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谦谈童年情绪失控,父母唠叨孩子嫌烦真相扎心

 优家教育 2021-04-19
 文丨 优宝

在大众的印象里,于谦于大爷从来都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样,脾气和蔼、从不生气,爱吃、爱玩、更爱养小动物。
 
可在综艺《十三邀》的一期节目中,一向波澜不惊的于谦,在聊到自己的童年时,情绪突然失控。

                           
于谦生长于一个大家庭,真正的七大姑八大姨,从小到大,他最不缺的就是来自大人的关心。
 
但是,就是家人自以为“对”的念叨,磨平了于谦身上的棱角,让他成了家里事事顺从的“乖孩子”。
 
可是,当他长大后,曾经束缚的情绪却变本加厉地表现出来——
 
不是说我养小动物不务正业吗?那好,我就买一个动物园给你们瞧瞧!
 
直到今天,五十多岁的于谦谈及此事,仍显得愤愤不平。

父母唠叨孩子嫌烦,简直是每个家庭都会上演的一幕场景,不管自己用什么样的语气、态度,孩子都很不能让自己马上闭嘴。
 
好心当成驴肝肺,怎么养出这么个“白眼狼”来,可孩子嫌烦真的只是因为自己喋喋不休吗?
 


父母太对了
 
前两天,朋友跟我抱怨,儿子现在就是个“炸药桶”,一点就着。
 
寒假时,儿子每天沉迷手机游戏,压根忘了还有作业这回事。
 
她委婉地提醒儿子该写作业了,儿子翻了下白眼,很不耐烦地说:“反正来得及。”
 
过了两天,她又一次提醒儿子:“一直玩手机,哪里有时间写作业了。”
 
没想到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儿子立马拉下脸,用力地拍了下桌子说:“我知道,我自己心里有数!”说完又低下了头。
 
朋友开始深呼吸,心里默念“不要发火,不要发火”,然后又轻声细语地问儿子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写。
 
儿子用手指着她大声吼道:“你烦不烦啊,一直问!”之后,摔门而去。


她想不通,为什么小时候那个爱躲在她怀里说悄悄话的孩子,现在变成了话都不让说的刺猬?
 
她哪句话说重了?又有哪句话不是为了孩子好?
 
大部分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自己给孩子讲的道理都是对的,但孩子就是不听!
 
“学生就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才有好工作。”
 
对吗?对!
 
“跟你说了多少遍,不准玩游戏。”
 
对吗?对!
 
“别跟那些学习差,没人管的孩子玩。要多和成绩好的同学玩。”
 
对吗?对!
 
可是,当孩子们听到这些正确无比的话时, 是怎样反应的呢?
 
要么一脸不耐烦地应付:“行了行了,知道了。你烦不烦?”
 
要么干脆沉默是金,一言不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父母太对了,在不停暗示着孩子的不对,不断贬低着孩子的能力。
 
这事的对错不在于孩子是否真的有能力应对问题,而在于他们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但你却选择了不信任。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无关回应”,是指得到的回应与自己的期望无法接轨。
 
孩子期望的是父母对这份信心的回应,因为年少轻狂,他们需要在现实的洗礼中才能成长。
 
都是为了你好
 
家长大部分时候都是以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孩子的感受,所以当孩子提出自己的异议和疑问的时候,父母都会以自己的的答案来“纠正”孩子。
 
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经过这样的场景,嫌洗澡水太热了让父母给调凉点,父母的回答永远是:“不烫啊,我试过了,刚刚好。”
 
再敢造次就是一顿数落:“用那么凉的水洗澡找生病啊?病了还不是要我来伺候你!哭什么哭啊,不就水热了点吗,这也至于哭鼻子?”


可能很多人永远意识不到,大人对温度的感觉和孩子原本就相差很多。
 
这本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人就是这样,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便是全部真理。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提到:
 
最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是韩国作者李喜荣的《父母面试》:
 
在书里作者虚构了一个未来社会,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父母,父母不仅要考试还要考三轮,什么样的应聘者会被孩子认为是好父母呢?
 
疼爱孩子、经济富足、有教养,这些都不够,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认为——
 
我们想象中的大人,愿意认可我们能看到他们看不到的东西,认可我们能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认可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感受不到的东西。
 
“父母需持证上岗”的理想,在这本书里成了现实。
 
虽然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话题,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确很少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学习如何做父母。
 
我们也很少去反省那些“都是为你好”的理由,是否真的成立。


我们的初心都源自于自己人生的经验、教训,那些用血与泪换来的经历,不想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的人生能够少走弯路。
 
但我们也忘记了,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同样的经历也会诞生不一样的未来,就算他依然被坑了、摔倒了,可这不就是现实该有的模样吗。
 
我们该赋予孩子的是让他摔得不太疼的心理铺垫,是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打开孩子的心门
 
于谦还曾在节目中提到,他每次一问儿子:“学校生活怎么样?”儿子都只简短地答:“挺好的,就那样。”
 
他无奈地表示:“这个是我最害怕的,因为你不了解他,也进入不到他的世界。”
 
父母到底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才能显得不唠叨、不被孩子拒之门外呢?
 
1、不急于训斥孩子,留给解释的空间
 
知乎上有人问:“女儿今年上大学要用被奖励的钱买LV包,我应该怎么对她说?”


很多父母因为怕孩子乱花钱,就用各种理由“劝”孩子打消念头,甚至不惜违反承诺、打自己的脸。
 
而有一个高赞回答却非常巧妙:
 
“如果是我,我什么都不想说。我想听她说。
 
听她说为什么想买一个LV,是因为追求名牌,还是因为看到过什么好看的图片,或者什么同学、朋友买了让自己很羡慕。她从什么时候喜欢上了LV,心里默默地期待了多久。
 
我想知道我的小姑娘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个我不那么了解的青年。”
 
心平气和地看待孩子的行为,不用成人的想法妄加评论,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耐心地听他们把话说完。
 
一个愿意听孩子说的父母,才能收获孩子的理解和配合。


2、放下身段、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
 
有一位爸爸,在女儿小的时候,个子矮矮的,他便把女儿放在柜子上,站着和女儿说话;
 
等女儿再高一点,他把女儿放在沙发前的茶几上,坐着和女儿交流;
 
女儿更大一些,他就和女儿一起坐在沙发上谈话。
 
变的是和女儿聊天的姿势,不变的是他对女儿的尊重。
 
高高在上说教的父母比比皆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父母凤毛麟角。
 
你知道为什么孩子刚开始会走路的时候,总会想着让父母抱抱吗?
 
因为抱起他,他就会和父母一般高,不用抬着头仰望着你。


孩子对大人总会抱有一些畏惧之心,只有面对同龄人时才最能放飞自我,不仅是因为年纪上的差距,更是因为孩子视他们为同伴。
 
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平视孩子,放下架子,抛弃大人的偏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和包容他们的行为,他们才会对你敞开心扉。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