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我一起看看窗外吧:“浪漫会有时”

 土豆泥 2021-04-20

听说爱情回来过 彭佳慧
(音乐与文章并没太大联系,就是突然想到这个歌)

我很喜欢让新认识的朋友猜自己的星座,因为我发现好像大多数人都猜不准。

在经历过很多结交新朋友的热络场合,我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适应人群,把自己的棱角磨圆,甚至刷了层油,为了让交谈更加顺畅,彼此之前相处舒服。

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之中,被误解也不愿意解释,被赞扬也只是淡然一笑;看不惯的人和事越来越少,更多包容和理解……那些“真性情”被掩藏的很好。

这一步一步,都是在告别尖锐,做一个柔软的人。这些改变,并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而是慢慢学会了建设自己的内心,优化自己的心灵。于是不再过多的纠结于生活的大起大落,更热衷于营造自己的小确幸。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时我也对自己呈现出的分裂的“虚伪”的状态感到好奇,却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自己无意识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筛选机制。

所有人都被温和笑脸相迎,真诚以待,但只有那些听过我的抱怨、见识过我的难堪,甚至被我的悲观折磨过的人,默默通过了我的“筛选”。大部分的人被温和地拒之门外,不是不欢迎,而是因为我的生活很小,外人限行。

这些年心中视为重要的人数量持平,好像没有怎么增加,却也不怎么减少。

其实,做一个明白的普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不再需要用表面上的特别被人记住,只想做一个温和而丰富的人,然后吸引一群温和而丰富的人,留下来,一起走过此生。

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活得太消极,怎么能在大好青春把热情束之高阁,怎么能不去主动交朋友,怎么能这么不合群?

可是低质量的社交真的会让人失去耐心啊,安静时的舒适和畅快实在让人着迷。

缘分不是总存在的,不要总和我说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的人之间就是没有缘分,就是合不来啊,甚至就是磁场相排斥。

就像英文用“ not on the same page”(直译过来是:不在同一页纸上)来表达人与人意见不一致:

每个人的质地不尽相同,有的人像绘本,有的人是小说,有的人好似地图册,有的人活成了宣传单,别说出现在同一页上,甚至是出现在同一个书架、同一个类别都很难。

比如同在屋檐下却处不来的室友,比如那个总是让你感到很不舒服的尬聊同事,或者那些在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陌生人,甚至是一个你爱了很多年但最后发现大家并不合适的人。

四年大学的状态就跟心电图一样,跌宕起伏,爱憎分明,当时觉得周围的人都是个性鲜明得不得了。


回过头来看,这就是一个普通大学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经营着小圈子,很多大学生特别容易受环境影响。哭过,笑过,努力过,懒惰过……环境是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

大学也要毕业了,大学的朋友多多少少还是掺杂些“利益”的。有利则聚,利尽则散;或者有利则聚,无利则疏。这样的感情终究会四分五散。

好在我还有一个从小到大都很要好的“朋友圈”,他们对我真的很重要。即使我们很长时间没有联络,但再相聚时还是以前的老味道,简单而美好,这种距离和时间割不断的情意我格外珍惜。

如果我们“语种”都不一样,该如何交谈?
成年人心照不宣,因为懂的人不需要争辩,不了解的人争辩了也没有结果。

不需要用什么“苦难让你更坚韧“、“错的人让你成长更多”这样的理论自我慰藉,有的人如果觉得相处起来不舒适,可以远离,可以放弃,拉黑也没有关系。为那些本来也没打算一起走下去的人伤心,大可不必。

 不是每一段关系都要拼命维持的,把力气留给重要的人和事就可以了。

谁又必须得受谁的委屈呢,真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