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五积散 治疗感冒急性胃肠炎慢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经产后风不孕症荨麻疹面神经麻痹

 太平时光 2021-04-20

 时方的代表作最出名的要属宋太医局汇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局方最出名的代表方剂除了补血补气的四物四君子,就当属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了。而在二陈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两个方剂也是同样出名,直到今天仍然不断被广泛应用着,一个是藿香正气散,一个是五积散。尤其是五积散,时人甚至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足见应用范围之广泛。
    下面就从五积散的组成看看它是如何散五积的:
    麻黄,白芷:散太阳、阳明之风。
    干姜,肉桂:温太阴、少阴之寒。
    苍术,厚朴:平胃燥湿。(平胃散)
    炙甘草,陈皮,半夏,茯苓:化痰理气。(二陈汤)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化瘀。
    桔梗,枳壳:升降开合。
    从中可以看出,时方的组成对应的往往是有形的积滞,多从脏腑用药。与经方通过六经辨证,从六经气化的规律调节阴阳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及六经的开合枢属性与四时六气相应为角度的制方原则大不相同。可以说,经方对应的是证,时方对应的是病。证是病的前提条件,病是证的表现形式。经方通于六经,时方拘于一时。一为本,一为末。可以溯本求源,不可舍本逐末。
    时方与经方并称,由来久矣。经则经久不变,从经典出;时则与时俱进,由时人造。一为常,一为变,知常方可达变;一为本,一为末,得本自不愁末。二者关系,可作如是观。
    内经云:治必用方。方者,据于理而依于法,然后合为药。可以养生,可以治病,可以为天下式,可以为万民则。时方比于经方,则易解而难用。易解者,其理浅而近;难用者,其法粗而疏。
    以五积散观之,虽不难取效于一时,而终难呼应于六气;昧于理而明于法,粗于方而精于药。此其陋也。而时人颇喜之,此其所以称为时方耶(作者,三七生)。

关于五积散的临床应用的帖子(作者,董飞侠)

  五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等15味药物组成。再加姜、葱,似乎较庞杂,但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个别药物看药效,而应当看合理配伍后而产生综合协同的药理作用。如本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汤去熟地黄,具行血调经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综现全方,结构严谨,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依诸方之功用,本方不仅主治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现内外妇儿临床中多用于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外感风寒湿,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方。若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泻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姜三片,盐少许;伤寒时疫,头痛体痛,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但觉寒热,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大枣;妇人难产,加醋一合,不拘时服。笔者用于内外妇儿临床,每收奇效。

  一、胃肠型感冒
  魏某,男,43岁,工人,1998年7月2日就诊。患者3天来畏寒发热,体温38.6℃,出汗较少,神疲乏力,四肢酸痛,头昏且痛,泛泛欲吐,稍有咳嗽,饮食不思,脘痛作胀,大便稀溏,日三四次,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象细滑。证属暑湿内侵,卫表郁遏,肠胃失和,治拟祛暑化湿,调中运脾。处方:五积散加鸡苏散。上药1帖服后即汗出热退寒罢,脘腹作胀依然,口淡乏味,原方去鸡苏散,加陈皮6g。再进二剂,诸症全除,病变向愈。按:胃肠型感冒在夏秋季节较为常见,以卫表失和及中焦脾胃运化失健的症状为主,治疗重在解表化湿,运脾和胃。五积散能温散表里,行气祛湿,用于治疗本病多能收效。为加强解表化湿之功,每加用鸡苏散、豆卷之类。

  二、急性胃肠炎
  刘某,男,5岁,2000年8月3日初诊。患儿一天前因饮食不慎出现腹痛肠鸣、恶心呕吐、便泄如水,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重,舌淡,苔白腻,脉浮。证属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困遏脾阳。治宜解表化湿,温中散寒,理气和胃。方拟五积散加肉桂(后下)2g。水煎服,日一剂。连服二剂而愈,诸症悉除。按:本例急性胃肠炎乃饮食不慎伤脾,又外感风寒所致。方中寓解表散寒、健脾化湿、行气和胃、缓急止痛,另加肉桂温中止痛,则表解、寒祛、湿化、气畅,故诸症尽去矣。

  三、慢性肾炎
  兰某,女,12岁,学生。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二年余,肾穿刺病理类型为轻度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能完全缓解。于1995年3月18日来诊:全身轻度浮肿,腰背酸痛,恶风神萎,舌体胖大,苔白而润,脉沉缓弱。尿RT:PRO(++),RBC(++),24小时尿蛋白定量1.8g/L,血清ALB36g/L。辨证为中阳不足,寒湿内困。给予五积散原方,炼蜜为丸,一日二次,每次10g,连续服用。每月尿检二次。初水肿、腰痛减轻,一个月后尿蛋白始转阴,诸证消失。为巩固疗效,续予上方。嘱其继续服用一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按:慢性肾病在整体上表现为肺、脾、肾虚损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病理上又表现为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痰浊与湿浊的一面。慢性肾病由于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常常是虚实夹杂,寒热并存。故选用五积散祛邪扶正,邪去正安,病未复发。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曹某,女,47岁,1996年12月6日就诊。周身肢体关节肿痛伴晨僵一月余。阴雨天疼痛加剧,患者双手、腕、肘、膝、踝、足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手指呈梭形肿胀,双膝关节因疼痛不敢伸直、行走,右腕关节桡骨茎突处可触到一黄豆大小结节,苔薄腻、脉弦紧。查ESR:80nm/h,RF:(+)。证属风寒湿痹,治拟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佐以化痰祛瘀。处方:五积散加全虫5g、海风藤10g、清风藤10g、鸡血藤15g,炙甘草10g。上药进服七帖,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基本消退,晨僵亦好转。原方再进月余,关节肿痛全除,晨僵消失,复查血沉1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按;本例痹证日久,正虚邪恋,气血运行不畅,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而发病。因此治疗上一方面要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散外来之邪,又要化痰祛瘀、活血通络祛内在之邪。五积散方溶温阳散寒祛风、理气化痰除湿、养血活血通络于一方,切合病机,故获良效。

  五、痛经
  丁某,16岁,未婚。经期腹痛半年余。每于经期前小腹冷痛,甚则不能坚持上学,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紫黯,有血块,畏寒,纳呆便清,舌淡,苔薄白,脉象沉紧。证为寒湿凝滞。拟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方选五积散加小茴香5克,醋元胡15g。于经前一周始服,连服三剂,药后小腹冷痛大减,经来量中等,色紫红,无血块。后每月于经前服原方三剂,连服半年痛经消除,随访一年未再复发。按:痛经发病,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寒凝胞中,多因经期冒雨、涉水,或经行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或生活于湿地,风冷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以致经血凝滞不畅。本患为寒湿凝滞内阻,客于胞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五积散首治寒积,故用其温经散寒,健脾利湿,化瘀止痛。

  六、产后风(产褥热)
  唐某,女,28岁,农民。患者1998年5月3日来我院妇产科分娩,产后三天,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及四肢关节疼痛。血检:白细胞12x109/L,中性72%,淋巴26%,体温39.8℃,西医诊断为“产褥热”。经用抗菌素治疗三天效果不显。中医会诊:患者神疲嗜睡,面色苍白,四肢微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证属阳衰阴盛,寒邪外袭。治以解表温里,扶正祛邪。方用五积散(肉桂易桂枝)水煎服二剂。复诊,诸证减轻,继进原方二剂。诸症悉除,痊愈出院。按:由于产妇多虚多瘀,抗病力弱,因此常见气血失调,且易受外邪侵袭,而产生各种病证,故治疗一般以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为原则,用药宜温宜补。剖析“五积散”之药味,实由“四物”、“麻桂”、“二陈”、“平胃”诸方化裁而成,聚温补、行散于一方,既能调补气血,消散瘀滞,又可表里同治,扶正祛邪。故以治疗产后诸疾,如产后风、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腹痛等多获满意效果。

  七、不孕症
  周某,30岁。结婚后六年未孕,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患者肥胖,平素两少腹经常隐隐作痛,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有血块,少腹疼痛拒按,怕冷喜温,畏寒阵作,带下量多,色白粘稠,胸闷头昏,纳呆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输卵管碘油造影示粘连、积水。证属寒湿痰浊,阻滞胞脉,两精不能相合,故而不孕。治拟温经散寒,顺气化痰,活血化瘀通络。取五积散加香附10g、鹿角胶、龟板胶各6g。经期服药三剂,经量中等,色转红,腹痛大减。后于每月经期服上方三剂,治疗一年后,怀孕十月,顺产一男。本案肥胖之人,痰湿之体,复因脾虚失运,肾虚失温,湿聚痰盛,痰湿阻滞冲任、胞宫而不能摄精成孕。用本方温里祛寒,行气活血,和气散结通络,补肾调冲任,而获痊愈。

  运用五积散贵在辨证,只要证属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温阴邪,寒、食、气、血、痰之郁积,均可加减应用,并可获良效。若患者热重于湿,壮热烦渴,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本方。

五积散临证治验

五积散初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生姜、葱白组成,具有解表温里、散寒除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之功效。临证治疗寒、痰、气、血、食五积病邪引起的多种病证。笔者认为湿邪郁积,也应归之为五积散主治范畴。临证凡是由脏腑中寒,营气壅遏,胃气不化,湿伏于中所致多种病证,皆可异病同治。本方具有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之功。

  方中麻黄开表逐邪于外,干姜温胃散寒于中,白芷散阳明之邪,川芎散厥阴之邪,当归养血和营,白芍敛营和血,茯苓健脾渗湿,半夏燥湿除痰,枳壳泻逆气以止吐,厚朴宽中以止泻,肉桂暖血温营,苍术健脾燥湿,桔梗开宣肺气、利咽膈,陈皮理气和胃,甘草调和诸药,生姜散寒邪,葱白通气,使表里双解,则脾胃和顺,气血畅通。本方充分体现了杂病调脾胃,内伤宗东垣之说。本方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祛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笔者对本方应用浅有心悟,兹将点滴经验和体会做如下介绍。

  胃脘痛

  某男,39岁,自述胃痛怕冷已5年余,常因受凉、酒食不节、吃生冷食物诱发。对症服用附子理中丸、温胃舒,并配合西药三联、四联疗法,诸症时轻时重,久治未愈。因患者工作环境较阴冷潮湿,所以胃痛常犯。近因劳累、饮食不节,胃痛复发。刻诊:胃脘痛,剑突下尤甚,脘痛胀满,恶心欲吐,呕吐痰涎,肠鸣欲泄,四肢怕冷,舌苔白腻,脉沉迟。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胃角溃疡。.病理送检:轻度不典型增生伴肠化,溃疡形成。辨证为寒饮宿食停滞胃脘,治以调中顺气,散寒消滞,理血和胃。方用五积散加九香虫化裁:肉桂3克,炒白芍15克,姜半夏9克,陈皮3克,枳壳10克,苍术9克,干姜6克,厚朴10克,茯苓10克,当归9克,川芎9克,炙甘草6克,桔梗3克,白芷12克,麻黄4克,九香虫6克,生姜2片,葱段2根,剂后自觉胃内热气较盛,疼痛大减,恶心、呕吐稍平。药已中的,去桔梗,续服14剂,诸症平息。

  按:本案患者生活起居失宜,久处阴冷潮湿之地,复加饮食失节、暴饮暴食以致胃纳过盛,积滞胃脘,腐化无能,宿食停滞,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脾运失职,寒湿内生,痰饮聚滞,气机郁滞,胃失和降,引发胃痛。《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故小络急引,故痛。”采用五积散加九香虫,温散表里之寒邪,理脾和胃,温化痰湿,消食通积,脾升胃降,气机有序,故效显。

  荨麻疹

  某男,38岁,颜面、上肢荨麻疹反复发作2年余,每因受风冷、气候突变诱发。每次发病虽经西药脱敏、激素治疗症状消失。曾服消风散、脱敏煎,症状此起彼伏。本次因洗澡后,在回家路上冒雨行走,全身骤起风团疹块,尤以面部、上肢为甚。疹块苍白奇痒,大者如掌,小者如分币,伴喘息,胸闷,胃肠不舒,时有胃胀,纳差,舌胖有齿痕,苔白微腻,脉浮紧。辨证为风寒袭肺,脾失健运,寒湿阻滞肺脾,治以解表散寒,温中除湿,开发腠理,宣泄邪气。方用五积散化裁:麻黄15克,桂枝12克,白芷15克,炒白芍15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姜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15克,苍术10克,桔梗8克,厚朴12克,枳壳10克,6剂后症状已基本消失。因病人深受其苦,为防复发,又坚持服用10剂。

  按:本案患者淋浴后遇风雨,邪客经络,气血痹阻,而致风疹缠绵,诊治颇为棘手。《内经》言:“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其合也。”风邪善行数变,故症状此起彼伏。善治风者,先行血,血行风自灭。患者风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痹阻,邪客络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积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手,血气不合而发病。方中麻黄伍白芷辛温透达肢体肌肤,辛温入肺,宣通肺气,散寒祛邪,白芷又善上达通窍,中达肢体通肌肤,二者妙配也。毛窍开而利于泄邪气。宣泄肺气,涤痰开闭,散寒燥湿,使经络腠理之闭阻得以疏通,迅速改善了患者的胸闷、气急症状。《儒门事亲》言:“诸风寒之邪,结搏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 麻黄、白芷二者相伍,疏通透达,使肌表经络之风寒湿随汗而解,随风而逝。五积散用治此案,方证对应,疗效显著。

  面神经麻痹

  某男,35岁,患者因大量饮酒后,睡卧在地下室地铺,第二天出现上吐下泻,同时见右侧口角流口水,口角向左侧歪斜,急诊于笔者处。刻诊:口角歪斜,右眼不能闭合,右侧面肌呆滞,麻木,吹气右侧漏气,伴头身痛,恶寒,无汗,时有胃胀,恶心,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滑。辨证为风寒入侵,气血痹阻,经筋失养,治以祛风散寒,调和营卫,养血健脾,化痰通络。方用五积散化裁:麻黄15克,肉桂5克,赤芍15克,炙甘草5克,干姜6克,苍术10克,陈皮6克,厚朴1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姜半夏9克,白芷15克,枳壳10克,茯苓15克,桔梗8克,7剂后右眼基本能闭合,口角已不流口水。续以治疗2周,逐渐好转痊愈。

  按:本案患者酒后醉卧阴冷潮湿之地,感受风寒之邪,入侵一侧面部脉络闭阻,气血失畅,导致面瘫。《诸病源候论》言:“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且不能平视。”本方祛风散寒,调和营卫,养血活血,健脾利湿以调理经络之气,恢复面部气血畅运。本方妙用麻黄配肉桂,温通血脉,散血中之寒。有古籍载:“麻黄以轻扬之味,兼辛温之性,善达肌表,走经络,表散风邪,祛除寒毒。若寒邪深入筋骨之间,非麻黄、肉桂不能逐也。但用此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药性论》麻黄善治顽痹,以其能开腠理。麻黄破血滞,化痰凝,得肉桂温中散寒通积滞。全方共奏祛风散寒,健脾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