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全解》之杂卦传

 心海航母 2021-04-20

【原文】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

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则退也。

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始,遇也,柔遇刚也。

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详解】

《杂卦传》从文字表面上看,未尝不可以理解,其中亦颇多精义。但是为什么《杂卦传》也论述了六十四卦,而其先后次序与《序卦传》不一样?又为什么自“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以下五十六卦皆以反对为序,而自“大过颠也”以下八卦则否呢?这些问题实难索解。因此我们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则,就

不加以解说了。

吕绍纲按:当年先师金先生和我对《杂卦传》空着没讲,因为我们不明白。后来廖名春把它讲明白了,现在把廖文照引于下,填补这个空白。

《杂卦》在今本《易传》诸篇中最短,它是以卦象对举见义的形式揭示《周易》六十四卦卦德的一篇专论。

《杂卦》通篇为韵文,共用了十九个韵,因而显得音节和谐。除篇末的八个卦之外,《杂卦》其余五十六卦的排列顺序都很有规律,它们皆“二二相耦”,每两个卦成一组;每组两个卦的关系又是相综相错或非复即变。如开篇它就说:“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这里的六个卦,乾卦和坤卦是一组,比卦和师卦是一组,临卦和观卦是一组,这就是“二二相耦”。

乾卦的卦形为六个横线,坤卦的卦形为六个断线。它产两卦同位之爻的爻性全部相异,乾卦的初爻为阳,坤卦的初爻为阴,其他二、三、四、五、上爻也皆如此。这种关系韩康伯称之为“错”,孔颖达称之为“变”。比卦和师卦、临卦和观卦这两组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则不同。比卦上坎下坤,卦形为(无法显示也无法描述,自己去搜索),师卦上坤下坎,卦形为(无法显示也无法描述,自己去搜索),将比卦的卦形倒转过来,就是师卦的卦形。临和观也是如此,将上坤下兑的临卦倒转过来,就是上巽下坤的观卦。同组内两卦之间的这种关系,韩康伯称之为“综”,孔颖达称之为“覆”。

《杂卦》前五十六卦二十八组,每组内的两卦,其关系不是“综”就是“错”,不是“覆”就是“变”。可是,从第五十七卦起,后面的八个卦就不同了。这八卦是大过和姤卦,渐卦和颐卦,既济和归妹,未济和夬卦。大过上兑下巽,姤卦上乾下巽,它们之间既没有相综或相覆的关系,也没有相错或相变的关系。渐和颐、既济和归妹、未济和夬卦也皆如此。这种不合乎规律的现象,显系错简所致,宋人蔡渊根据前五十六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结构和句尾押韵之例,将后八卦改作:

大过,颠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未济,男之穷也。归妹,女之终也;渐,女归待男行也。姤,遇也,柔遇刚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这样,大过和颐卦就成了相错关系,归妹和渐卦既济和未济、卦和卦就成了相综关系,其说为是。

由此看来,《杂卦》实际将《周易》六十四卦分成了三十二组,其中乾与坤、小过与中孚、离与坎、大过与颐这四组卦皆是相错关系,其余二十八组皆为相综关系。就是用这种“错综其义”的方法,《杂卦》重新编排了《周易》六十四卦的顺序与今本《周易》的卦序相比,《杂卦》卦序有同有异。就“二二相耦,非覆即变(即相综相错)而言,它们是一致的。但今本《周易》的卦组与卦组之间如《序卦》所说,有意义上的联系,成为一因果联系的系列。

《周易全解》之杂卦传

可是,《杂卦》中卦象的排列,却没有这种联系。如《杂卦》初始的六卦,各卦组间的两卦,有着反对关系,一刚一柔,一乐一忧,一与一求。但乾坤组与比师组、临观组之间,却互不相关。此说明《杂卦》所追求的是卦组内的逻辑结构,而不是卦组之间先后的续承关系。

《杂卦》对“二二相耦”卦组意义的解说,采取了“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韩康伯注)的方法。所谓“以同相类”,就是将卦义相同或相近的两卦作为一组,通过对举使其义凸显。如:

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大壮则止。遯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

屯卦称“见”,指生机呈现;蒙卦称“著”,“著”即明显。属同义对举。大壮称“止”,即强盛知止;称“退”,指时穷退避。大有称“众”,指所有众多;同人称“亲”,指与人亲近。与人亲近则所有众多,这都是以类相从。

但《杂卦》主要的解释方法是“以异相明”。所谓“以异相明”,就是通过揭示两卦的对立关系来凸显其各自的意义。上举“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就是如此。乾卦和坤卦阴阳相错,卦形相对,其德性“刚”与“柔”也相反;比和师卦形相综,互相反对,其德性“乐”和“忧”也相反;临卦和观卦为覆为综,其义也相反,一是与人,一是营求。通过这种对立的比较,就最大限度地揭示了两卦性质的不同。《杂卦》这种“以异相明”的方法突出了《周易》用矛盾对立观念解释世界的意义。

《杂卦》的主要范畴是“刚”、“柔”。首句“乾刚坤柔”,表达了其对立义。乾卦由六阳爻一组成,代表事物的刚健之性;坤卦由六阴爻--组成,代表事物的柔弱之质。乾、坤对恃,表示万事万物无不具备刚柔两重性,而其间的刚柔消长则决定了事物之间的互相区分。

乾、坤以下六十二卦正是以刚柔消长的不同态势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的。如:“否、泰,反其类也。”否卦上乾下坤,泰卦上坤下乾。一是内柔而外刚,一是内刚而外柔,以刚柔分类,态势正相反,故云“反其类也”。

又说:“剥,烂也;复,反也。”剥卦上艮下坤,柔长而刚退。复卦上坤下震,刚退尽而复返,虽只一刚爻居下,但表示了刚健之性的发展趋向。所以剥、复对举,说明刚柔消长决定了事物的不同发展趋向。

刚柔思想反映在人事上,则刚为男,柔为女;刚君子而柔小人。如说:“归妹,女之终也;渐,女归待男行也。”归妹上震下兑,震为长男,兑为少女;渐为归妹之综卦,上巽下艮。巽为长女,兑为少男。两卦都是以嫁女作解,长男配少女,与礼相宜,故归妹云“终”;少男配长女,与礼不宜,故渐云“待”。这是以男女为刚柔。

《杂卦》结尾云:“姤,遇也,柔遇刚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姤卦形为上乾下巽,一柔初生,《杂卦》不言柔“反”,而言“柔遇刚”。夬为姤之综卦,卦形为上兑下乾,五刚下长,一柔仅存,刚占绝对优势,故云“刚决柔”。既然是五阳决除一柔,所以“君子道长”,而“小人道忧”。所谓“君子”、“小人”,也是“刚”、“柔”。

《杂卦》以“乾刚坤柔”始,以“柔遇刚”、“刚决柔”终。中间的六十卦,虽未明言刚柔,但刚柔之义或示之于六爻,如否、泰、剥、复,或显之于上下卦,如渐、归妹。未言刚柔而实寓刚柔之义于其中。所以,《杂卦》实际是以反对为内在结构形式,以刚柔思想为主线的一篇《易》说。

全本完。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