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繁华幻灭,咫尺天涯

 桑葚三味 2021-04-21

这是我创作长篇历史爱情小说《此物最相思——王维传》前写的有关王维的历史散文。

1

心如止水,或许是因为曾经波澜壮阔过。

若非经历大风大浪,怎知风平浪静的可贵?

心如死灰,或许是因为曾经熊熊燃烧过。

若非轰轰烈烈,怎会有真正的灰烬?

从繁华到幻灭,并非隔着千重山、万道水,而只是硬币的两面,咫尺的距离。

滚滚红尘中,有这样一位翩翩公子,在繁华和幻灭之间游刃有余。

他的前半生,少年得意,赢得功名,享尽繁华。

他的后半生,轻轻放下,寄情山水,与佛结缘。

他就是被后人誉为“诗佛”的唐朝诗人王维。

2

出生于公元701年的王维,和李白同龄,比李白早去世一年。

李白是“诗仙”,王维是“诗佛”,都是盛唐诗坛上的明星。不过,在仕途上,王维显然要比李白更顺风顺水。

王维从小多才多艺,有惊人的音乐天赋、表演才能和诗歌书画方面的成就。

据《唐才子传》记载:“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娴音律。”

公元731年,30岁的王维凭一曲琵琶原创独奏《郁轮袍》,获得唐玄宗李隆基姐姐玉真公主的赏识。

同年,参加科举考试,状元及第。此后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吏部郎中、给事中等官职。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银鞍白马度春风”。

而李白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长安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北漂”一族。用杜甫的话说,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3

王维的朋友圈中,不乏皇亲国戚、非富即贵之人。

据《旧唐书》记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尤为岐王所眷重。”

岐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好学爱才,雅善音律”。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也曾提到他——“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王维与岐王过从甚密,从他写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中,就可略知一二。

长安贵族的奢华生活,被他诉诸笔端。一曲《洛阳女儿行》,写尽了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应该说,安史之乱前的王维,亲历繁华,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4

改变王维人生的,是安史之乱。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惶逃离长安城。51年后,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形容:“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唐玄宗离开了长安,但一大批臣子来不及离开,留在了长安。王维也在其中。

混乱中,他被叛军捕获,被迫担任伪官,身不由己地成了“唐奸”。

据《旧唐书·王维传》:“禄山陷两京,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王维的无奈和痛苦,唯明月可鉴。

757年秋天,在郭子仪等重臣的努力下,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唐玄宗、唐肃宗返回长安。

王维等被安禄山、史思明叛军任职的伪官,都被捕入狱。在唐肃宗看来,投效叛军的“唐奸”,罪不可恕,当斩首示众。

维生死悬于一线之际,是一首诗和一个人救了他。

5

这首诗,是他写的《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示裴迪》。

安、史叛军在长安残酷暴虐,在崇仁坊将包括霍国公主在内的八十多个皇室宗亲剖腹挖心,梨园乐工雷海青因不愿为安禄山演奏而被残忍肢解。

据《明皇杂录》记载:“安禄山大宴凝碧池。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唏嘘,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青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逆党乃缚海青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

此时的王维,被安禄山拘禁在菩提寺。好友裴迪来探望他时,谈到了乐工雷海青的悲惨遭遇。

王维听了,悲愤难抑,写下了“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6

这个人,则是他亲弟弟王缙。

王维弟兄五人,他是长兄,兄弟感情颇深。

王维17岁那年,离开家乡,到长安谋取功名。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繁华的帝都毕竟只是举目无亲的“异乡”。

重阳节那天,他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溢于纸上。

王维其中一个弟弟,名叫王缙。和哥哥一样,从小好学,科举及第,以文才闻名。

安史之乱时,王缙担任太原少尹,协助李光弼守卫太原,颇有功绩和谋略,升任刑部侍郎。

安史之乱平息后,得知哥哥入狱受审,王缙急忙请求免除自己的官职,只为替兄长赎罪。

这份手足之情,受世人称赞。

7

因为弟弟王缙的求情和王维这首表明心迹的诗,唐肃宗免除了王维的死罪,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博学多才的王维,升任太子中允、尚书右丞等职,世称“王右丞”。

表面上,安史之乱带来的牢狱之灾就这样化险为夷了。但它对王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官居尚书右丞的王维,早已看透仕途的险恶,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于是,他吃斋奉佛、学庄信道,“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晚年常居蓝田辋川别墅,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758年,57岁的他写了五言律诗《终南别业》。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表面上,诗人在写他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坐下来看行云变幻。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

其实,他在表达一种生命的状态。

如果说,王维写“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时,还在替“颜如玉的越女”得不到世俗意义上的赏识而可惜,那么,当他写“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已经觉得,“自浣纱”才是一种生命完成自我的形式,才是一个自足的人生。至于别人是否认可,又有什么重要呢?

王维晚年还有一首表明心迹的诗——《叹白发》:“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比王维晚出生336年的北宋诗人苏轼,和王维一样,性情洒脱,参禅悟道。他欣赏王维的诗、书、画、音乐,感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8

有人说,要么做出世的智者,要么做入世的强者,如果都做不到,就做一个性格阳光的普通人吧。

王维既是出世的智者,又是入世的强者。

他一生向往隐居,却到死都在做官。

在出世和入世之间,他找到了某种平衡。既写得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样不沾人间烟火的闲适,又写得出“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这样看透世事的豁达。

看遍人情冷暖,却依旧通透洒脱。从大繁华到大幻灭,对王维来说,并非跨越天涯,而只是一念之间。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只要内心是通透的,生活便不再起波澜。

推荐:王维璎珞片段(相遇至成亲)

-作者-

吕瑜洁,绍兴新昌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2017年1月,出版亲子教育畅销书《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在京东教育类书籍中排名前十位。

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淘宝等网站均有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