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164章)

 桑葚三味 2021-04-21
第164章 心魔难解

几天后,当玉真公主回到玉真观时,心里还想着武惠妃和她交心时说的那番话。

那天,高力士向唐玄宗禀告欲娶刀笔吏吕玄晤之女为妻后,唐玄宗也乏了,不再追问玉真公主有关王维之事,只是留玉真公主在宫里多住几日。玉真公主一则不好拂了唐玄宗的盛情,二则也不想独自面对玉真观的寂寥,便依言住了下来。

不料,次日午后,武惠妃便亲亲热热地寻了过来,和玉真公主闲话家常。虽然武惠妃比玉真公主年轻7岁,但从辈分上来说,武惠妃是阿嫂,玉真公主是小姑,玉真公主以阿嫂之礼相待。

武惠妃是何等玲珑剔透之人,先是夸玉真公主这通身气派和无双才貌,让她自惭形秽、望尘莫及,又说唐玄宗如何挂念玉真公主,一段时日不见,便会在她面前提及……说到最后,语重心长叹了一句:“持盈,这世上之事,只要是你想做的,又有什么做不成的?你皇兄说了,只要你开口,再难的事,他也会替你做主,让你千万莫委屈了自己。

“再难的事,皇兄也会替我做主?”此刻,玉真公主伫立在玉真观的庭院中,凭栏而立,怔怔地想着武惠妃这句话。她记得,武惠妃说这句话时,言辞恳切,目光中满是疼惜。但是,她能说什么呢?她只能笑了笑,回答说:“多谢皇兄皇嫂厚爱,有皇兄皇嫂这份心意,持盈早已心满意足、别无他求。

玉真公主真的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了么?不。只不过,她此生所求的,任何人都帮不了她,即便位高权重如皇兄,也爱莫能助。与其徒惹皇兄生气,不如告诉皇兄,她已心满意足、别无他求。

在发生了这么多事后,她觉得自己原先并不真正了解王维,如今才渐渐懂了……

那天在青城山分手时,她并没有到门口送他,而是站在静室窗前,默默看他离开。他款款走到门口,将要上马时,踌躇片刻,转身对着上清宫正门的方向,端端正正地行了一个君臣之礼。抬头时,目光中似乎有种破釜沉舟的坚毅,仿佛他这一去,便要断了和她的所有尘缘。

殊不知,着相修行百千劫,离相修行刹那间 。他越是想断了尘缘,便越是断不了。他只是将他封闭或者说囚禁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他不自知罢了,抑或是不肯承认罢了。他亲手筑起的这个世界,固若金汤,深不可测,旁人走不进去,他也走不出来。

他用一句看不见的魔咒,给自己划了一个禁区。这个禁区,与其说是他对亡妻的爱,不如说是他对亡妻的负罪感!

和爱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不同,负罪感,却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深!就像唐睿宗对被武则天迫害致死的爱妃窦德妃的负罪感,在唐睿宗晚年时,非但没有减轻丝毫,反而愈来愈重。正因为此,当玉真公主提出愿意出家为女道士、为亡母祈福时,唐睿宗不作任何挽留,欣然应允。因为,在唐睿宗眼里,只要能替他减轻心中的负罪感,便是好的。至于女儿出家后是否幸福,他已经顾不得那许多了。

如今,王维对亡妻的负罪感,竟和父皇对母亲的负罪感,如出一辙!这世上,最强大的对手,不是活着的人,而是亡故之人。如果对手还活着,你总能找到他的软肋,一招制敌。但是,对于亡故之人,你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唯一的办法,是当局者自己解开心魔,走出围城,重新开始……

想明白这些后,玉真公主渐渐释然了。与其逼他爱上他,不如给他足够时间,让他慢慢想明白。他不明白三年,她等他三年,他不明白十年,她等他十年,如若他一辈子都不明白,那便等他一辈子吧。总之,她愿意用漫长的余生,等他真正想明白。当这一天如愿来临时,她愿意卸下公主身份,做个良家子,和他白头到老,这不是比公主之身强一万倍么?

当玉真公主在玉真观渐渐了然时,王维也已踏上了新的旅程。

那天,他离开青城山后,一路快马加鞭,走陆路,换水路,先到达西蜀重镇渝州(今重庆市),再沿江而下,至白帝城,出夔门,经三峡出蜀,来到荆襄地界。他这样紧赶慢赶,是想去看一个人,这个人是襄州(湖北)襄阳的孟浩然。

在发生了这么多事后,他很想找一个人说说话、吟吟诗、喝喝酒,而离益州不远的孟浩然,正是这样的妥当人。

一路辗转,王维终于寻到了襄阳冶城。只见这里青竹掩映,屋舍俨然,处处清机野趣,远离俗气凡尘。在村中小童的带领下,王维来到了一处院落。轻叩院门,只听从堂屋匆匆走出一个人,开门一看,正是两年不见的孟浩然。

“摩诘,你怎么来了?太好了,太好了,快快请进。”孟浩然比王维年长12岁,生情开朗,待王维亦兄亦友,忙将王维迎了进去。

一别经年,再次重逢,两人自有说不完的话。几杯酒后,孟浩然便问王维道:“这一路上,青山绿水,山河壮丽,贤弟必有不少佳作,能否让愚兄一睹为快?”

这一路上,王维确实写了不少诗,从《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青溪》《纳凉》到《戏题盤石》《晓行巴峡》等,不一而足。见孟浩然相问,便挑了《晓行巴峡》随意吟来:“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不待王维吟罢,孟浩然就击掌叫好道:“摩诘,两年不见,你的功力愈发见长了,愚兄佩服得紧!'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一句尤其好,将你经过巴峡时的所见所闻跃然纸上,让愚兄也有身临其境之感。”

“孟兄谬赞了,小弟不过是有感而发罢了,不知孟兄近来有何新作?”王维淡淡一笑,拱手抱拳道。

“说来也巧得很,愚兄刚去庐山游历了一番,庐山真心不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便一时兴起,写了一首《晚泊浔阳望庐山》,请贤弟不吝赐教。”说着,便徐徐吟了起来,“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摩诘以为,这首咏庐山之作,色彩淡素,浑成无迹,堪称天籁之作。开篇第一句'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尺幅千里,一气直下,真乃好诗!”王维点头赞道。

两人把酒吟诗,你一言,我一语,相谈甚欢。忽然,孟浩然手持酒壶,给王维斟满一杯酒,朗声笑道:“摩诘,愚兄今日有个不情之请,不知说得说不得?”

王维举起酒杯,仰头先干为敬:“孟兄请讲,但凡小弟能做到的,定当听兄驱使。”

“摩诘,你擅长丹青,画人物更是一绝。愚兄年已不惑,尚无一幅可心的画像,不知能否请贤弟为兄执笔?”

王维脸上掠过一丝微不可见的讶色,随即含笑道:“自然可以,今日天朗气清,择日不如撞日,小弟这便为兄画上一幅,如何?

“好!”孟浩然立即起身,备好笔墨纸砚,并按王维所说,坐在窗边的便榻上。王维走到书案后,看着孟浩然,思忖片刻后,开始动笔勾勒了起来……

大约半个时辰后,一个栩栩如生的孟浩然,渐渐在王维笔下清晰了起来。只见画中之人,身材颀长,面容清瘦,身穿本色圆领袍,骑马缓行。马后跟着一个小书童,头扎双髻,负琴而行。孟浩然风度翩翩,小书童精神抖擞……

画完画像,王维并未搁笔,而是在落款处题写了一段话:“维尝见孟兄吟曰:'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稀。’又吟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余因美其风调,至所舍,图于素轴。

见到这样的画、这样的字,孟浩然喜出望外、叹为观止。不过,王维和孟浩然都不知道,很多年后,这幅画像竟成了唐代名画,被后人争相临摹。当然,此是后话。

是夜,月明星稀,孟浩然早已睡下,王维却迟迟无法入眠。

白天,当孟浩然请他为他画一幅画像时,其实,他是有过犹豫的。因为,他曾经以为,他再也不会拿起画笔,为其他任何人画像了。

正如孟兄所说,他擅长画人物像,但这份擅长,在璎珞离世后,他不愿再拿出来示人。他要把他最满意的人物像,永远停格在为璎珞画的画像上。

“璎珞,这辈子,我已经欠你太多、太多。我自认不是薄情之人,却万万没想到,竟在青城山做了对不起你之事。璎珞,相信我,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今往后,我再不许自己做出对不起你之事。不许,永远不许……”(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