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什么喜欢孩子?

 桑葚三味 2021-04-21

1

没来由的,我就是喜欢孩子。

如果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不限数量,我想,我愿意生第三个孩子。

无论男孩,女孩,都喜欢。

2

喜欢孩子,始于自己还是一个孩子时。

还在五六岁爱哭鼻子的年纪时,特别喜欢一个大红色的会睁眼闭眼的洋娃娃。每天晚上,只要抱着洋娃娃,就能安然入眠。

稍大些,八九岁光景,开始喜欢抱小娃娃。只要看到亲戚、邻居家的小娃娃,我就自告奋勇帮大人照顾小娃娃。

抱他们,逗他们玩,喂他们吃饭,我样样都很拿手。

3

十三四岁时,喜欢上了一部美国家庭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这部拍摄时间长达7年、共7季166集的《成长的烦恼》,伴随了我们一代人的成长。

我喜欢剧中乐天豁达、善解人意的杰森和麦琪夫妇,喜欢他们家4个精灵可爱的孩子——大儿子迈克、二女儿卡萝儿、三儿子本恩、小女儿克丽丝。

杰森夫妇对子女的启发式教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是很少见的。

比如,有一次,大儿子迈克拒绝去学习跳舞。爸爸看出儿子是害怕被喜欢的女生看不起,就幽默地说:“你反过来想这件事,通过跳舞你可以和她手拉手,脸贴脸。你如果掌握这个诀窍,你会让她融化,你就学会了魅力。”

我一边看剧,一边在心里默默地想:“将来,我当妈妈了,也要这样和孩子相处。”

4

后来,喜欢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

通过《乡愁》中那枚小小的邮票,知道了诗人余光中,并喜欢上了他所有散文,特别是《日不落家》和《我的四个假想敌》。

在《日不落家》中,他这样写道:今年我们的四个女儿,两个在北美,两个在西欧,留下我们二老守在岛上。一家而分在五国,你醒我睡,不可同日而语,也成了“日不落家”。

余光中和太太范我存的四个女儿,分别叫珊珊、幼珊、佩珊、季珊,被余光中夫妇戏称为一条“珊瑚礁”。

当女儿们陆续要谈婚论嫁时,余光中以戏谑的笔触写了《我的四个假想敌》。

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会长大,除非你用急冻术把她久藏。不过,这恐怕是违法的。而且,她的男友迟早会骑了骏马或摩托车来,把她吻醒。”

当我看到这段话时,莫名其妙的,想着今后也要生女儿。因为,当丈母娘的感觉,似乎比当婆婆好。

5

后来,还喜欢台湾作家刘墉、席慕蓉、张晓风……读他们的散文,总能触动我心中温柔的“母性”,让我对“当母亲”这件事,有了许多憧憬。

张晓风的那篇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这么多年,我读了再读,依然爱不释手。

“孩子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自己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归还期限的。他快乐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人怔怔地望着朝阳而落泪。”

6

席慕蓉,是画家,是诗人,更是一位好母亲。

她爱听树梢那细而娇的鸟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

她爱在周末的早晨,去熙熙攘攘的菜市买新鲜的家常菜。“手上拿着一斤半斤的青菜,在木瓜,西瓜和荔枝之间挑挑拣拣”。

她爱在一个晴朗的午后,仔细洗孩子们的衣服,看着竹竿上的小衣服,她想:“孩子们现在这样幼小,这样可爱,这样单纯的依赖着我们。”

她喜欢所有浅色的花,茶花,茉莉,百合……尤其是荷花。她说:“白,本来就是奢侈品。”

这就是席慕蓉。她在乎并珍惜一个寻常妇人、一个普通母亲所能得到的种种快乐。

这样的快乐,是一种平和的、诗意的存在。

7

和张晓风、席慕蓉的“慈母”形象不同,刘墉是严慈并济的父亲。对于儿子刘轩的成长,刘墉用三本书表达了他所有的“语重心长”。

这三本书,就是系列书信集《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高中三年,这三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

如何面对青春期的迷茫?如何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这些书给了我答案。

8

我喜欢孩子,或许,一半是天性,一半是有意无意中看了这些温暖的电视剧和温暖的书。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促使我从2016年3月开始,打开尘封的记忆,将对两个女儿的爱,化为了50封信,化为了这本书——《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

感谢这本书,让我认识了同样喜欢孩子、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爸爸妈妈们。

于是,有了这样一场“夏荷悦读时光邀您共读《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的活动。

和50位父母,一起品读书中的50封家书,一起体会“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为了让更多无法前来现场的父母,能和我们一起品读,我们决定同步直播。

网络直播平台:

映客直播号:103120406

直播时间:

2017年4月8日晚上18:30—20:30

直播号提前半小时开启,欢迎网络用户提前进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