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季路问事鬼神(11-12)

 经义工坊 2021-04-20

孔子对鬼神并非绝对否认,而是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和认识。他所看重的是“鬼神”在现实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释】

季路:即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
事:侍奉。

【译文】
子路问怎样去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鬼呢?”子路又问:“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没弄明白生的道理,怎么能懂得死?”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记载:宰我问于孔子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谓,敢问焉。”孔子曰:“人生有气有魂。气者,人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弊于下,化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者,此神之着也。圣人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民之则,而犹以是为未足也,故筑为宫室,设为宗、祧,春秋祭祀,以别亲疏,教民反古复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众人服自此,听且速焉。教以二端,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燎膻芗(xiāng),所以报气也;荐黍稷,羞肺肝,加以郁鬯(chàng),所以报魄也。此教民修本、反始、崇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不敢不自尽也,此之谓大教。昔者,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而不欲生,忌日则必哀,称讳则如见亲,祀之忠也。思之深,如见亲之所爱。祭欲见亲之颜色者,其唯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则文王之谓与!祭之明日,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敬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孝子之情也。文王为能得之矣。”

宰我问孔子说:“我听到有关鬼神的名称,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我想请教先生。”孔子说:“人生来就有气和魄。气,是人旺盛的表现;魄,是鬼旺盛的表现。所有的生命必有死亡,死后必定归入土中,这就叫鬼;魄气升归天上,这就叫神。合并鬼和神,共同来祭享他们,才称得上教化到位。骨肉腐烂于地下,化解成荒野的土壤,而它的气蒸发上扬,这又是神的显现。圣人依据众生的精气,明确地称之为鬼神,作为民众侍奉先祖的准则。但是圣人认为,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因此又建筑了宫室,设立了远近宗庙,每到春秋之际举行祭祀活动,其目的在于区别远近亲疏关系,教化民众追怀远古、回念本始,不敢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众人信服这个原因,能够迅速地顺从这样的教令,用气和魄这天上、地下两个概念来教化民众,这两个概念确定下来,又制定了两种祭祀的礼仪来祭祀报答先人的气和魄,为此建立设置朝事之礼,用焚烧牛羊牺牲的肠附着脂膏的方法使其发出膻味和香味,用来祭报气,也就是神;进献用稥(xiāng)酒浸泡的黍稷、肺肝,用来祭报魄,也就是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化民众,不忘根本,返回本原,崇尚仁爱,上下尊卑都能用情相亲,能将这些都做好,礼就做到了完备。君子反思远古,追怀本原,不忘自己的由来,所以要向先祖表达诚敬、抒发情感,竭尽全力地做事,不敢不尽心尽力,这就叫做最大的教化。

从前,周文王进行祭祀活动的时候,侍奉双亲的神灵如同侍奉在世的父母,思念逝者时痛不欲生,每逢父母的忌日必定悲哀,就是提到父母的名讳也如同见到父母本人,这是祭祀的忠诚。深深地思念,如同见到父母生前的习惯爱好。祭祀时能这样想起父母在世时的音容笑貌的,大概只有文王了吧。《诗经》说:'到天亮还未入睡,那是又想起了父母。’说的就是文王啊!明天就要祭祀,直到天亮了还睡不着,是因为想起了父母双亲,祭祀时恭敬地献上祭品,祭祀完毕仍然思念不已。祭祀的当日,快乐与悲伤参半,享祭亡亲自然欣喜,可是神灵终究还要离去,祭祀完毕又陷入悲伤,这是作为孝子的感受。文王是能够完备地做到的。”

由此可以看到,孔子对鬼神、生死的现实意义十分清晰明了。“鬼神”这一概念的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让百姓“服自此,听且速”,名曰祭祀鬼神,实则着眼于民众的教化。孔子这里所讲的“事人”就是指侍奉国君、父母。国君、父母在世的时候都不能尽忠尽孝,在他们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未知生,焉知死”仍然强调的是应当重视“生”即当下的忠孝。孔子希弟子和当时的人们都能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地做到忠君、孝父,从而达成教化百姓、安定天下。本章也是孔子所说“敬鬼神而远之”的最好注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