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太太诉说家史(2)

 砥名图书馆 2021-04-21

1945年,老太太嫁给徐家,开始了小心翼翼的小媳妇儿的生活。老太太讲,结婚当天,夫妻俩盖着新被褥独立居住,没过几天,新被褥还给了我父亲的表哥,我奶奶也回到这件十平米以内的小屋。一家三口同居在一个屋檐下,喘口大气,老奶奶都能听到,这样的日子维持了很多年。

那时,我父亲21岁,是家里的独子。我奶奶在我父亲14岁时守寡,从北京回到娘家,从此住在于场下坡(天津市河北区),和她的哥哥(我父亲的舅舅)住在一个院子里。我父母的媒人,就是我父亲的舅舅家的表姐,结婚时借的新被褥都是我父亲表哥的。

老太太经常说,那时,表姐在一家麻袋铺工作,经常能从单位带一些缝麻袋的零活,发给各位在家闲在的妇女,挣钱养家,我奶奶就靠着这些零活贴补家用。

那时,我父亲在一家意大利人开办的出版社做活字排版印刷,收入不错。日本投降以后,外国人开始撤离天津,这家印刷公司,也遇到了经营困境,慢慢的就关闭了。我父亲辗转来到北京打工,因为思家心切,这时,恰巧老太太生病,我父亲没在北京几个月,就又回到天津。

老太太病的不轻,看了许多医生,不见起色,很多医生都不看好,不给医治。苍天有眼,终于有一个好心的邻居,从一个老中医那里,讨来了一个偏方,要到北京去买衣服成药,也许有救。多方打听,得知,这个中药,不零卖,需要二十大洋买一料才行。家里没钱,也就作罢。好巧不巧,奶奶在缝麻袋的姐儿们中提起此事,有一个姓何的大姨,也和老太太的病症相似,她从北京买过此药,吃了一半,病就好了,她的家中还有半料成品中药。但是,十个大洋,家里还是拿不出。1946年底,国内战争正酣,各方都需要士兵,国民党在抓壮丁,有一家人,不想自己的孩子去当兵,愿意出十块大洋找一个人代替自己的孩子去当兵。为了给老太太治病,我的父亲就去当兵,换来十块大洋,给老太太买药治病。天道昭彰,老太太吃了药以后,病情好转,把药全部吃完以后,慢慢的就痊愈了。

1948年,我父亲随军起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我父亲复员回津。

1952年我姐姐出生。1953年,我大哥出生,1958年,我二哥出生。1962年,我奶奶因病去世,同年,我出生。1968年我大姐上山下乡,去了黑龙江建设兵团。1969年,我妹妹出生,弥补了老太太思念下乡女儿之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