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应用案例故事——明英宗妄动开战端    土木堡之变做俘虏

 天下任我行之由 2021-04-21


       明英宗妄动开战端  土木堡之变做俘虏 

       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敌人,也要了解自己。这是孙子兵法的精髓之一。今天咱们讲的一个故事就是典型的不知己,不知彼,狂妄开启战端,导致一场大败,整个王朝由盛转衰。这就是发生在明朝中期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有明一朝,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百姓起家,在元朝末年的血雨腥风中逐渐成为一方豪杰,最后打败各路豪杰,把占领中原近百年的蒙元驱逐,恢复华夏,建立大明王朝。明初的几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自然是一代雄主,成祖 朱棣从他开始,天子守国门,迁都在北京,他与北方草原民族数次大战,导致蒙元势力衰减,内部不断分裂,对大明的威胁减弱。第五代皇帝宣宗朱瞻基,年少时就被祖父成祖朱棣带的身边,甚至朱棣远征漠北的时候也带着这位圣孙,教导如何领兵打仗,所以,这位守成君王,开创了仁宣之治。明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万国来朝。可惜,这位太平天子仅仅在位10年,在38岁时英年早逝。更可惜的是他的儿子,英宗朱祁镇长在深宫,不知民间疾苦,9岁登基当了皇帝,朝政有祖母张氏主持,有贤臣辅佐,继续执行宣宗时期的各项政策,社会民生都也在发展。可是,生在帝王家,长在深宫里的小皇帝,只有太监是他的玩伴,他信任太监王振,依赖王振。到20岁亲政时,仍然事事都依靠王振。太皇太后张氏在的时候,王振不敢擅权弄事,张氏故去,辅政的三位老臣先后退休,这王振利用皇帝的信任,开始在朝廷内遍植党羽,明朝太监专权从这时开始。

       当时大明朝廷宦官专权,胆大妄为到什么程度呢?咱们先说一个后来也要出场的人物,一个是太监喜宁 ,一位是英国公张辅 ,事情发生在土木堡之变的前两年。太监喜宁也深受明英宗的信任,喜宁看中了辅国公张辅家的一处田宅院子,就想抢占去,他的弟弟喜胜带着自净奴就去拆这处院子,自净奴就是净身了,但没法进入宫廷服务,就在权贵家当奴仆的人,喜胜强拆,自然和佃户发生殴斗,打死孕妇,一尸两命。张辅到司法部门提告,喜宁反咬张辅也蓄养自净奴。

      司法部门谁也不敢得罪, 问题上交到皇帝圣裁。英宗竟然拉偏架,他赦免喜宁,让喜胜花钱赎罪,直接行凶的家奴边地充军;张辅家的自净奴也被充军。位极人臣,四朝勋贵,托孤大臣,曾是成祖朱棣手下战力第一的大将,远征安南,让安南人臣服的军神啊,从此只能多次任奴欺凌,忍气吞声的避祸。大明朝廷,太监专权,在事变之前已经是这般地步了。英宗称呼太监王振,叫王先生,喜宁只是巴结王振的奴才,张辅已经连奴才的奴才都惹不起了,谁还能去制止王振的胡作非为呢?这是明朝当时朝堂的境况,已经不是雄主朱棣时的样子了,甚至不是太平天子宣德皇帝朱瞻基时的样子了。

      明朝的军队怎么样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先后建了三大营,皇帝直接节制,对外可以守国门,对内可以震慑藩王,明朝初期几十年一直是最强战力的军队。前面提到的张辅在征讨安南时,发现安南火器使用的优点,用降将在工部任职,建成专门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加上五军营的重装步兵,三千营的机动骑兵部队,明朝初年就是靠三大营把蒙元势力逐出漠北,直接导致他们分裂成了几个部落,势力衰弱。可是,有史料表明,就是这么一只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在英宗时期开始变得涣散。首先,三大营的指挥权被宦官集团把持,镇守内臣,也就是太监做监军,掌管三大营各部的日常事务。这些人不懂军事,不会练兵,但是他们擅长把营中精壮兵士派去垦荒,或者去自己田地去劳作,给自己干活、种田赚银子,名曰太祖旧制屯田。钱,按照亲疏远近私分。大营里留的是老弱充样子。你想,军队战时能战,靠的是平时训练,技能阵法,都是要反复练习,才能在战时发挥作用啊。这些太监监军们掌握基层军官的晋升大权,往往安插自己的亲信进入军队镀金,升迁还很快,而真正能打仗会练兵的既没有指挥权,也没有升迁的机会。三大营的基层军官管制体系已经在崩溃边缘。

       塞外的蒙元势力在被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前后几十年的打击下,蒙元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 。成祖朱棣用了14年,先后五次征讨塞北,重创鞑靼和瓦剌。鞑靼和瓦剌也都表面上臣服明朝。后来,瓦剌打败鞑靼,并吞其各部落的人马,瓦剌太师也先在英宗时期统一各部,逐渐强大起来。英宗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也先派遣使臣2000多人到明朝朝贡,要求赏赐。那时候,明朝的朝贡体系就是一种贸易方式,边陲少数民族来中原王朝朝贡,带着各种产品,名义是给皇帝进贡,实际上是等着皇帝的赏赐,而一般来说皇帝的赏赐会远远大于朝贡的价值,这样朝贡者得到实惠,赏赐者得到万国来朝的面子,皆大欢喜。

       可是,这次来的人多了,据说还谎报多出一千人,掌权的王振又很吝啬,他不准瓦剌提出赏赐要求,还价直接砍掉五分之四,这次朝贡让没有占到便宜的瓦剌太师也先极为恼怒。开始调集人马,兵分四路攻掠明朝的边境城市。也先亲自带兵攻击大同,大同守将吴浩战死,大同丢失的战报就传到北京城。

       明英宗此时已经23岁,面对战报一筹莫展,问王振该怎么办。王振说,不就是几个瓦剌骑兵么,何足挂齿,皇帝御驾亲征,瓦剌兵一听说不就望风而逃了么。英宗看王振说的如此轻松,竟然就觉得这事应该是很轻松就搞定了,想象一下父祖都曾御驾亲征塞外,认为自己亲征也一定是出师必捷。皇帝决定御驾亲征,三天后出发。可是明朝的大臣们可不这么想,兵部和吏部的主官都纷纷劝谏,三天?三个月准备也不一定可以啊。结果英宗不听,一意孤行,劝谏者治罪,结果朝堂再无反对声音。

        这年七月,英宗和王振带着调集的大军出发,出居庸关往西开拔,号称五十万,实际估计有30到35万人。王振对待军国大事极为儿戏,出征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本就没有细致周密的筹划,就仓促出发。进入山区后士兵又冷又饿,物资和粮食的保障根本没有提前进行,兵士没有准备秋衣,苦不堪言。而瓦剌听说明朝皇帝亲征,他们就先撤退,观察明军的态势,准备诱敌深入。而王振听说瓦剌有撤军退却的迹象,就跟皇帝说是天威所致,瓦剌已经害怕的撤军了。王振以为瓦剌军撤退,也就就坡下驴,宣称获胜,班师回朝。

       可是,这问题就出在回去的线路上了。明军应该按计划原路返回,从大同经宣化,过土木堡,经怀来城,入长城的居庸关,这就回到北京,当年成祖朱棣出征塞外就是这个线路。不知怎么搞的,从大同出来,传令皇帝要途经蔚州,军队就来了一个右转弯,往南奔蔚县去了。可是刚走了40多里,军令又变了,要军队改向东行,往宣府方向走。原来,问题出在王振身上,他想让皇帝路过他的家乡,也让家乡人看到他的地位和权势。可是走了一段路,他想到这几十万大军,去他家乡,他在老家田地众多,万一人马踩踏他的田宅,那可就不好了。他就又去改变皇帝的心意,皇帝对王振言听计从,就发生了这样的一日之内军令多变的事情。其实有人建议皇帝,此时明军就奔蔚县走,然后入长城紫荆关,就安全了。而且也不绕路。可是,年轻的皇帝可能觉得不按照成祖的胜利路线回京,那多没面子啊。还是命令明军绕路回宣府,按原路回京。军国大事,就这么折腾了几天时间,前进速度缓慢,粮草也跟不上,士兵饥寒交迫,怨声载道。可是,瓦剌大汗也先可没闲着,当他发现明军兜了个大圈子,他可就有时间直接追击到明军了。他带着兵马,马不停蹄地去追杀过去。

       明军经过宣府,在土木堡,可是瓦剌也先的骑兵先头部队也追上了,明军拼死抵抗,算是稳定了战线。这时有大臣趁天色上没有黑,建议皇帝立即再走二十多里就可以入怀来城,王振不准,因为他有一千多车的财物没到,没经过勘查就决定土木堡的高地扎营等候。还有大臣苦劝皇帝,敌酋大部队还没到达,皇帝立即轻车简从,快速前往居庸关,以保万全,王振还是不准。在土木堡耗掉2天,也先大军到达,而土木堡扎营的地点,没有水源。挖地数丈不得水,全军人马饥渴了2天,战斗力几乎丧失。也先大军看到明军人数上占优势,假意派使者谈判讲和,皇帝和王振竟然信以为真,命令移营取水。结果全军松懈,争相去附近小河取水,也先一看明军营寨混乱,发动攻击,可怜明军几十万人被分割数段,失去有效的指挥,一些将领和士兵逃散,部分将领只能各自为战。护卫将军樊忠眼看明军全军覆没,怒发冲冠,大呼我为天下诛此贼,以锤击杀王振,而皇帝只是瑟瑟发抖的坐在地上,束手待擒。

       土木堡一战,大明开国积攒了近百年的军事家底打光了。三大营全军覆灭,随皇帝出行的文武官员,勋贵武将大部分殉国,前文提到的张辅已经七十多岁了,护卫将军樊忠都战死疆场。而且皇帝被敌国俘虏,造成一些系列的内部政治问题,勋贵武将阶层从此几乎再无实力可以影响朝局,无法平衡文官阶层和宦官,皇帝只能更加依靠宦官奴才去平衡文官集团,这为后来的变乱埋下祸根。

      这场惨败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就在于皇帝年少毫无治国经验,加上宦官王振也是宵小之徒,善于专权敛财。明朝前几代皇帝文治武功,国家实力完全在瓦剌之上。即使明朝实力强大,敌人也不一定望风而逃。他们对自己的实力盲目乐观,战争准备仓促,后勤补给根本没有周密布置,行军时军令朝令夕改如同儿戏,而对敌人的变化根本没有详尽的了解,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明朝君臣对自己的优势过分自信,对自己的劣势根本就不了解,对敌人的变化也根本不了解,这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

      知己知彼,是孙子兵法中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孙子兵法的精华内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学习前人智慧,精彩自己人生,咱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