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整理 胫骨主要有3种入路,相对前侧入路,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很少应用。但在面对皮肤破损无法应用前侧入路来进行植骨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病例时,这两种入路可以挽救患肢。 当覆盖胫骨皮下面的皮肤不适宜直接采用前侧入路时、可选用前外侧入路来显露胫骨中2/3,该入路最常用于治疗感染性胫骨不愈合,其应用包括: 1、胫骨的前外侧植骨。 2、胫骨腓骨前植骨(交叉胫腓植骨)。 这一入路技术上比较简单,因为它仅能有限地显露胫骨,对于骨折内固定来说这一入路通常是不够的。 患者体位
体表标志
切口
▲ 以骨折区为中心作一纵行切口 神经间平面
浅层显露
A:找到腓骨肌和小隐静脉 B:找到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的平面
A:由远端向近端方向扩展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的平面 B:注意腓浅神经位于腓骨短肌表面
深层显露
▲ 将伸肌群从骨间膜的前面分离开,以显露胫骨的后外侧角
危险:血管与神经
局部措施:切口越长,充分显露所需牵开的组织就越少。 延长措施:这一切口很难向近端或远端延长。 当覆盖胫骨皮下面的皮肤严重瘢痕化或存在感染时,可以选用胫骨的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中2/3处。 这一入路手术对医生技术要求比较高,它适合于下列情况: 1、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2、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处理,包括植骨。 这一入路还可以显露腓骨中段的后面。 患者体位
▲ 胫骨后外侧入路患者的体位 体表标志
切口
▲ 腓肠肌外侧边界切口 神经间平面
▲ 神经间平面位于腓肠肌、比目鱼肌、姆长屈肌腱(全部由胫神经支配)和腓骨肌(腓浅神经支配)之间 浅层显露
▲ 翻起皮瓣,顺着皮肤切口切开筋膜,找到位于后侧腓肠肌、比目鱼肌和前侧腓骨长短肌之间的平面
▲将比目鱼肌从其腓骨起点上分离开,并同腓肠肌一起将其向内侧和后侧牵开,向前牵开腓骨肌。将拇长屈肌从其腓骨起点上分离开。在后侧腓肠肌-比目鱼肌肌肉群和前侧腓骨肌之间拓展平面(横切面)注意腓骨后面的拇长屈肌 深层显露
▲ 将拇长屈肌从其腓骨上的起点分离开,并向后侧和内侧牵开。继续在腓骨后面向后分离,沿腓骨表面将拇长屈肌从其腓骨上的起点分离开(横切面),将其向内侧牵开
▲ 继续向内侧分离经过骨间膜,分离开起源于骨间膜的胫骨后肌纤维。经过骨间膜继续分离直到可以看到胫骨的后面。在胫骨的外侧缘切开骨膜。继续向后分离经过腓骨和骨间膜直到胫骨的外侧(横切面。注意通过体积较大的胫骨后肌使神经血管结构得到保护
▲ 骨膜下分离起源于胫骨后面的肌肉,骨膜下显露胫骨的后缘(横切面)。分离开的胫骨后肌保护了神经血管结构 危险:血管
延长措施 1、近端延长:该入路无法延长到胫骨的近端1/4。此处胫骨的后面覆盖着腘肌、更表浅的胫后动脉和胫神经,从而使手术分离很困难。 2、远端延长:该入路如果皮肤切口在外踝的后面和跟腱之间向远端延长,能和踝关节后侧入路相延续。 |
|
来自: 糕1uhwloi5mx4x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