连同大量书籍被烧毁,现已无从考证。治我家三姐之慢脾症是用成人份量分数次频服,不用第二遍药渣。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在未遇此例之前笔者用量亦是按现代教科书所定之一两等于3g“理中汤”的参、术、姜、草均用10g,用于轻症、慢症固可收功,遇此类急重之症则明显用量不足而收效甚微。而《伤寒论》中所有方剂亦因证治不同,服法亦相应而异,如有日三夜一服,有日三服,有日二服,有顿服。纵观近代人用中药者,大多千篇一律,一日一剂,即头煎一次,二煎一次。或有效,或无效。无效即疑药不对症。甚或自谓中医疗效不如西医疗效好。

笔者通过多年反复临床实践,认为中药剂量与服法应依《伤寒论》原文所用的剂量以及服法,才能达到应有的疗效。尤其是对一些急症、重症的症候更应如此。

以上摘自《福建中医药》,2003年02期。作者江鸿儒。

02家庭第一常备良药:理中汤

开始上中医课后,很快地就知道自己很明显有理中汤证,甚至于根本可以说脾胃属理中系,「理中」顾名思义,就是调理中焦,以吃药的药感来说,大约是肚脐以上胸口以下的区域。

一开始对理中汤强烈的印象是,经理请大家吃冰,那时已经好一阵子不太吃冰了,但是大家都吃,总不好拒绝,一碗吃下去后,额头痛起来,这种情况也曾发生过,只能咬牙忍受,直到疼痛退去。这一次,不知怎地,突然脑中闪过理中汤,抓过科中的瓶子吃了3瓢(3g)? 说时迟,那时快,额头的疼痛一分一分地散去。

虽然好了,却十分不解,毕竟理中汤的主证是拉肚子,为何会治到吃冰的额头痛? 前去问老师,心下想考考他,便先问说为何吃冰会额头痛? 他答曰:「不知道耶! 那妳是吃什么药? 理中汤?」我难掩惊讶的神色,回曰:「是理中汤,但为什么是理中汤呢?」答曰:「有好吗? 既然好了,理论可以后设,先开对药,之后自然会懂为什么。」

然而事隔多年,仍是不知为什么,吃冰额头痛的情况也未再发生,兴许是因为日常把理中汤当保养药在吃。

什么时候吃? 当然是有症状的时候吃啰! 最明显的主证是拉肚子,尤其是吃了冰(生冷食物)就拉肚子,差不多就能吃理中汤,当然最好是把脉确定一下,脉濡而弱,也就是说脉软软的、没力没力的,如果是脉急而促。那可能偏向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若是脉沉,手脚又冰冷,那就用理中汤加(炮)附子啰。到了「下利清谷」(大便还有食物的原形),那就是四逆汤的方向了。

说到吃冰,曹颖甫说:「《桂枝汤》实为夏日好冷饮者而得表证之第一效方」,他的医案也是有拉肚子的情况,可是在台湾看到的多半是理中汤证,想来想去,可能是因为台湾人(尤其是都市人)的脾胃多半不是很好,而当时人的体质可能比较强健,因此同样吃了冰,强健的人可能还有余力顶出来,所以形成桂枝汤证。

总之,这种问题也不必纠结,经方是抓主证的,有表证用《桂枝汤》,偏太阴用《理中汤》,二者看起来都有,加上心下痞鞕那就用《桂枝人参汤》;或者简单来说,以脉定方,脉浮用桂枝汤,脉濡而弱用理中汤。

题外话:原本我对桂枝加人参汤感到困扰,毕竟这样的主证似乎不太会想到这个方: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更何况我们根本不会对有表证的人用下法。

后来有一回跟朋友聚餐,某位朋友恰巧感冒,仍点了一杯冷饮。突然意识到,这个证很可能被创造出来的,比如说,得了太阳病(有表证),又喝了冷饮(下之),那么就可能有后面一串的故事。

一般的说法是理中汤证应该是肚子不太痛,然而实际遇到的情况也是可能肚子很痛。往往辨证半天,辨出个方子来,但直觉上就是理中汤,其实,看人的样子,根本就是「理中脸」。「辨证优先」的信念在这一条上破了功。

思来想去,可能是因为台湾人的脾胃多半不是很好,第一时间没治,或没治好,拖个一两天,自然形成理中汤证了;或者说因为脾胃属理中系,就算是因为吃坏肚子等原因,只要强化了脾胃的功能,自己好了也说不定。

有证当吃药,日常生活没病也是在吃,以台湾人的日常来说,吃冰、呷凉,吃生菜、水果是家常便饭,用理中汤来保养那是自然而然的事。老师建议同学不要直接买整瓶的,炙甘草、干姜、白朮、党参,各买一瓶加在一起和一和,或者依个人需要加减比例。

的确,直接吃成方,会觉得药性hold在胸胃的那附近,过一阵子才散去,听说这是红参,而且不是好红参的效果;单方配药吃起来就不会,毕竟是嘴刁之人,当然是自己配。

其他三味药用科中没有问题,但是白朮,会用生药打粉,或者加苍朮,变成平胃散(舌苔白)的结构。说也奇怪,仲景爷爷说是汤的,原则上就用汤,而几乎所有的用方一开始会先用煎剂,确定疗效后,之后图方便才用科中,但是理中汤却不曾用过煎剂,也可能因为如此,脾(肠)胃药比较会用生药打粉或科中,只是吃过的方子中,唯独《旋覆代赭石汤》例外,科中跟煎剂简直像是两个不同的方子。

吃着吃着,感觉自己的肠胃是好很多,以前动辄拉肚子的情况少矣,同时也体会到,吃药可以改善脾胃的状况,但是不能让脾胃强健起来的,无论如何,椅子是脾胃(消化)功能的大杀手,平时还是得多动一动。

话说,理中汤虽然好得不得了,但也感觉这不是「补」的药,可能是自己平时少吃生冷,这药吃久了会有点燥(热),小胡说可以加半夏,那就成了补药。

那为什么加半夏? 可能是如同《黄耆建中汤》「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两」,这个半夏是除痰,让药进得去,取其开路之意。那么,之前加了砂仁以帮助消化,等于加二味药,问题是,药(粉)吃下去会感到进到胃中,这不是好现象。后来呢,心想自己有心悸的问题,那就再加茯苓,怪了,吃起来很舒服呢! 问题是,为什么呢? 小胡的想法是,那可能我的问题是偏水而不是偏痰。

这样的调整,日常吃起来相当保养,标准的理中汤证,还是不要加减为宜,感觉上力道会减弱。

平日标准版理中汤是随身携带,到了寒冷地区,冷起来也权充保暖药用。(御寒小物)。

此外,还有一种疗效是我完全不能理解的:以前吃了小建中汤后,小腿的正前方,大约是胃经上,皮肤龟裂并奇痒,吃理中汤可以止痒。(请见此文)。

另外有一个应用或说加减,可能很常见–《理中加黄耆汤》:

十(23)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耆汤主之。

原本是把这一条归在微微地拉肚子,但是有一阵子老是每天上大号不只一两次,问题是又硬又不顺,有一天坐在马桶上,灵光一动,这不正是「遗矢无度」? 自己原属于「理中系」,便来吃吃看,没想到一试成主顾,从此,蔬菜水果就不再是人生必需品了(蔬菜水果是人生的必需品?)

吃蔬菜水果和吃理中汤有什么差别呢? 身体感觉的画面是:当河流被土石淤积、卡住需要疏通时,工人努力工作,累得很,动不了,此时有两个作法,一个是鞭打他们,让他们加紧赶工,另一种方法是让工人吃饱、睡好再上工。蔬菜水果是鞭打法,而理中汤(或再加黄耆)是后者,贤明的人就晓得,鞭打一次两次会有效,打久了反而更动不了。

此外,介绍一个龙老师的医案,小胡说这是打死也开不出来的方子,那我更是别想了:

某日,小胡拔完罐后过两天,喝到朋友请的冷饮(奶茶),喝下去之后就开始胃痛,而且是从胃牵引到后背,再牵引到两胁。是一种抽痛闷痛感。因为是喝冷饮造成的,就用理中汤解决。但理中汤吃了两次之后(中间有加过茯苓生姜),胃的闷痛是好多了,牵引到背和胁下的背没有好。索性就用小柴胡加理中汤,一并处里,吃了两剂,胁下闷痛抽痛依旧,牵引到背依旧。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有心烦感,吃了一些黄芩黄连解掉。

隔天发现右胁的闷痛感较明显,就用拔罐拔痛点,并改用柴龙牡,右胁的闷痛明显好转,吃了两剂之后,开始拉肚子,可能大黄的量太重,拉了一天,便水且臭。

胁痛基本没有了,拉肚子也停了,胃的闷痛剩下一点点,但是变成胃的正后方到脊椎那边有闷痛抽痛感。对了一下位置,大概是这次拔罐的下两节脊椎的地方。这个抽痛感有点难解掉,而且也较胸痛彻背的位置(注)为低,有点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注:膻中正对到后背的位置。

把这情况跟龙老师说,他看了一下舌头,前方齿印较多,对了一下脉象(右寸弱,右关濡,右尺正常),开出的方我打死也想不出:补中益气汤+干姜+枳壳。

补中益气汤加干姜就等于是跟理中汤的合方,理中汤的暖会从胃到背后还有两胁走。这药的走法,从胃开始,往整个侧边、后面走,那感觉的意象,是喝了冰水之后,胃有一个蓝蓝的球形寒气,中间是一坨,然后旁边蔓延长很多树枝状的分支,喝了理中汤就把中间那坨慢慢的变成红色的,但是旁边蔓延的蓝色分支还是很让人不舒服,喝了补中益气汤加理中,那个暖就会散开来,把这些蓝色分支慢慢消灭。

理中汤专治阳气不足 

仲景创立的“理中汤”,应该算是中药方剂中的“男人”了,因为它的药物组成全是纯阳的热药: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这个方子用到宋代,又增加了附子,就是现在的附子理中丸。

附子是什么?《本草正义》里形容说:

“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附子显然是“男人中的男人”,“附子理中丸”也就有了现在说的“纯爷们儿”的躁烈之性。

所以它的最好治疗对象是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带来的问题,这种人的典型症状就是极端地怕冷,特别是腹部。

寒邪最容易击中最柔软的地方

《易经》里的乾、坤、坎、离分别对应天、(土)地、水、火。“坤”是对应“土”的,所以中医里和“土”相对应的“脾土”也叫“坤土”。

“坤”是什么?“坤者,至柔也”,这就是说,“脾土”是人身的至阴,它所主的地方是全身最柔软的地方,哪里呢?就是腹部,一点骨头都没有的地方。

我们看小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大肚子,肚皮好像很薄,内脏都膨出着,逐渐长大了才有了腹肌,肚子才收回去。

因为什么?小孩子的“后天之本”——脾土还没长成呢。因为脾虚所以收敛不住,肚子里的内脏就鼓了出来。

一个得了消耗性疾病的病人衰竭到最后,肚子往往是陷下去的,医学上称为“舟状腹”。

这个时候一般都伤了元气,很难恢复了,因为它的“后天之本”——脾土已经不足到不能支撑腹部这个所辖之地了。

脾土是至阴的,所以它主管的这个地方——腹部,是最容易因为阳气不足导致虚寒的。它的虚寒程度也要比其他部位严重,否则不会用上附子这个“温药中的温药”、“男人中的男人”来温补脾胃的阳气了。

脾土虚寒,腹泻、怕冷、未老先衰

这种脾土虚寒的表现首先是腹泻,常年大便不成形,泻出来的东西经常是吃进去的原形,中医叫“完谷不化”,就是粮食原样排出了,好像胃肠一点消化作用都没起,怎么进来的就怎么出去。

而且肚子怕冷,即便是个胖子,一边出着汗,一边还得护着肚子,即使是夏天,进了有空调的房间一会儿,可能就要去泻肚。

这就是因为中焦、下焦虚寒了。“虚”就是功能的萎缩,“寒”就是能量的不足,好比一个灶台,底下的火力不足或者没有火了,锅里的米饭怎么可能煮熟呢?

他们如果做肠镜检查的话,一般是慢性肠炎,或者是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干脆查不出问题,就是个“胃肠激惹综合征”,也叫“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神经调节失调带来的问题,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对这种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服用附子理中丸却可以达到改变虚寒怕冷体质、减缓发作的目的。

中焦、下焦虚寒的人也是容易未老先衰的,从消化系统的问题影响到生殖功能,出现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的问题。

所以虽然附子理中丸温补的主要是中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肾阳的温煦,照顾到下焦,起到壮阳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也是减肥药

“瘦人多阴虚,胖人多阳虚”,胖本身就是阳虚的结果。

人发胖,肯定是脂肪代谢不出去了,停留在体内。什么时候脂肪代谢不出去?肯定是功能降低的时候。人们在年轻时代谢是旺盛的,脂肪、水液都能正常地吸收和消耗,但到了老年,火力就弱了。

好比一个灶台下面的火不足了,一锅水总是烧不开,不能蒸化为水蒸气,也不能消耗脂肪,这个人就要变胖了。这个“火”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肾阳,是全身功能和能量的基础。

因此,我们看人发胖主要在两个阶段。一个是小孩子的婴儿肥时期,这时候他们的器官功能还很稚嫩,中医说的“肾阳”还在萌芽阶段,还处于肾阳不足时期,脾阳也因此很弱,火力不旺,自然会胖,但这个胖不结实,含水很多,所以孩子是“胖嘟嘟”的。

还有就是人到了四五十岁,中年发福,肌肉变得松软了,这正是“肾阳”开始衰败的年龄,脾阳也趋弱,所谓“人过四十,阳气自半”,肾阳和脾阳衰弱的直接后果就是代谢能力下降,脂肪消耗不出去了,自然就开始发胖了。

能称得上胖子的人,都是脂肪过盛的,即便不到中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中年的肾阳虚状况。

而胖只是其未老先衰的症状之一,除此以外,还会出现不同脏腑的阳虚问题,比如脾阳虚,这种人遇冷就泻,大便溏稀,肚子最怕冷。

有的人手脚即便在夏天摸上去也是冰凉的,到了冬天,穿多厚的裤子膝盖以下也总是冷的,这种情况在年轻女子中更常见,她们往往皮肤偏白,舌头颜色也淡,天生就是这种体质。

这种人吃附子理中丸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个是温阳止泻,人会慢慢地交得不那么怕冷,肚子也不那么娇气;

另一个作用就是减肥,因为附子理中丸具备的热性,可以加快脂肪代谢,把肥肉消耗掉,人自然就变瘦了或者说变得结实了。

这种温阳补肾、补脾的减肥法,才真的符合医理。因为它是通过增加脂肪的消耗去减肥,类似焕发起人的青春活力,从根本上激活身体;而节食减肥和泻肚减肥属于恶治,会因为影响营养吸收而危害健康。

你的唾液是甜的吗?

很容易泻肚的人,还会有个现象,就是总觉得自己唾液很多,而且质地很稀,嘴里没味儿,也不想喝水,特别是凉水,稍微喝多一点就一直汪在胃里。

这一点也同样是因为脾肾阳虚,属于附子理中丸的管辖范围。

在自然界,云雨均匀的地方,肯定生态环境好,植物茂盛,因为天地之气交会得好。

春夏两季雨水多,秋冬降雨少,所以春夏时欣欣向荣,到了秋冬就万物凋零。云雨就是天地之气交会得好的结果,是自然的生机。

人体也类似于自然,所谓“天人合一”嘛。“太阴所至化为云雨”,就是说,太阴脾土是主管气血的生化的,最终要将吃进去的水谷精微,化成人体的“云雨”。

什么是人体的云雨?这就是唾液,也叫涎,也是我们说的口水。中医讲,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涎的状况很能反映身体的状况。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说,“理中丸”还能治疗呕吐,这个呕吐往往是没有内容物的,仅仅是呕清水,这种清水就是脾阳虚不能蒸化掉的水液,张仲景说“寒多而呕”。这种人,他的唾液会很多,而且质地清稀,嘴里总是觉得很寡淡。

正常情况下,唾液应该是带一丝丝甘甜、清香的气味,而且自己不应该感到它的存在。

但理中丸适应证的人,除了水便清长之外,唾液也偏多,而且质地也偏稀,舌头颜色很淡,甚至上面有水滑的舌苔,这就是寒的表现,是水液代谢不出去的表现,也是衰老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口中的甜味也应该是隐隐的,并不真甜。如果感到嘴里发甜,甚至唾液很黏,则是脾胃湿热的表现,这个时候舌苔也会腻,胃口会随之变坏,这时就绝对不能吃理中丸了,而是需要吃二陈丸、平胃散之类清理脾胃湿热的药物。

我们吃馒头或者是全麦面包,或者喝有点苦味的茶,最后会越嚼越甜,喝出点甜头儿来。首先说明你的脾胃功能比较正常;其次也说明,这些逐渐出现甜味的食物是符合你的脾胃习性的。粮食是养脾胃的,茶可以清热利湿,使脾胃保持清利。

腹泻和便秘都可以源于阳虚

有的人是早晨起来就要泻,严重的是清晨五点刚醒来就得去厕所。这在中医里叫“五更泻”,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和附子理中丸的治疗范围很接近。

清晨正是阳气最虚的时候,本来就虚的肾阳此时更收敛不住了,所以必须早早爬起来泻出去。

如果这个人还有腰酸,比别人怕冷的表现,那就更确定有肾阳虚的问题了。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更常见,因为肾阳随着年龄的增长是要逐渐衰微的,也是衰老的表现之一。如果才四五十岁,这个过程就出现得太早了,还是要找原因。

一种是先天不足,一直体质差,是明显的阳虚体质;

一种是生病之后,对元气的打击太大,遗留下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是生活不规律、不节制,导致了对肾精肾气的过度消耗,比如一直被人忌讳的性欲过度。

但真的属于这种情况的人还是少数,而且肾虚也绝对不是全都由性欲过度造成的,因为一治疗性功能出现的问题,就要用中医补肾的药,食疗时也是羊腰子、海狗肾,使得人们误把中医的“肾虚”狭隘地理解为仅仅代表性功能了。

其实,任何巨大的消耗,包括体力的过度劳累、脑力的过度劳累,或者疾病的消耗都可以引起肾虚,也就都可以引起“五更泻”。

中医治疗“五更泻”有个方子叫四神丸,现在也有中成药,成分是补骨脂、大枣、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基本是温肾收敛的药物,主要是针对肾阳虚的。

事实上,这种清晨就泻的人,往往是脾和肾双虚的,其中脾的问题可能更严重,所以最好是附子理中丸和四神丸配合着吃,可以增加温补的力量,特别是病情已经迁延很长时间的时候。

附子理中丸服用方法

附子理中丸一般是蜜丸,常规是一天吃两次,一次吃一到两丸。如果是春夏,天气炎热或者干燥,一天吃一次,也可以两天吃三次,把之间的时间均匀就可以。

因为附子理中丸的燥热,在服用过程中难免有上火的问题,但在上火的同时肚子仍旧怕冷,这就意味着寒并没有彻底驱散出去。

这个时候有两个办法可以减轻药物的热性,一个是用冷水送服附子理中丸,也可以用开水把蜜丸溶化成药汤,放凉之后吃;还有一个办法是用黄连1~2克,或用苦丁茶1根泡水,用这个水送服附子理中丸。

黄连和苦丁茶都是寒性的,一起服用可以减轻服用热药带来的上焦的火,使附子理中丸能坚持吃下去。

因为改善这种虚寒体质是需要时间的,上火不过是服用过程中的“刮蹭”,并不是虚寒改善的依据,所以要克服这个不良反应就要坚持服用,至少要到肚子怕冷、大便不成形的问题得到改善。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的症状

1、脾胃虚寒怎么办
  • 2、脾胃虚寒的症状

  • 1 脾胃虚寒怎么办

  •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 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易导致胃病。

      一、脾胃虚寒吃什么药

      脾胃虚寒,需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恢复脾胃健康。可参考方药:黄芪建中汤。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饮;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或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虽同为脾胃虚寒症,但表现不一且程度不同,适用方药也有所侧重,故需听从医师嘱咐,方能事半功倍。

      二、脾胃虚寒的相关食疗

    2 脾胃虚寒的症状

      一、脾胃虚寒介绍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易导致胃病。常见症状有腹胀、脘腹痛、口淡不渴、四肢冰凉、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怕冷、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苔白润等,虽无大的症状,但也影响患者日常感受与工作,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脾胃虚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脾胃虚寒的病症。

      二、脾胃虚寒的症状

      脾胃虚寒,因饮食失调、好吃生冷、劳累过度或久病忧思而伤脾等所致。症状表现为:天气变冷或受凉和食用生冷食物时感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热敷可减轻症状。隐隐胃痛,持续不断,冷时伴有疼痛,热敷或按摩可缓解,空腹时疼痛,补充食物可缓解,但劳累、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加重,还会伴有呕吐,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脉虚弱的症状。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的表现,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临床表现为腹胀无胃口,腹满时减,腹痛时热敷和按摩可减轻疼痛,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冰冷,或肢体乏力,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有坠感,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腹胀纳少,乃脾阳不足,运化失健;腹痛喜温喜按,是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阴寒之气内盛,故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更甚者完谷不化,小便不利。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治疗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

      三、易患脾胃虚寒人群

      脾胃虚寒,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因此,一般是年轻上班族和一些饮食生活不健康及身心劳累的人群易患此病。

    为健康寻方 徐医师的“生命节点管理”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徐文波医师Dr.Xu Wenbo,受母亲传承,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后留学日本,具有多年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徐医师总结了一套独有的理念,即 生命节点管理 。徐医师说, 得了病再去治疗,是西医的做法。中医有非常先进的系统预防医学,在预防方面有更大的优势。中医倡导大家主动健康,注重生命节点管理。   在中医养生方面,徐医师说, 中国从古至今就有 冬吃萝卜,夏吃姜 的说法,也是 生命节点管理 理念中顺应节气养生最形象的说法。冬夏是极端的两个季节,应天地之气养生方法自然也就不同。中医主张顺势而为的养生方法,即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再通过调节营养和采取其他保健方式,让身体更好地生长变化。徐告诉我们,结婚、生育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节点,如21~28岁是女性最佳的婚育年龄。如果晚婚晚育的话,会增高妇科病的发病率。 PART1 秋冬养生常用方剂(如需服用 谨遵医嘱)   肉药   组成:肉豆蔻、小茴香、肉桂、白寇仁、新会皮、砂仁、白芷、枸杞子。   秋冬季节,徐医师强调中药养生须注意 温 润 藏 三个步骤。茴香可提香且有温肾散寒,和胃理气之用,是为 温 ;砂仁则有行气健胃的功效,是为 润 ;而且要尽量避免大量出汗和激烈运动,心神调和,是为 藏 。中药炖肉向来是秋冬进补的宠儿,色香味俱全的食材加上温润滋养的天然药材绝对是秋冬养生的首选。   TIPS   1. 请咨询专业医师并详细了解所有肉药的功效,针对身体状况个性化进补。   2. 过犹不及,肉药要严格控制用量。   3. 不要偏信网络和电视宣传,药材搭配须经过专业医师的严格指导。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地黄类是秋冬补肾气第一方。六味地黄丸源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滋阴补肾的基础方剂,配方上具有 三补三泻 的特点。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加味而成。医学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还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降三高、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但畏寒怕冷、痰多湿重之人不宜服用。   TIPS   1. 六味地黄丸、金贵肾气丸等药方都是在地黄类上加减制成的,各有其针对的点,应结合自身情况购买。   2. 桂附地黄丸是肉桂、附子加六味地黄丸,特别适宜女性服用。另,附子是秋冬常用药材,有温补的作用,四川等湿冷地区常用附子熬粥,但其本身有剧毒,无经验者切不可随意食用。   理中汤   组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夏季食凉、吹空调、女孩儿穿露脐装都容易导致腹冷、腹泻、便秘等为代表症状的中焦虚寒症。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胃散寒、甘草和中补土,四味药材熬制而成的理中汤适用于中焦虚寒所致之各种病症。寒多者以干姜为主药;虚多者以人参为主药;虚寒俱甚者,则参、姜皆为主药等。理中汤的临床应用方剂之多,正说明了徐医师坚持不推荐方剂的原则。   1. 理中汤的加味方很多,切勿自行配药,必须经过专业医师诊断。   2. 理中汤现已有成药,各大药店均有售。   扶正育元膏   组成:山药、人参、当归、东阿阿胶、神曲、大枣。   中国古代就流传 冬吃膏 的养生方法。扶正育元膏严格依古方薯蓣丸调制方法,取原方原配比,结合现代人正气不足,湿瘀较多的特点,经医务组和专家讨论稍作加味,精工细艺制作而成。有补益气血扶正,培固根本育元的特点。现在市场上的膏多含阿胶都比较腻,而育元膏多用红枣制成,好吃又不会兹腻脾胃,可广泛用于养生、亚健康调理、体质改善及各种虚损性疾病。   TIPS   1. 薯蓣丸 首载于《金匮要略》,是古人补虚、调和阴阳之良方。用于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   2. 专家强调,膏方最适合 虚 者,湿热体质、强壮者一般没必要服用,要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膏方,网络 膏方 未必人人适用。 PART2 专家解读中医养生误区   中医的养生方法有很多种,变化方也非常多,因此存在很多误区。每一个人的身体体质和生命节点不相同,需要个性化管理,切忌偏听偏信。徐医师倡导大家进行 生命节点管理 ,就是指要引导人们关注每一个人自己的生命节点,及时地进行调理和维护。   对于网络盛传的红豆薏米养生热潮,徐医师说: 长期大量的食用某些东西是有偏性的,红豆薏米的确可以养生但并不适合所有人。 徐医师接着对红豆薏米的养生法进行了有趣的解读: 红豆和薏米都是去湿气的,但体弱者吃多了就会伤及脾胃;薏米是利尿的,就是把湿气化为水汽,但如果缺少阳气的人就不能那么吃,吃了就会损伤自身的水汽。大自然中祛湿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空调是把湿气化为水,桑拿房需勤通风,赶上阴霾天气需要用太阳散去湿气,所以每个人祛湿的方法也都不一样。所以要想达到养生的目的就必须先明确自己的 身 是什么样的,十八岁到八十岁、男性女性、未婚已婚、四季变换的养生方法各不相同。   徐医师用巧妙的比喻再一次告诉我们,相似的症状并不一定是同一个原因,采用的方法也完全不同。适合别人的养生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盲目追逐流行养生法只会适得其反。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才是最好的。
    脾肾两虚,偏阳虚,桂附理中汤主之
    来看这个,舌苔淡白,舌体无血色呈虚像,气虚水湿不能运化,出现齿痕,考虑是脾肾两虚,偏阳虚,桂附理中汤主之。
    脾肾阳虚吃什么中成药比较好?
  •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前提是辩证。

  • 药不能乱吃,一定要辨证准确。

    题主说脾肾阳虚,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脾肾阳虚的表现。

    脾是后天之本。人出生后,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基本就靠它的运化吸收。

    肾是先天之本。先天之精的多少,决定了人先天的禀赋、体质。

    我们把脾、肾分开来讲。

    脾是管我们营养、水液吸收运化的的脏腑,如果脾脏出现问题,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液的运化就会出现问题,会出现不爱吃饭,拉稀,水肿,舌头胖大,边有齿痕等表现,而脾阳虚除了这些表现外还有一些其他表现,比如五更泻,也就是早上五点左右出现拉肚子,因为这时候天开始亮起来了,身体借助这初生的阳气,泻除一夜积聚的寒气。还会出现完谷不化的表现,食物没法吸收,吃进去的菜,原样拉出来。

    先天之精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减少的,所以肾阳虚的一般是年纪比较大了的人。也有一些房劳过多,导致肾精损耗过快的,也容易出现肾阳虚的表现。

    大部分肾阳虚的人表现为腰膝酸软,腰痛,全身怕冷,尤其是下半身,神疲乏力,尿多,尿频等。当然不一定都表现这样,有些虚得过分厉害的,阳没法入阴,上浮于头目,出现脸红的表现,这种要与热证相鉴别,热证是全身都热,而肾阳虚的人,虽然脸上可能有红红的,但他下半身是凉的、冷的。

    脾肾阳虚则是综合脾阳虚与肾阳虚的表现。

    脾肾两个脏腑是相互影响,先天养后天,后天反补先天。

    肾虚会导致滋养脾脏的先天精气减少,从而影响脾的正常功能运转;脾虚会出现用来后天补先天的水谷精微减少,从而加快肾中之精的消耗。所以对于这种病程比较久了的疾病,脾肾因为相互影响,同时表现出疾病征兆。

    脾肾阳虚吃什么中成药比较好呢?

    脾肾作为人非常重要的两个脏腑,历朝历代的方子太多了,什么肾气丸,右归丸,桂附地黄丸,小建中汤,参苓白术散等等,这边不一一论述,介绍一两个实用,常用,有成药的供大家参考。

    在《伤寒论》中很注重对脾胃的固护,对于脾阳虚表现的遣方用药,张仲景提出来理中汤,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组成。方中人参补元气,干姜温脾胃,甘草补脾胃,白术健脾化湿。现在的中成药有理中丸。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等症状。

    如果脾虚日久,累及先天,或者年岁增长,肾阳渐亏,或者房劳过度,出现肾阳虚,则该方力度是不够的,需要加重温阳补肾之方。可以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加上附子,变成附子理中汤,就可以起到同时补脾阳与肾阳的作用。中成药的话有附子理中丸。

     

    另一个方式就是用健脾与补肾的两个方组合起来,温脾的已经有了理中丸,那就来看下补肾的,治疗肾阳虚,五更泻有一个很经典的方子,叫作四神丸,由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大枣组成。方中补骨脂补命火,散寒邪;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五味子收敛固涩;生姜暖胃散寒,大枣补益脾胃,全方具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的作用,中成药也就叫四神丸。所以可以用理中丸加四神丸来补脾肾阳虚。

    【经方学堂】;脾阳不足寒从内生

  • 脾阳不足 寒从内生 经典古方大用处

  • 脾阳不足,也就是说阳气虚了,中医讲阳虚则寒,脾阳虚了,身体就会表现出寒的症状:怕冷、小便多、小便清长,或者是大便次数多,大便不成形、腹泻,腹胀、消化不良等,这是典型的脾阳虚,那就健脾,温补脾阳。

  • 中医有个很古老的经典方子叫理中汤,口诀这么说的:理中汤、理中汤,甘草人参术干姜,有炙甘草、人参、白术、干姜,就这几味药,数量不多,但是呢,它可以温暖脾胃的阳气,帮助脾胃消化吸收,解决胃部冷痛、大便溏泻、消化不好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