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善与恶

 冬歌文苑 2021-04-21

善与恶

——阴阳思辨系列随笔之三

艾平||湖南

善与恶是人性不同的两面。善者,顺理也;恶者,违理也。如果用接地气一点的话来表述,善指的是好人好事,恶指的是坏人坏事。

长期以来,本善论和本恶论争论不休。本善论认为,人生来本性都是善艮的,只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的人才慢慢变坏的。《三字经》的首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这个意思。而本恶论认为,人生来就自带邪恶,需要用一生来审视自己。《圣经》则进一步解释说,自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之命在伊甸园偷吃了善恶之树上的果实、窃取了上帝才具有的辨别善恶的能力之后,人类就犯下了“原罪”。所以,人们必须每周都去教堂做礼拜,向万能的主忏悔自己的罪过。而儒家既不赞成本善,也不认同本恶,而是独创性地提出了“人性向善“的理念。儒家主张人生来只具备向善的趋势和愿望,至于能否达到善的标准,取决于后天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儒家重视对主观世界进行自我改造的积极作用,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见,儒家学说确实可以经世致用。

诵读古代先贤留下的许多名句,能够真切地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从而为我们惩恶扬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比如《周易》有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传》也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样的警句;“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出自《左传》;《礼记》亦有“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精辟见解;孟子更是说出了“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还有大家经常引用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诸于《三国志》,原是蜀汉皇帝刘备临终前嘱儿子刘禅的话,只可惜不争气的儿子并未领会老子的用心良苦。

现实生活中一直存有偏见,并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为其理论依据,觉得做老实人做好人太吃亏,做善事等同于缺心眼。可是,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到底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答案是肯定的,还是好人更多。因此,我们还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好人,坚持不懈地做好事。只有这样,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日子才会越过越幸福。真正的问题在于,恶人并不会把那个“恶”字写在自己脸上,更常见的场合都是以“善”的面目出现,这就是广受诟病的“伪善”。

在一些怀旧题材的影视剧中,常有对大反派人物的精细刻画。譬如某大家族的长老,开始时均以“大善人’的面目出观,平时修桥补路积德行善,倘若遇上灾荒之年不忘仗义疏财,放粮赈济乡亲。而一旦有人触犯族规,挑战他们的权威,他们就会立即撕下虚伪的面具,显露其残忍的本性,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当年日本关东军侵占我国东三省,扶持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他们一面血腥镇压抗联军民的反抗,一面加紧殖民统绐。他们卖力鼓吹“日满亲善”,扶植亲日傀儡,在学校开设日语课,有时也不忘给那些小孩子一点小恩小惠,其险恶用心无非是妄图奴化东北人民。

再看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一门心思念起了“美国优先”的歪经,肆意践踏国际准则和公平正义,一不高兴就退“群”,一言不爽就毁“约”。其伪善的面孔暴露无遗,其国家信誉成了皱巴巴臭哄哄的尿不湿。反观中国秉持“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寻求互利共赢,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伪善”固然不可取,而要做刭“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也决非易事。我们也不必过于纠结,世界潮流浩荡荡,阴霾终究被睛空所代替。

正所谓:好事坏事终成往事,善人恶人皆为故人,爱过恨过都是经过。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图片

张爱平,笔名艾平,《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著有诗集《缤纷四季》和长篇小说《猎猎南来风》,在纸媒和网络发文超80万字。现阶段坚持散文与小说双线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