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镇香溪

 流星雨刘鑫 2021-04-20

古镇香溪

香溪镇位于兰溪市境东北部,西临兰江,历为镇政府驻地。香溪因东南有香山(塔山)盛产无叶玉兰,兰花飘落溪流、幽香十里,故称香溪。宋代属武昌乡仁寿里。明万历年间设镇。清代属武昌乡,

宣统年间为自治区。民国期间曾属香溪区、马涧区。

香溪有兰溪“北乡门户”之称,人居稠密,商贾辐辏,历为政府关注。洪武三年(1370),兰溪复为县。县设税课局,下设香溪、塘(今婺城区属)税课局、管理工商税收、契税。明万历《金华府志》载:“万历六年(1578),香溪镇税课局,课钞八百八十八锭四贯,本县税课局,课钞四千二百一十一锭三贯二百八十文。”香溪课额占县城课额的21%,可见集镇交易之繁荣。

1968年建香溪公社,1983年改香溪乡,1985年改镇1996年,面积49.4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辖密山、训上、杨公、西仓、里家坞、东仓、香一、香二、香三、香四、香五、龙潭、保卫、姚郎、大路、黄沙圩、上莲塘、松树塘、董宅桥、缪沅、董宅、长塘后、盛道院、吴村、陈店、后畈、朱山、里徐、黄泥岭、陈家井、大屋基31个行政村。

2004年,撤销官塘乡,与香溪镇部分行政区域(香一、香二、香三、香四、香五、杨公、洲上、里山坞、西仓、董宅、缪源、密山、东仓、董宅桥、松树塘、保卫、上莲塘、黄沙圩、姚郎、大路、龙潭等21个行政村)合并设立新的香溪镇,辖4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香四村(香溪镇原镇政府驻地);原香溪镇黄泥岭、陈店、吴村、盛道院、后畈、长塘后、朱山、里徐、陈家井、大屋基等10个行政村划归云山街道管辖。

2005年末面积77.07平方千米,人口3.59万人,辖香四、香一、香二、香三、香五、杨公、洲上、里山坞、西仓、董宅、缪源、密山、东仓、董宅桥、松树塘、保卫、上莲塘、黄沙圩、姚郎、大路、龙潭、官塘、下埠头、施家埠、九丼、杨村、祥于里、郭宅、下杨、鲍村、上坟头、官路边、小莲塘、施村、西章、坑边、上新方、前畈、黄坑边、厚同、择树潭、下新方、上李43个行政村。

香溪自然生态环境佳,丘陵山地绿色水果遍山野,兰江之畔湖塘水面布其间。积极发展高效农业,调整产品结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杨梅芦柑、蚕桑、鱼蚌混养淡水养殖基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香溪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物阜风淳,名人辈出。宋代理学家范浚是香溪人,著有《香溪集》二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留有“一门双国柱,十子九登科”“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的佳话;清代民间画家徐樟甫是西章村人,其名画《八仙图》、《木兰从军图》为省博物馆收藏;厚同村刘焜为清朝末期进士,官翰林庶吉士。誉有“兰江之锁”的将军岩环境幽雅、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旅游休闲之佳地。

香溪宝塔位于香溪镇塔山。始建于宋,明万历(1573——1620)年间重建,塔基用青石构筑,高1.12米,宽2.77米,塔身用青砖砌筑,墙厚1.02米。以平砖和菱角牙子相间叠涩出檐。各层碎拱券门及壁龛,券门高2.2米,宽0.82米。宝塔须弥座台基,砖石楼阁式,六面七层,高约32米,塔刹已毁。第一层石额刻“大明万历丁巳年冬季吉旦重建香溪宝塔”。各层嵌有“影摩云汉”、“擎天捧月”、“宛在天际”、“光射斗牛”、“文笔生辉”等石额。对研究明代的砖塔结构和寺庙的布局和堪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1992年12公布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