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现在几乎不提“臭氧空洞”了?是世纪谎言,还是已经愈合?

 炫叶楓雪 2021-04-20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被提及最多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可能大部分人脑海中最先出现的只有温室效应,而忽略了另一个同样备受关注的问题——臭氧层空洞。

世纪之初,有关地球两极臭氧空洞的内容被写进了教科书,地球臭氧层所面临的危机似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甚至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死存亡。

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臭氧层空洞”这个全球灾难级别的事件,不知怎么的逐渐被人淡忘,以至于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再去提及它,更有甚者直接就不知道这件事的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诡异的情况呢?是因为空洞已经愈合,还是因为它根本就是个世纪谎言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臭氧层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的是,臭氧层并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最外侧,而是位于平流层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其实就是部分臭氧浓度较高的平流层。

对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来说,臭氧层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它能够吸收阳光中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让这部分破坏性强的紫外线无法对地表生物造成伤害,犹如一把保护伞保护着地球生物生息繁衍。

根据相关报告显示,因为臭氧层的存在,到本世纪末人类至少能够避免1亿多例皮肤癌和数百万例眼部疾病。

除了最主要的保护作用,臭氧还能够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化成为热能加热大气,这对大气的整体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如此重要的臭氧层是如何形成的

在数亿年年前,地球上其实并没有臭氧层,所以地球表面会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从而导致地表几乎没有生物存在,只有水中才会有少量生物生存,因为水能够吸收紫外线。

后来,随着植物的出现,它们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氧气并扩散到空气中。

这部分氧气在大气层的上层受到紫外线的“打击”变成了两个原子,然后这两个原子再和没有被“打击”的氧气进行合并,最终产生了臭氧(O₃)。目前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

臭氧空洞是真的吗?

它确实是真的,并不是所谓的“世纪谎言”。从1970年开始,根据臭氧总量卫星观测仪器(TOMS)的测量数据,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会在特定季节迅速变薄,出现所谓的“空洞”。

1985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减薄甚至达到了惊人的70%左右。这种情况让科学家们十分震惊,因为臭氧层对地表生物极为重要,一旦它出现了问题导致地表紫外线强度变高,将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健康和环境问题。

比如,过量的紫外线会破坏人类的免疫统,使自身免疫系统出现各种障碍,增加罹患恶性疾病的风险。

此外,植物叶片也会因紫外线过量而变小,这将直接影响到它们的光合作用,使植物的产出大幅度锐减。而在产出锐减的同时,紫外线也会同步影响产出的质量。根据相关研究,臭氧层的厚度每减少20%,全球大豆的产量就将减少20%~25%。

臭氧空洞是如何形成的?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和扩大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首先从自然角度分析,臭氧由3个氧原子组成,浓度最大的区域通常位于距离地面20~25公里的地方。

臭氧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不稳定的物质,在臭氧层中能够发生某种化学反应,从而将臭氧分解成氧分子和氧原子,从而破坏臭氧层。

另外,从人为的角度来看,人类在生活中使用了大量的发泡剂、灭火剂、杀虫剂、制冷剂等等,这些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氯氟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氟利昂。

氯氟烃被排入空气中后会上升到臭氧层顶部,紫外线会将其中的氯原子分解出来,而被分解出来的氯原子会掠夺臭氧中的氧原子,使得臭氧变成氧,最终失去吸收紫外线的能力。

此外,农业上无限制的使用化肥,这会产生大量的氧化氮,也是导致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臭氧层出现空洞的罪魁祸首其实还是人类自身。

在认识到氯氟烃会对臭氧层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后,1987年45个国家签订了《蒙特利尔议定书》,以避免和控制氯氟烃对臭氧层造成持续破坏,同时也将臭氧层对人类的重要性编纂到了教科书中,影响了一代人。

为什么现在几乎没有人提臭氧空洞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已经算不上威胁。由于人类各国联合“自救”,北极地区的臭氧层空洞已经完全“愈合”,而南极更大的空洞也正在慢慢恢复。

注意,南极地区上空的空洞并没有完全“愈合”,它的大小仍随季节变化而不断变化,比如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就会开始增大,一直到十月份左右达到极限,而后重新变小。

当然了,相比几十年前氯氟烃滥用的时代,南极地区的臭氧空洞已经小了很多了。按照科学家的预测,2060~2075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应该能够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完全恢复,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