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飞驰人生》,我觉得韩寒真不适合做导演

 电影界 2021-04-20

韩寒,80后这一代的文学宠儿。

年少成名,顺风顺水,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甚至某一段时间,他就是一大票年轻人的偶像和意见领袖。

韩寒身上有三个重要的身份,单独拿出那一个来看,也都是处在世俗的成功范畴之内。

高中毕业当作家,写出了好几本畅销书,绝对算是国内的一流作家,而后又是做赛车手,拿到了三个年度冠军。

韩寒无疑就是作家里面最会开车的,开车的里面最会写书的。

2013年的前后,国内的电影行业,兴起了跨行做导演和IP改编的大风潮,郭敬明的《小时代》那么烂,还能有那么多票房。

韩寒要是自己拍电影,那估计也不错吧。

2014年的暑期档,韩寒的处女作电影,《后会无期》终于上映了。现在大家可能记不起那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但肯定记得起那首歌曲。

“我曾经跨过山河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就飘散如烟”。

也可能还记得那句经典台词。

“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我说句公道话,《后会无期》的艺术意境,远远不及这几句歌词和台词,或许韩寒真的只有写金句的能力,而没有完成大架构作品的能力。

《后会无期》有着强烈的作者气质,有着一股独特的艺术韵味,而到了韩寒的第二部作品《乘风破浪》时,就有了向商业电影靠拢的意思。

《乘风破浪》,韩寒的第二部电影长片,2017年春节档口碑最好的国产电影,上映之后也是获得了较大的票房收入。

但是要说起这部电影的艺术追求,还真是一时难以开口,表达不明的主题思想,以及一些模糊的情节,甚至是在模仿,反正就是很一般的电影。

两年之后的又一个春节档,韩寒的第三部电影长片,《飞驰人生》也如期上映了。

这一次的韩寒彻底放飞了自我,完完全全和商业电影妥协了,沦为了为资本拍电影的商业导演。

那些韩寒式的金句没有了。

最多就是有一点结尾处的中心思想总结,这是韩寒个人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但是个人的这点东西又和电影整体的商业气质不是很搭。

《飞驰人生》的主演是《夏洛特烦恼》的班底加《红海行动》的班底,沈腾、尹正、王老师这是一伙人,黄景瑜、尹昉这又是一伙。

很明显沈腾这伙人是负责搞笑的,而黄景瑜是负责耍帅的,一个收割笑声,一个收割花痴,各司其职,两不耽搁。

其实,搞笑的这伙人里,沈腾这次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喜剧天赋,应该是人物的设定限制了他的发挥。

沈腾演得是一位过气车手,他想再次飞驰在赛道上,于是忍辱负重,挑担前行,所以你让这么一个人物怎么演出没心没肺的搞笑段子。

沈腾弱了,尹正就上来了。

尹正这次的表现确实很亮眼,在沈腾的光环之下,依然展现了自己的喜剧才华,创造了全片一半以上的笑点。

尹正也是一出场就自带BGM男人,犹记得当年他一出场就会响起《一剪梅》,那时候感觉他演得油腻。

万万没想到,这哥们去演完“海王”之后,回来竟然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跳得了钢管舞,开得了大货车,还骑得了摩托。

韩寒这次让沈腾他们加盟,明显是出于商业上的考量,想让喜剧演员成为票房的最大买点。

但是,有了优秀的喜剧演员,而没有优秀的喜剧段子,依然是玩不转了,依然是在尬演了。

没有优秀的喜剧段子,这是编剧的责任,而韩寒就是他自己的编剧,他给自己写了一些很尴尬的段子。

这些段子很无聊,甚至有些媚俗,只能逗笑三岁小孩,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显得特别尴尬,同场的小朋友都在笑,而我们这些成年人是真笑不出来。

这些强行搞笑的尴尬段子,不仅没有给电影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了,反而和电影想要表达的最后主题起了氛围上的冲突。

前者是幽默轻松,后者是隐忍持重,前者玩砸了,后者还可以,前者一玩砸,和后者就不搭。

一旦搭不上,就是烂电影。

《飞驰人生》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节奏不对,尤其是商业电影节奏一旦不对,就会严重的影响观影感受。

商业电影对电影的节奏要求非常之高,就是要在120分钟之内,完成故事的起承转合。

电影的四分之一处,该是什么就应该是什么,不可或慢或快,慢了就拖沓,快了就跳戏。

《飞驰人生》显然就是慢了,本来就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故事,偏偏要拍成大长片。

故事撑不起内容,就用强行尬演的段子来凑,最终是段子也没演好,故事也没讲好,杂乱无章,不伦不类。

《飞驰人生》故事是顺畅的,之所以感觉节奏慢了,是因为这故事的结构框架不对。

韩寒写的剧本,像他写的小说,随性而来,不理剧本的章法,感觉只要他自己把最后主题表达写出来,就已经算成功了。

《飞驰人生》最后的主题表达是。

“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

我喜欢这个表达,但我不喜欢韩寒表达的方式。电影应该被尊重,已经试了三部了,没有一部好电影。

该收手了,你是个体面的上海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