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得不知道的励志成语故事,用成语打开孩子热爱阅读的大门

 华教数媒一小兵 2021-04-21

“成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精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语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学习成语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果孩子有一定的成语储备,写作时就会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若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学成语,平均每天学一个成语故事,小学毕业时即可掌握3000个成语。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远远超过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成语掌握水平。成语背后的故事不仅有助于孩子增加写作素材,也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今天,和大家分享10个励志成语故事,希冀用成语打开孩子热爱阅读的大门,让孩子在阅读中汲取下笔成文的力量。



01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举起义旗,反抗秦二世暴政。

一次,项羽率领他的全部人马,前去巨鹿营救被三十万秦军包围的赵国。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善于用兵的项羽想到自己的兵力并不太多,而秦军兵强马壮,接下来的战斗必将是一场恶战。怎么才能激发楚军的士气,让士兵们能以一当十,打败强敌呢?项羽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准备开战前,项羽先让士兵们都饱饱地吃了一顿饭,还命令每个士兵只需带够三天吃的干粮,其余的全部扔掉。然后,项羽又传下命令,把部队渡河时所乘坐的船只,全部凿穿了沉入河里;再把部队做饭、烧水用的锅,全部砸个粉碎,一个也不留。最后,他还让人把部队里所有的帐篷也全部烧毁了,一个不留。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个办法告诉他所带领的楚军,他们这次迎战敌军是没有任何退路的,奋力进攻尚能求得一线生机,后退就只会落得死无葬身之地。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士气高昂,以一当十,每个士兵都奋力冲向敌阵,呐喊声惊天动地。经过和敌人长时间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被俘,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无还手之力。仅仅过了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通过这一仗,项羽率领的楚军骁勇善战的名声传遍天下,项羽也成了人人敬仰的大英雄。

后来,成语“破釜沉舟”就被用来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02
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

“悬梁”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一个名叫孙敬的贤士身上。他求学时认真钻研,经常废寝忘食地读书。每当读书至深夜实在太困,他就找根长绳子,一头悬在书桌正对着的房梁上,另外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拉紧绳子。当他读书读累了,忍不住低头想打瞌睡的时候,绳子就拉得更紧,头皮一疼,他就清醒了。最后他终于苦读有成。

另一个故事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苏秦身上。苏秦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日夜苦读不辍。为了让自己不会睡过去,他就在自己很困的时候用一把锥子,刺一下自己的大腿,用疼痛的感觉瞬间刺激自己的神经,使自己打起精神来继续全神贯注地读书。有时太困了,他就一次一次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那鲜血竟然从大腿一直流到了脚上。后来,他周游列国,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悬梁刺股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学子们都相信只要刻苦努力,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所收获。不过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劳逸结合的。后来,“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就被用来比喻废寝忘食勤奋地刻苦学习。



03
闻鸡起舞



祖逖是晋朝有名的大将军,他青少年时代刻苦学习、坚持习武、忠心报国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祖逖小时候不爱读书也懒得习武,整天只喜欢到处游玩。但是随着一年年长大,少年时代的祖逖看到国家衰落,连年战乱,老百姓无衣无食,生活困苦,内心受到巨大的触动。他非常想为国家和百姓做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于是祖逖开始发奋读书,每天从书中汲取丰富的知识。

他还跑到当时的都城洛阳,向有学问的人请教。认识他的人都说:“这个少年将来一定会是国家的栋梁。”祖逖二十四岁的时候,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但他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就没有答应,而是继续努力读书。

祖逖有个好朋友叫刘琨,他和祖逖一样,都希望早日平定战乱,让国家强大起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两个人每次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都会不知不觉谈到很晚,就在一张床上休息。第二天早上,他们又会一起练剑习武,为将来报效祖国做好准备。一天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鸡叫声,便爬起来对刘琨说:“公鸡在叫我们起床,现在就去练剑怎么样?”刘琨欣然同意了。从此以后,祖逖和刘琨约定,每天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冬,从来没有间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后来都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发。



04
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没有钱上学读书。从军后,他虽然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没有文化,不能把战斗经验总结并记录下来。

有一天,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长自己的才干。”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我年轻时就读过许多书,掌权以来又读了许多历史书和兵书,得到的帮助真是太大了。你很聪明,更应该读些书。”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用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刻,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儿书。”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坚持不懈。这样他的见解也越来越精辟,有时连那些学识渊博的人也自叹不如。

成语“手不释卷”就是用来指书本不离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



05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夫妇二人都被抓到吴国当人质。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就派他去马棚喂马,每天做奴仆才做的工作,吃粗劣的食物,穿粗布衣服,睡在马棚的柴草垛里。勾践自从当了俘虏,一直为自己以前只图享受没有治理好国家而感到自责。他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非常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勾践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勾践回国后拒绝一切享乐,他和妻子每天吃粗糙的食物,穿和老百姓一样的粗布衣服,睡在很不舒服的硬床上。他决心和越国人民一起奋发图强,增强越国的国力,争取早日打败吴国,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还在床前吊一颗苦胆,每天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

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让人民都能安居乐业,越国因此连年丰收。越王勾践还给士兵添置最精良的武器和铠甲,大大增强了越军的战斗力,越军的士气空前高涨。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大举进攻吴国,并且取得了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地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军又乘胜进军中原,让越国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06
愚公移山


 

相传古时候有位老人,名叫愚公。他家的大门朝南,正面对着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这两座山正堵在愚公家门口,愚公家里的人如果要到豫州去,就得绕许多路才行。

年近九十岁的愚公召集家人商量,说:“我要和你们一起尽最大的努力,挖平这两座大山,以便直通豫州,你们看怎么样?”家人纷纷表示同意。只有愚公的妻子表示怀疑,说:“按你的力量,连座小山丘都搬不了,何况是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还有,石块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家纷纷说:“没关系,泥土和石块可以挑到渤海边上去。”

于是愚公领着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开山石,铲下泥土,装进箩筐,然后挑到渤海边上。他有一位邻居是个寡妇,有一个刚刚换牙的小儿子,看到愚公一家干得热闹,也跟在母亲后面蹦蹦跳跳地帮着一起装泥土。转眼之间,他们已经干了整整一年。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头听说了这件事,特地跑来观看,一看就哈哈大笑起来,对愚公说:“算了吧,你们这样干太愚蠢了!你已经是风烛残年啦,连大山的毫毛都动不了一根!”愚公叹了口气说:“你呀,简直可以说是顽固不化!我年纪大有什么关系呢?我死了以后有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不会再增高了,只要一点一点地挖下去,终有一天会挖平的。”智叟没想到愚公会说出这样一番道理,不禁张口结舌,无话可说。

后用“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借指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畏艰难险阻。



07
凿壁偷光



匡衡,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匡衡家里世代都是务农的穷苦农户,没有一个读书人。由于家境贫寒,匡衡年少时不得不给人家帮工换取读书所需的费用。虽然生活困苦,但匡衡学习却异常勤奋,想尽办法找书来读。匡衡家所在的乡里有个大富户,家里很有钱,也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请求做帮工。但是匡衡却不要工钱,只求能借阅富户家的藏书。富户家的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小匡衡回答说:“我家里贫穷买不起书,我希望能把您家的所有藏书都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这个少年好学的精神感动,大方地把家里的书都借给他看。匡衡家中穷,没有钱买晚上用的灯油。匡衡的邻居家有油灯,小匡衡就求邻居允许他把墙壁凿一个洞引出一缕光亮过来,借着这点光亮他就可以在晚上读书了。邻居知道小匡衡家贫,每天白天都要做工糊口,只有晚上的一点空闲时间可以用来学习,所以大方地答应了匡衡的请求。

很多年后,匡衡果然成了西汉的大学问家。匡衡尤其善于讲解《诗经》,当时的人们还为他编了一首歌谣:“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衡来。匡衡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据说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

“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虽然家贫,但是勤学苦读。



08
磨杵成针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他的代表作《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在后世传播很广。不过,传说李白小的时候,可是个很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很难学明白,李白一读起来就犯困,自然更不愿意学了,所以他一抓住机会,就偷跑出学堂去玩。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小河边去玩。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河边的一块大石旁,正在石头上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李白好奇地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没有抬头,她一边磨一边回答。“磨针?把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 李白脱口而出。而老婆婆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 铁棒虽粗,可架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震动,很有感触。他心想:是呀,做事只要 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

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诗人。

“磨杵成针”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毅力,下苦功,长期不懈地付出努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做出成绩。



09
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乐于助人。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多难他都努力办到。大家都喜欢他。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便下令通缉季布。

很多季布以前帮助过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逃到山东一户姓朱的人家当帮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才明白不可心胸狭窄,要用季布的才能为汉朝尽力,于是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为郎中,不久又改封为河东郡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阴沉着脸,准备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鞠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便留下他住了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钱。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一诺千金”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形容说话算数,讲信用。



10
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若把汉语言文化比作光彩夺目的皇冠,
成语就是这皇冠上璀璨的宝石。
成语故事凝聚着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
通过成语故事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智慧和历久弥新的语言魅力。
今天分享的10个励志成语故事,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打开孩子学成语、热爱阅读的大门。
成语作为经典的写作素材,
对孩子写作能力的提升不言而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