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要示弱,庄子要自由,孔子强调中庸,韩非:每人都是笑里藏刀

 仁义和善 2021-04-20

无论何时何地、何年何月,生存问题都是每一个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其实何止是人类,生存问题或许是自然万物都必须要考虑的,只不过人类更加有智慧、有思想,在这个问题上思考的也就更加深刻。

老子要示弱,庄子要自由,孔子强调中庸,韩非:每人都是笑里藏刀

其他的像一些动物植物,他们则只具备自然界赋予他们的本能,并没有思想,也没有智慧,或许这就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吧!

那么,人又是如何去考虑生存问题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每个人最终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所以,生存方式的差别就极其之大,对于普通人来讲是这样,对于那些思维独到、思想深刻的学者来讲其实也是这样的。

作为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时期的华夏出了很多的思想家,这些人都对生存问题有过不一样的思考:

老子认为做人就要示弱,刚亡而弱存,作为天下间最为柔弱的水,最柔弱但也是生存的最长久的,天地万物都莫能与之争

所以,做人要示弱,弱小的总比刚强的更能生存。

而庄子则认为要自由,所谓鲲鹏既是鲲鹏,燕雀就是燕雀,让鱼在水里游,鸟在天上飞,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自由的本质,所以,要生存就要自由,不要对其他人横加干涉,希望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这样的生存才有意味。

老子要示弱,庄子要自由,孔子强调中庸,韩非:每人都是笑里藏刀

而孔子的生存方式则是中庸之道,不极端,不高调,凡事都做到恰到好处,文质彬彬,成为君子,他的后人孟子则以为生存要仗义,荀子则认为,生存要自强,毕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并且都讲得头头是道,只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都是更加倾向于理论,其实无论是示弱还是自由,无论是中庸之道、还是自强不息,这多多少少都有些虚无缥缈。

毕竟口号谁都会喊,是说自己不极端就不极端了吗?说自己不高调就不高调了吗?而且自己做到了不极端、不高调,自己做到了自强不息、绝对自由,那么人生就真的完美了吗?好像也不是,毕竟,谁都不能关起门来朝天过,人的一生错综复杂,又经历不同的人和事,要参与不同的群体,而往往这些人和群体才更能决定生存方向。

对于这些生存之道,有一个人通通都不在意,这个人就是韩非,那么,韩非作为主要的生存方式是什么呢?本篇文章我们来重点地关注一下这个问题,来深刻探讨一下,韩非认为生存当中最为主要的手段是什么。

老子要示弱,庄子要自由,孔子强调中庸,韩非:每人都是笑里藏刀

韩非是公认的法家集大成者,不过有意思的是,韩非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得意门生,我们上面说到过荀子的人生态度是自强不息,是自己要凭借自己,这总体上来讲是非常客观,毕竟荀子生逢乱世,又处在战国末年,能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已经非常难得了。

不仅如此,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待也非常乐观,认为,对于自然界,我们与其推崇、羡慕、顺从、赞美,倒不如加以利用,毕竟与天斗其乐无穷。

能够在一个战火连天,可能连生命和温饱都没有办法解决的年代里有这样的态度,荀子也不愧为儒家大师。但是作为荀子的徒弟,韩非对于人生的态度就没有那么乐观了,韩非认为,人的生存是很艰难的;之所以艰难问题不在于天而在于人,尤其是那些生存在身边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可能居心叵测,笑里藏刀。

所以,每个人的生存都如同在丛林当中,无论是贵为君主,还是贱如平民,都有可能随时随地的身首异处。

为了验证这一点,韩非很喜欢讲故事,比如,有一个厨师的故事。

说是有一次晋文公吃饭,可身边的人却端上来了一盘缠有头发的烤肉,晋文公勃然大怒,指责厨师心存不轨,不过,那个厨师却很沉得住气,他说,做了这样的一盘烤肉,他是有罪,而且其罪有三:

第一,刀磨得飞快,却只切开了肉,没有切断头发;第二,用铁签串肉,却只看见了肉,没有看见头发;第三,把肉放在火上烤,却只烤熟了肉,而没有烧掉头,所以他罪该万死。

老子要示弱,庄子要自由,孔子强调中庸,韩非:每人都是笑里藏刀

这番话说得非常有水平,看起来像什么过错都揽在了自己身上,实则却是在向晋文公表示自己是被陷害的,好在晋文公明察秋毫,这位厨师才躲过一劫,但是相比这个厨师,有一位美女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此说是卫国为了和楚国搞好关系,卫襄王送给了楚怀王一位美女,楚怀王对这位美女一见钟情,宠爱有加,当时的王后郑袖也跟她亲如姐妹,郑袖则拿出各种漂亮衣服和奇珍异宝让她挑选,对她比楚怀王对她还要好。

于是,楚怀王很高兴,说郑袖是贤妻良母,是王后的典范,这位美女也非常感动,他认为郑袖是一位好姐姐。

有一天,这位美女询问郑袖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不够好?郑袖说,楚怀王并不怎么喜欢她的鼻子,如果能够遮住鼻子,那么,就会显得更加楚楚动人,这位美女不由分说就相信了郑袖的话,于是一见到楚怀王就用袖子遮住鼻子,楚怀王感到莫名其妙,就询问郑袖缘由,可郑袖却说是因为这位美女嫌弃楚怀王有口臭,所以,才会捂住鼻子,楚怀王一听就生气,直接下令割了这位美女的鼻子。

老子要示弱,庄子要自由,孔子强调中庸,韩非:每人都是笑里藏刀

这只是韩非故事当中的两个案例,真实性难以考证,但这样的故事,韩非却讲了很多很多,无论故事是真是假,却都很能证明韩非的态度,那就是韩非认为人心险恶,认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可怕的动物,做人如果认不清这一点,那么,距离危险也就不遥远了。

也正因如此,像我们上面所说的自由、中庸之道、行侠仗义,这些韩非通通不放在眼,并且认为这些观点都非常虚无缥缈。

他觉得,做人作为重要的一个词叫做防范,防范什么呢?防范身边的人。韩非讲上述的那些故事就是为了论证人心险恶,而这也是韩非对法治青睐有加的原因。

韩非认为,制度从来都不可或缺,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文明,如果没有制度和法律的约束,那么,人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欲望就会不停地陷害他人,毕竟在没有制度和法律的前提下,就算是陷害别人甚至杀死别人也不会受到什么处罚,如此人岂不是就会变本加厉吗?

老子要示弱,庄子要自由,孔子强调中庸,韩非:每人都是笑里藏刀

所以,韩非认为,高压之下才会有良民,人心都是险恶的,就必须要用严酷的法律去杜绝这种险恶,让人们不敢将险恶的用心,用在其他人的身上,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安定。

而且韩非不仅认为人心险恶,更认为大多数社会关系都不可靠,他所处的时代被人们所熟知并且深信不疑的社会关系并不多,最为主要的大概就是儒家体系当中的人际关系了,也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这些关系都是儒家构造思想体系的关键,也是人际社会生存的关键。

但是在韩非眼里,这些重要的人际关系其实都是赤裸裸血淋淋的利害,并没有半点的美丽和温馨,甚至含情脉脉的面纱如果被无情的撕开,露出来的是比普通人更加尔虞我诈的面目,可能巧取豪夺,可能刀光剑影,更可能你死我活。那么韩非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因为韩非认为人性本恶。

对于这一点,韩非说出了人的本能,人不管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在进行选择时都会有取舍,这个取舍的标准都是趋利避害,这是人之常情,当然,并不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趋利避害,有的时候本能会被人际交往当中的感情打败,只不过这样的案例并不多,甚至有的时候,只要利益够大,感情好像也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

老子要示弱,庄子要自由,孔子强调中庸,韩非:每人都是笑里藏刀

比如说,一对夫妻,当有人提出用一元钱换妻子的时,丈夫可能勃然大怒,提出用十万元换妻子的时,丈夫可能会有动摇,但提出用一千万甚至一个亿元去换妻子的时候呢?所以,人在很多时候是靠不住的,在取舍的过程中,趋利避害是本能,而且很不幸的是,这种本能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占据上风。

再比如,一个雇工给地主种地,地主又是送饭,又是给钱,这是因为他爱雇工吗?不是,地主只是希望通过自己这样的行为能够让雇工全力以赴,同样的,雇工之所以全力以赴也不是因为他爱地主,而是希望多吃饭、多拿工钱。

那么,举一反三,一个将军爱自己的将士,只是希望将士能够更加拼命,一个君主爱护自己的臣民,也是希望自己的臣民在上战场时能够不畏惧,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开车铺的、开马铺的都希望人们能够富贵,那么,自己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而开棺材铺的人则希望天天有人死去,这并不是因为前者仁慈后者残忍,这仅是因为没人富贵,车马就卖不掉,没人死亡,棺材也就卖不出,这没有什么仁义、不仁义,道德不道德,只是因为趋利避害。

老子要示弱,庄子要自由,孔子强调中庸,韩非:每人都是笑里藏刀

对于君主父子或者夫妻,这些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尚,他们原本也是没有关系的,就拿君臣来讲,他们之所以能够合作,是因为君主需要臣子的智慧,而臣子则需要君主给他的封赏,因此两个团队才结合在了一起。

但无论是君主还是臣,有害于自己而有利于国家的事情,他们都不会做,同样的,对国家有害对臣子有利的事情,君主不会做。

所以,所谓的君臣关系,不要拿什么仁义道德来讲,说白了就是各自算各自的帐,臣子有功名利禄可图,君主有家国天下可拥,如此两者的关系才能稳固。

又比如说父子关系,如果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儿子还会对父亲孝顺吗?而且养儿本身就是为了防老,这个关系从一开始就带有目的性,就哪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呢?

那么,既然如此,既然没有任何一段关系是靠得住的,人就必须要防范,不防范就会出问题,也就是说,为了生存,防人之心绝不可无。

事实上,韩非把话说的太绝,这其中也有片面的地方,君臣关系不一定都是靠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很多父母养儿也不是为了防老,社会也并没有韩非所说的那么黑暗,他的故事大部分也都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提出来的。

老子要示弱,庄子要自由,孔子强调中庸,韩非:每人都是笑里藏刀

人心确实险恶,有没有险恶到韩非所说的那种程度也很难讲,问题在于,韩非的理论体系却有一个非常深刻而独到的地方,那就是制度比人靠得住。

从表面上看,这个观念好像并没有新奇的地方,可是,制度虽然总是被当做是法家的专利,但,无论是儒家尊重的礼乐,还是墨家尊重的尚同,这其实都是制度,只不过因为儒家和墨家,他们以爱为前提来关照社会。

所以,在道德的基础上,他们的制度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说,只有正人君子才能实施他们的制度,没有其他条件的横加约束,可韩非的制度却适用于全人类,有规则和法律的横加干涉,把人真正的约束在了一条框架之下,他不指望人变好,更不指望人行善,他只防范人们作恶。

毕竟自觉自律的真君子在一个国家内部可能找不出几个人,可是胆敢作奸犯科的人却有很多,因此,严刑峻法比道德教育更加管用,如此一来,韩非也就将整个华夏文明一直信奉的人治变成了法治,而到底是要人治还是要法治,就成为了春秋战国时代最后的争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韩非的生存方式非常的简单粗暴,那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作为人,必须要学会防范身边的人,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翻脸。

老子要示弱,庄子要自由,孔子强调中庸,韩非:每人都是笑里藏刀

一个看上去哪哪都好的人,可能笑里藏刀,一个你一直信赖的朋友,可能会给你致命一击,人性本身就是邪恶的,既然邪恶,就不要指望别人善,不要指望别人道德,更不要指望别人对自己好,想要生存下去,想要更好地保证自己的生活空间,那么,就必须学会防范,学会保护自己。

之后韩非由人推及到国家,认为一个国家也需要防范,毕竟真正的君子圣人都是少数的,这些人自己就有自己的底线,不需要其他规则的约束,同时坏人又是很多的,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就必须防范这些坏人做坏事,防范他们破坏社会的和谐和安定,防范他们侵犯别人的正当合法权益。

那么,就需要有法律,就需要有规则,就需要有硬性制度的约束,而这也就是韩非的法治,更是韩非思想中最为深刻独到的地方。

老子要示弱,庄子要自由,孔子强调中庸,韩非:每人都是笑里藏刀

虽然时至今日,人们对于法家的种种行为和理论都有质疑的声音,认为他们的方式方法太过于粗暴,更加忽略的人的重要性,实际上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虽然没有问题,但是一个国家,每个人也必须要拥有底线,对于在底线之上的人和事可以用道德去约束。

可是在底线之下也必须有一个规则,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如此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公平,才能够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