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工地挖出一墓,墓主是苏禄可汗孙子,却因墓志铭引发专家发笑

 老徐趣读历史 2021-04-20

中国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曾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立都,比如西周、秦、东汉、隋、唐等,美媒评选为世界十大古都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大唐在西安建都后,从唐李世民到李隆基,这些皇帝都是极有包容心的,对少数民族也很有容人之量,所以唐太宗就被少数民族称赞是“天可汗”。

西安工地挖出一墓,墓主是苏禄可汗孙子,却因墓志铭引发专家发笑

唐朝皇帝厚待少数民族,所以很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了愿意在长安安家生活,并最终死于长安、葬于长安。近些年来,专家在西安周边就经常发现一些古少数民族的墓葬,由此可见唐朝皇帝对四周少数民族开放包容的心态。

前些年,西安一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发现座墓葬,考古专家从中清理出了十几座隋唐时期的墓葬,不过可惜专家来晚一步,这些墓都被盗墓贼给洗劫,没什么考古价值。不过一座编号为6的唐墓则保存完好,虽然没出土什么有价值的文物,不过专家发现了块墓志铭。

西安工地挖出一墓,墓主是苏禄可汗孙子,却因墓志铭引发专家发笑

这块墓志铭顶部刻有“唐故突骑施王子志铭”9个大字,说明此墓是唐时时期少数民族突骑施王子墓。通过对墓志铭的解读,墓主是突骑施部落施奉德可汗王的儿子。公元718年,首领苏禄自立为可汗,想称霸西域地区,唐玄宗想跟他结盟,于是将阿史那怀道之女封为唐交河公主,嫁给苏禄可汗。此墓的墓主也就是苏禄可汗的孙子。

那么苏禄可汗的孙子怎么会葬在长安?原因很简单,就是“少自绝域质于京师”。这位王子虽身份尊贵,可是不太得可汗的喜欢,所以从小就被送到京城当了人质。其实这种事在古代是很常见的,一些诸侯或者少数民族为表忠心,就送自己的儿子到皇帝跟前当“人质”。

西安工地挖出一墓,墓主是苏禄可汗孙子,却因墓志铭引发专家发笑

关于这座墓志铭,专家认为非常有考古价值,比如可以以此研究唐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等等。此外,关于这块墓志铭,专家还提到了一件趣事:从墓志铭上记载,这位质子的名字竟和千年后的清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年号相同,都叫“光绪”。

专家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后,忍不住大笑,吐槽这位做了一生傀儡的皇帝,连年号都是抄古人的,当时的清朝大臣也是够愚笨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