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腹式呼吸法”及其养生作用

 wujingsha 2021-04-20

身心性
修身智慧,修心智慧,投资智慧
公众号

打太极拳要达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少滞”的功夫,就必须掌握“逆腹式呼吸法”。这是一把打开内功之门的钥匙。

图片

何谓“逆腹式呼吸法”?

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为变容呼吸。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横隔肌随之收缩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横隔肌上升还原,使腹腔容积变大。与之对称的是顺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作等容呼吸。

逆腹式呼吸法在呼吸时改变腹腔容积,而使腹腔改变的内容物又不是吸人或呼出的空气,而是另外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内气”。所以,逆腹式呼吸法在名称上是一种呼吸空气的“方式”,实质上则是内气的“呼吸”(升降、鼓荡)。

逆腹式呼吸法,不是说说就能学会的,必须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开始练习时,按照说明“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所谓“隆起”,主要是意想)。

很明显这是一种随着呼吸进行的“腹肌运动”。这样的运动,带有“鼓努为力”的味道,并不符合内气升降以意领气的要求,但是又不得不这样照着做,否则就难以入门。

所以一方面要“鼓努为力”,一方面又要尽量用意不用力,逐渐使用力减少、用意增加,从而达到掌握“逆腹式呼吸法”的目的。

另一种传统的方法是“气沉丹田”。通过正确掌握气沉丹田,达到“逆腹式呼吸”,即内气升降的方法。

图片

任脉:从下颌的承浆穴到下体的会阴穴

图片

督脉:从口部的龈交穴到背部最下的长强穴

怎样正确掌握“气沉丹田”呢?

在行拳中,随着拳势的开合,配以开吸合呼。呼气时意想有“气”沿任脉沉人丹田;吸气时,丹田气经会阴上升命门,或者吸气时暂不加意念。气沉丹田不是死沉,而是一个活的行气过程,即随着呼气意想内气向丹田松沉的过程。有下沉必有上升,久之得气,自然明白。

有人认为腹式呼吸是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强调自然配合为好。窃以为听任自然,会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多花时间,甚或白费功夫。好在有“气沉丹田”的练法可加以弥补,只要气沉丹田得当,就可掌握逆腹式呼吸。然而得法还须明理。

逆腹式呼吸法的实质,是借助口鼻呼吸,以意念、拳势为导引,结合放松的气功态,来推动内气的升降、鼓荡,达到拳论所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气遍身躯不少滞”。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放松”这一窍门。拳家有言:“只要一松,气就能通。”所以,行拳走架的一举一动,都不能忘记“放松”与“行气”的结合,也是“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实践。

图片

“逆腹式呼吸”的养生作用

人体的背部、胸、肋等部位,自动活动的范围极少,通过太极拳锻炼配合逆腹式深呼吸能获得良好的自我按摩能使整个椎柱、肌肉、胸腹内脏全部得到锻炼。 

吸气时,小腹内收横隔膜上升,带动了体内脏腑上升,胸肋扩张背部肌肉群有绷紧之感,胸椎略有下移;呼气时,小腹隆起横隔膜下降,推动体内脏腑下移,胸肋下沉,大椎上拨,胸背部各大肌肉群下沉,身躯对拉拔出,使胸、背、腹、腰均受到有效的按摩。

从中医经络学角度来分析,人体胸、背部有100多个穴位,背部中线离开一寸半两侧,是十二脏腑的重要穴位,背俞穴所在之处,又是人体气血的总汇。

练太极拳时结合深呼吸,牵动椎柱上拔下移,肌肉下沉上绷的对拉运动,使背部的要穴受到柔和的按摩,不但能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能使人体肾气饱满精气旺盛、内气充足。

肾为生命之源泉,肾气足气血经络则通畅、五脏六腑得以调养,身体的免疫功能增强,防止气血亏损,从而起到扶正抑邪、平衡阴阳,能抗老益寿。这种锻炼方法既继承了古老传统的优秀练法,又符合现代体育科学的人体生理规律。

中财号
中财号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