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传(第79章)

 桑葚三味 2021-04-21

第79章 花萼相辉

722年八月初五,是唐玄宗的生日。唐玄宗决定在这一天正式册封武落衡为武惠妃。册封地点,就放在他最喜欢的“天下第一名楼”——花萼相辉楼。

自古以来,皇室的宫廷建筑,大都称宫、殿、阁。如秦阿房宫、汉未央宫、隋大兴殿、唐大明宫等,莫不如此。称楼者,当从唐玄宗的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开始。

花萼相辉楼始建于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位于长安兴庆宫内,和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山西鹳雀楼等并称为“天下五大名楼”。不过,遗憾的是,在30多年后爆发的安史之乱中,花萼相辉楼毁于战火,从此消逝在历史深处。

为何要建这座楼?这座楼为何取名为“花萼相辉”?这要从李隆基和他的兄弟感情说起。

按古代的皇位继承制,继承唐睿宗帝位的,当是嫡长子李宪。但是,李宪有自知之明,深知三弟李隆基骁勇善战、功勋卓著,如果自己继承帝位,也恐不长久……于是,深明义理的李宪,主动将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李隆基感念大哥的德行义举,即位后封大哥为宁王,和大哥的感情甚是厚密。720年,还将他和武惠妃生的皇子李瑁交给大哥代为抚养。

除了大哥李宪,李隆基和四弟李范(岐王)、五弟李业(薛王)也是感情甚笃。他们的府邸,都在毗邻兴庆宫的安兴坊和胜业坊。

为了方便和兄弟们相聚坐叙,720年,李隆基决定在兴庆宫内修建花萼相辉楼。花萼相辉楼”的名称,则来源于《诗经》中的“常棣之华,萼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意思是说棠梨花,花复萼,萼承花,比喻兄弟之间的情谊,就如同这花与萼一样,相互辉映。

和当时唐代的宫廷建筑大都是单层宫殿结构不同,花萼相辉楼高达三层,约35米。从层高上来讲,当时能超过花萼相辉楼的,只有位于长安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

此楼建成后,李隆基经常邀请大哥李宪、四弟李范、五弟李业等兄弟登临此楼,奏乐坐叙、饮酒对弈,其乐融融。极目远眺,可“遥窥函谷之云,近识昆池之树。绿野初霁,分渭北之川原。青门洞开,览山东之贡赋”。

时间久了,花萼相辉楼的功能,渐渐从兄弟会晤扩大到了国宴招待。

开元年间,唐王朝和世界上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友好往来,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使节来长安觐见大唐天子。喜欢在花萼相辉楼设宴为使者接风洗尘,渐渐的,大唐的诸多大型宴会也多在花萼相辉楼上举行。

同时,由于花萼相辉楼位于兴庆宫的西南角,紧邻墙外的市民街。于是,这里也成立李隆基与民同乐的最佳场所。每逢元宵佳节,李隆基就会登上花萼相辉楼,观赏花灯,酬答长安百姓的喧呼。百姓聚观楼下,欢声如雷。

722年的八月初五,已执政大唐十年的李隆基,决定在花萼相辉楼好好庆祝一番,既庆祝自己的生辰,又庆祝武落衡册封惠妃。

初秋的长安,秋光最是宜人。这天的花萼相辉楼,无疑是大唐盛世的最好缩影,可谓“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是千秋”。

李隆基携王皇后和武惠妃,缓缓登上花萼相辉楼三楼。这天的武惠妃,身着绣着各种花鸟图案的单丝罗衫,搭配金锦缀边的八幅月光长裙,挽着泥金大红披帛,通身上下,一派华美气度。特别是她高耸的倾髻上那对五彩坠玉双凤步摇,更是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将她本就千娇百媚的容颜,衬托得愈发光彩夺目。

在她的对比下,一旁的王皇后,倒似乎成了透明人。

册封仪式结束后,李隆基大宴群臣。晚宴上,佳肴名膳,歌舞百戏,可谓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当然,比佳肴名膳更吸引群臣的,是大唐的乐舞表演。

在历代帝王中,李隆基堪称音乐造诣最深的帝王,没有之一。他精通音律,酷爱法曲,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还创作改编了《夜半乐》《小破阵乐》《春光好》《秋风高》等百余首乐曲。因此,开元年间的宫廷乐舞,盛极一时。

为了欣赏高水平的演出,李隆基还亲自精心挑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就连后世的梨园弟子,也奉其为祖师爷。

他自认为最得意之作,是被后世誉为宫廷经典大曲的《霓裳羽衣曲》。

他和《霓裳羽衣曲》的缘分,似乎冥冥中就已注定。720年秋天,武惠妃诞下李瑁不久,身体虚弱,无法侍寝,李隆基独居一室,梦见自己到了月宫,听到天上有仙乐飘飘,歌声玄妙优美,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舞姿翩翩……

他一觉醒来,对梦中情景记忆犹新、意犹未尽,就迫不及待地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可是,终究无法谱全这首曲子。于是,他日思夜想,让乐工演奏,让歌女舞蹈,就连上朝的时候,怀里也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文武百官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寻找曲调。 

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位于洛阳三乡驿的离宫,遥望远处的女儿山时,只见山峦起伏,烟云缭绕……刹那间,梦中的仙乐似乎全都想起来了。于是,他一气呵成,创作出了宫廷经典大曲《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正这样想着时,花萼相辉楼前忽然安静下来。苍茫夜空下,万籁俱寂中,一阵嘹亮清越中透着几许深沉浑厚的筚篥声,似乎可以划破广场上空的星空,直抵人心。

是了,这正是《霓裳羽衣曲》的前奏曲,自有一种含蓄朦胧的诗的意境。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筚篥来自龟兹,经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因其音色多变,被李隆基指定作为《霓裳羽衣曲》的领奏器乐。

此刻,吹响筚篥的乐师,正是李隆基欣赏的梨园弟子李龟年。他颔首微笑,携了武惠妃的手,微闭双目,细细聆听起来。

高亢清亮的筚篥声持续了一息功夫后,嘎然而止。尾随其后的,是磬、筝、箫、笛、笙、箜篌等多种金石丝竹乐器。他们时而独奏,时而轮奏,如滔滔江水般奔腾而来,让在场众人无不“耳”不暇接,陶醉其中。

当大家正沉浸在这音乐的盛宴中时,曲子渐渐慢了下来,只见300多位婀娜多姿的舞姬迤逦而入,宛如仙女下凡般,在花萼相辉楼前的广场上翩翩起舞。她们时而急徐回旋,时而婆娑轻舞,时而如弱柳拂风,时而似蛟龙嬉水。娴静时,低眉垂手;急促处,裙裾缭绕……

在花萼相辉楼三楼俯瞰这一切的李隆基,不禁在心中暗暗惊叹,此情此景,和那晚梦中所见,何其相似!

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300名舞姬的水袖齐齐甩将开来,舞姿愈发繁复多变,但依然丝丝入扣。纤细的罗衣从风飘舞,缭绕的长袖左右交横,似有无数花瓣飘飘荡荡地凌空而下,每一瓣都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缕缕沉香……

繁音急节,乐音铿锵,跳珠撼玉般交织在一起,在场众人无不屏气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细节。

最后,在音乐和舞蹈达到完美的水乳交融后,音乐声嘎然而止,300名舞姬像被施了魔法般,以优雅的飞天造型结束了全舞。接着“长引一声”,在观者尚未回过神来时,翩然离去……

一曲看罢,李隆基不禁击掌赞道:“好!今日这《霓裳羽衣舞》,果然越发精进了!传朕口谕,太常寺、梨园、教坊皆按品有赏。”

李隆基话音刚落,底下自然是一片整齐的道谢之声。李隆基心满意足地坐回惠妃身边,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对身边的宦官高力士说:“力士,宣乐师李龟年上来说话。”

高力士出生于684年,虽只比李隆基大一岁,却已在宫里生活了24年,算是宫中的“老”人了。他本名冯元一,698年时入宫,由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家,在武三思的引荐下,聪慧机敏、年幼仪美的高力士,得到了武则天的认可,从此就在武则天身边伺候。

或许和李隆基年纪相仿,或许是前世有缘,705年,武则天去世后,高力士先后助李隆基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对李隆基忠心耿耿,不离不弃,深得李隆基信任。李隆基登基后,安排高力士在身边伺候。每有四方进呈上奏文表,也必先送呈高力士。小事由高力士自行裁决,大事才进奉御前。李隆基常欣慰地说:“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

因为深得李隆基信任,高力士在宫中的地位甚高。就连李隆基的皇子们,也要称高力士为“二兄”,诸王公主则称他为“阿翁”,驸马们则称他为“爷”。

不多时,高力士便引着李龟年来到了李隆基面前。

“乐工李龟年参见皇帝陛下、皇后殿下、惠妃娘娘。”

“龟年,多日不见,你的筚篥吹得越发清越了。改日再挑几首好曲,慢慢吹与朕听听。”李龟年曾在梨园学艺,不仅擅吹筚篥,还擅奏羯鼓,长于作曲,和兄弟李彭年李鹤年创作的《渭川曲》,繁弦急管,清飏宛转,是开元年间四大琵琶名曲之一。

“陛下过誉了。龟年愚钝,生恐吹不好筚篥,坏了陛下的《霓裳羽衣曲》,那就万死也难辞其咎了……”

不待李龟年说完,李隆基就笑着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说:“龟年,你不必妄自菲薄。你倒说说看,《霓裳羽衣曲》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再斟酌斟酌?”

这……?李龟年心思急转,他深知唐玄宗精通音律,圣上如此发问,他如果回答没有地方需要斟酌,显得他在敷衍圣上,如果回答有,那岂不是班门弄斧?

“陛下,有句话,不知龟年当讲不当讲?”

“哦?但讲无妨。”

“陛下,龟年以为,王摩诘对《霓裳羽衣曲》熟稔于心,若他今晚也能有幸一睹此曲风采,或许能比龟年看懂更多精妙之处。”

王摩诘?听李龟年如此一说,李隆基脑海里马上飘过了那个虽言语不多却自有一股傲气的翩翩佳公子。

他自然知道,在这朝野上下,王维对《霓裳羽衣曲》的熟稔程度,恐怕仅次于他。(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