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的好坏也不仅仅决定于语言,许多时候还取决于你用心与细心的程度。 下面为大家总结出的「千万不能踩但总是有人在踩的坑」。这些错误不仅非常常见,而且有可能你写的时候自己根本意识不到。 ![]() 那么,干货开始: #1. 仔细看官网,不要想当然 无论各种instruction怎么教你,永远记住,学校的要求才是第一标准。在开始写文书之前,先把官网要求通读三遍再说。 关键信息包括: a) 文书类型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文书指的就是个人陈述。除了PS之外,申请文书还有SoP, LoM以及Essay Questions等不同类型。 还分不清的同学点击这个链接,就能跳转到Dr.E之前的科普文章了。 b) 字数要求 一些项目会明确给出字数要求,例如500单词及以内;没有说明的,通常建议在1-2页之间,也就是500-1000单词左右,绝对不要超过1200。 无论是出于效率考虑,还是从个人情感倾向上来说,过长的文书都不容易受到招生官的欢迎。 c) 内容要求 一些项目会在官网上给出一定的writing instruction,包含了学校希望能在你的文书中看到的一些要点。 例如: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等相关经历。这些加分项,在Dr.E之前的推送中也都讲过哦。 #2. 不要重复其他材料中已有的信息 许多同学在文书的一开头就写:“我叫xxx,来自xx大学,现在大四,就读于xx专业……”然而这样的开头不仅“平平无奇”,而且可以说非常累赘。 招生官审核材料时,看的第一份材料一定是简历。所以当ta打开另一份文书,又一次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浪费时间”的感觉就出现了。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推荐信和PS之间。在推荐信中已经着重描写过的事例,例如和老师一起完成了某项研究,那么在PS里就不要再写了,否则说来说去都是同样几件事,难免显得经历贫乏。 #3: 要讲故事,但不要堆砌 这句话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看了这么多文书,Dr.E也总结出了规律:常见的“堆砌”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己写的文书。不写则已,一写可能就停不下来,恨不得把三段实习,两个项目,甚至从小到大学过的所有才艺都展示一遍才安心。 另一种则更常见于中介写的文书。记流水账一般,笃悠悠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全都翻译一遍,没有重点更没有特点,乍一看还以为是加强版的简历。 结果是,不少同学拿到后大失所望,将中介给的文书又交到Dr.E的文书老师手里,满心希望能够“妙手回春”,结果因为故事和细节的高度匮乏,还是只能落得“重写”的悲惨命运,费时又伤钱。 #4: 不要用消极的口吻来讲述 任何时候、在任何文书中,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都是必须要体现的。即便在介绍自己遇到的困难时,也不要用消极的口吻来讲述。 将更多的篇幅放在你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你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了什么,这段经历如何影响了你后来的选择等等,努力从中寻找积极的方面来刻画自己。 #5: 不要讲外国人听不懂的东西 文书的写作和故事的讲述,必须与对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相符合。因此,写完后一定要检查你讲的故事以及行文的前后逻辑外国人是否看得懂。 不要在文书里出现一些国人/华人才能理解的概念,也不要出现前后两句话之间既没有内在联系,也没有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来完成logical connection的情况。 这些都会导致招生官读的时候一头雾水,不知道你的叙述到底想表达什么,或者是你厉害在哪里。 #6: Customize,而不要想着偷懒 每所学校的文书要求都可能不尽相同,并且根据学校和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文书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来体现你对这个项目充分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不要想着写出一篇“万金油”的文书,从此一劳永逸。留出足够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仔细打磨每一篇文书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