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从南方来(下)

 桑葚三味 2021-04-21

5

如果说广州是读懂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窗口”,那么,黄埔军校,注定是这个窗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许,在中国大地上,再也找不出一所学校,能像黄埔军校这样和一段历史密不可分,且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分量。

创办于1924年6月16日的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校名先

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陆续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但,不管如何变更,在世人心中,它就是——黄埔军校

6

当我坐地铁、转公交、搭渡轮,一路辗转,终于站在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旧址前时,似乎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1924年成立时的黄埔军校,其实早已毁于1938年日本战机的那场狂轰滥炸。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广州市政府1996年耗资2000多万,按照国家文物局批示的“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则重建的,基本恢复了当年军校师生生活、学习的场所。

黄埔军校的大门,和一般的“坐北朝南”相反,是面朝珠江,“坐南向北”。这其中,是否隐含着孙中山先生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夙愿?

大门门额上,高挂着一个横匾,上书“陆军军官学校”六字,遒劲有力,出自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之手。

大门旁的白墙上,一边写着“革命尚未成功”,一边写着“同志仍需努力”,出自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在北京病逝前的国事遗嘱。

7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毕生坚持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的信念与理想。早年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饱尝没有自己枪杆子的左支右绌。

晚年的他,在斗争中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反帝反封建,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于是,1924年1月,58岁的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

紧接着,1924年5月,孙中山选择在远离广州市区、四面环水的长洲岛上,依托原来的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创立黄埔军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第一期招收了500名学员。开学典礼上,孙中山亲临学校并作重要讲话:“今天开这个学校目的是什么?就是从今天始,把革命重新创造。校内学生为骨干,成立革命军,开创我们的革命事业,就可以成功。期望之深,责任重大。”

8

从1924年6月创立到1930年9月迁往南京,黄埔军校在这个小小的长洲岛上,创造了属于它的辉煌。

六年时间,黄埔军校先后招生6期,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甚至有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的革命青年,毕业人数多达8100多人。

军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完全可以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等世界著名军校齐名。

孙中山对黄埔军校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在黄埔军校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国共两党都派出一批重要干部参与领导工作。

他请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还特聘戴传贤吴敬恒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程潜李宗仁白崇禧陈诚龙云等10人担任校务委员。

这些人物,无不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革命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9

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国共两党终于走到一起,在黄埔军校实现了精诚合作。黄埔军校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

比如,从黄埔军校走出的新中国开国元勋有周恩来、叶剑英、陈赓、林彪……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毛人凤……

在大时代和大历史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或许也是无奈的。曾经的黄埔同学,可以并肩作战,一起反帝反封建,打败日本侵略者……然而,在解放战争中,因为选择了不同的政党,却不得不形同陌路,成为战场上的敌人。比如,同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的林彪和张灵甫。

在更大的理想和原则面前,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只能“灰飞烟灭”。

10

离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时,我再次深深看了一眼门口墙壁上那醒目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身逢盛世,在和平年代出生、长大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们,还能理解孙中山先生这句肺腑之言背后的拳拳赤子之心吗?

    我们不能忘记黄埔军校,更不能忘记从黄埔军校走出的一代又一代热血男儿,在民族危亡时刻,抛头颅、洒热血,热血忠魂抛洒疆场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保家卫国的生死情怀……

黄埔军校,是一段历史的起点,也是一段历史的转折。黄埔军校本身,或许已经成为历史,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将永远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让我们在和平年代,依然铭记历史的铿锵足音,以更昂扬的精神,勇往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