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不可或缺之“厚”

 桑葚三味 2021-04-21

亲爱的欢乐:

有朋友对我说,我给你们写这么多信,一是因为我喜欢写,二是因为我有东西写。其实,在给你们写这些信之前,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东西好写。但写信这件事,促使我去努力回忆、反思、总结、提炼……于是,30多年的人生故事,就像一个个冬眠动物,渐次苏醒,从一个个被遗忘的树洞里钻了出来。也像牛的反刍,写得久了,就在貌似平淡的生活中咀嚼出了越来越多的味道。

捷克裔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1984年出版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因此,在昆德拉看来,“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很快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紧接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也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我想,“轻”和“重”,其实是生命的一体两面,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状态的不同诠释。

对你们来说,“轻”和“重”的话题,或许还有些深奥。今天,我想先和你们聊聊关于生命之“厚”的话题吧。

孩子,许多次,你们问我:“人为什么会死?每个人都会死吗?”是啊,任何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死亡,是任何一个生命的最终结局。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且无法由我们自己决定,然而,生命的“厚度”可以无限,且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在前不久写给你们的《把喜欢沉淀为信念》的信中,我说:“生命,或许不会因为这份喜欢而延长长度,但一定可以因此而增加厚度。”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厚度”?我想到了两个字——体验。一切体验,都是经历。一切经历,都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一个人的生命“厚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生命质量。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星空,比星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真的比星空和海洋更浩瀚吗?不一定。很多时候,我们一边嘲笑着“井底之蛙”,一边不知不觉充当着“井底之蛙”。让心灵比星空和海洋更浩瀚,或许需要我们一辈子的努力。

有很多事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如说,星空,大海,到底有多大?没有亲眼见过,真的无从想象。

在新昌山城出生、长大的我,高中毕业之前,除了去过上海的外滩,看到过大海的一丁点影子,并没有看见过真正的大海。在新昌,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山。目光的尽头,还是山。山后,也还是山,真是走不出的大山。于是,听说大海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海的尽头还是海,没有山,我就无法想象,十分想不通,怎么可能尽头没有山呢?

直到我20岁那年,去厦门读大学,才在厦门第一次看到了海。才真的相信,原来,真的有尽头没有山的风景。赤脚漫步海滩,海天的剪刀剪断了我凝望的视线。海在天空下大幅地、悄悄地摆荡着、叹息着,锲而不舍地讲述着宇宙洪荒、生命的开始与终结、存在与凋落。

诗人余光中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徘徊在潮来潮去的海峡,追不尽生生死死的浪花,开开落落在顽石的绝壁,永恒,刹那,刹那,永恒,思亲如海渺无涯。”

在厦大校园里学历史,在厦大校园外看大海,渐渐觉得,岁月和大海都是伟大的。前者无始无终,后者无边无际。所谓沧海人生,就是茫茫无际的大海,漂泊无定的人生。如果说我比同龄人更早熟些,或许就是受了大海的影响。四年的海边生活,让我明白,悲欢如尘沙,得失如草芥,人生如过客,唯大海永存。

除了大海,璀璨的星空,也给了我心灵的震撼。

小时候的夏夜,仰躺在阳台上的长条板凳上,手里摇着蒲扇,两眼望着天空,试图找出银河两端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却总是徒劳。一直觉得自己的地理课没学好,脑中的天文知识一片空白,永远分不清大熊座和小熊座谁是谁,也记不住猎户座和天蝎座到底长啥样。所以,任何星座在我眼里,都是一样一样的。

长大后,小时候看星空的记忆似乎已离我们远去。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已经没有星空,取而代之的,是永远闪烁的霓虹灯。当我给你们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时,我在心里感叹,你们其实没有看到过哪些真正的亮晶晶的小星星啊。

直到某年夏天,我去了新疆的喀纳斯。在喀纳斯最让我激动的,不是那些在俄罗斯油画里曾见过的木楞屋和西伯利亚冷杉风景,也不是久负盛名的神秘的喀纳斯湖,而是深夜头顶上那片璀璨的星空。 

我清晰地记得,那晚,空旷,宁静。喀纳斯昼夜温差大,即使在夏天,入夜后也颇有凉意。我洗完澡,把行李箱里厚一点的衣服都裹在身上,和朋友到空地上去看梦寐以求的星空。一出房间,我们都惊呆了!我看到了无数像钻石一样发出璀璨光芒的星星,就在我的头顶,且似乎触手可及。脑海里顿时蹦出了诗仙李白的“手可摘星辰”和诗圣杜甫的“星垂平野阔”。这,绝对是我这辈子到目前为止亲眼看到的最壮观的星空!那气势,是压倒一切,震撼心灵的。

夜寒切肤,没有风,也没有闪烁。星星静静地布满了整个苍穹,显赫又不失肃穆、神圣而庄重。面对如此壮观的自然,坐在牛粪堆上看星空的我们,心灵和道德深处,似乎都被彻彻底底地清洗了一遍。
  星空下的人生短暂且渺小,能感悟到的东西,绝非语言可以表达。只觉得,生活在大地之上、大海之滨、星空之下的人类,其所有烦恼,都可以被大自然所担待,都没有什么大不了。

    孩子,如果我们没有亲眼见过大海和星空,如果只是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那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心灵震撼吗?

台湾诗人、画家席慕蓉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真实的“美”。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她两个儿子小的时候,她常带他们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如今,儿子们大了,自己去巴塞罗纳,去看建筑,看雕塑……

是啊,正如龙应台所说,如果没有摸过树的皮,闻过花的香,没有走进过大自然,没有穿越过一座古城,没有在清晨逛过市场,那么,一个孩子如何能成长呢?她的人生,如何能丰富得起来呢?你们的外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坐一年路廊,胜读三年学堂。”就是说,生命,在于各种体验,而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

孩子,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都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生物规律。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死亡这个结局,而在于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所走过的路。一直很喜欢“利群”广告,画面唯美,旋律动听,画外音是: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利群,让心灵去旅行。

孩子,让我们的心灵,一起去“旅行”,让我们的生命,不是一碗淡而无味的清汤,而是一碗值得回味的汤。我们经历过的所有酸甜苦辣,都会在时间的浸泡下,酿成满满的喜悦。或许,这就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厚度”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