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18章)

 桑葚三味 2021-04-21
736年冬天,似乎比往年冬天更为寒冷,长安城仿佛一个巨大的冰窖,哈气成霜,滴水成冰,将天地间的一切都冻得僵硬。

然而,对王维来说,比天气更冷的,是人心。

“摩诘,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老夫和焕之,都对你赏识有加,希望你能抛开一己得失,重回朝廷,为大唐效力。”734年秋天,张九龄请王维从河南登封到他府上,对他说了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如今,才短短两年,言犹在耳,张九龄和裴耀卿却已被双双罢相,朝堂上下已然被李林甫一手操控,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也。

这日是上朝的日子,王维心情沉重地例行公事,想下朝后去看望张九龄和裴耀卿。不料,皇上宣布退朝后,李林甫却命令朝中所有谏官留下说话。

唐代的谏官人数不少,既有中书、门下两省的拾遗、补阙,还有御史台下设的台院﹑殿院和察院主事人。

中书、门下两省的拾遗、补阙,起始于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合称“遗补”,负责供奉讽谏、荐举人才。其中,补阙官职七品,拾遗官职八品,左补阙、左拾遗属于门下省,右补阙、右拾遗属于中书省。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其主事人分别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

身为中书省的右拾遗,王维只好也留了下来。

李林甫精光闪闪的目光从诸位谏官身上缓缓扫过,并有意无意在王维身上停了一停,王维顿觉背上一阵发凉,似乎有股寒意从骨头缝里渗了进来。

一阵死一般的沉寂后,只听李林甫冷冷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诸位上朝时,看到朝门外的立仗马了吗?如果它们老老实实站在那里,下朝后就可以享用上等草料,如果它们不懂规矩,敢乱叫一声,立马就会被内侍牵走,不仅再没机会吃上等草料,就连身家性命也是难说!”

朝堂上久久回荡着李林甫的声音,谏官们都默然不语。李林甫看了一眼牛仙客,牛仙客连忙会意,点头附和道:“诸位都是明白人,李相的话,想必都听清楚了吧?当今皇上是圣明天子,咱们当臣子的,只要顺从圣心即可,切莫多嘴多舌。但凡遇到什么大事,只需跟随李相行事即可,大家好自为之。”

空气似乎凝固了一般,除了一阵窸窣作响的脚步声,偌大朝堂内,再无其他声响。王维随着人流步出朝堂,在凛冽的寒风中深深吐了口气。

如今,李林甫是他的顶头上司,他方才那番话,想必再糊涂的人也听得出来,就是让他们这些谏官像立仗马那样,每天上朝时充当摆设,老老实实站一会儿,这样可以领取俸禄、衣食无忧,一旦敢提出异议,不仅会被马上撵出朝廷,恐怕还有性命之忧!

李林甫为何要封住谏官们的嘴?王维自然明白。朝廷规定,官员无论想上什么奏书,都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中转,方可到达皇上案前,而谏官则可以直接向皇上上书,对政事提出批评意见。因此,只有封住谏官的嘴,不让谏官直接给皇上上书,李林甫才能真正做到大权独揽,从而一手遮天、呼风唤雨。

“如果谏官都成了摆设,那朝堂之上,不就成了李林甫的'一言堂’?”王维只觉得天地间的寒意更深了,不由伸手拢了拢披风,眉心处早已结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

让王维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门下省的左补阙杜琎居然向皇上上书了。结果,李隆基将奏书转到了中书令李林甫手上。

虽然奏书中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但杜琎此举显然没把李林甫前几天的教训放在心里,李林甫勃然大怒,决心杀鸡儆猴,让其他谏官看看不听话的下场。于是,次日早朝,杜琎就被莫名其妙贬为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令,赶出了朝廷,谏官们真正领教到了李林甫的雷霆手段。

这晚,王维辗转反侧,迟迟无法入眠。

“难道从此以后就这样尸位素餐了吗?难道真的只能像'立仗马’一样成为摆设了吗?'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张相、裴相双双罢相,朝廷已经'无道’,与其忍气吞声,不如主动离开,去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王维这样想着、想着,烦闷的心绪渐渐安定了下来。他决定,次日一早就去找张九龄吐露心声。(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